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对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对在华外国中央银行财产给予司法强制措施豁免的议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必要性和适用范围根据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国际法原则, 一国中央银行财产属于与行使主权权力有关的国  相似文献   

2.
<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涉外审判工作情况,请审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3.
一国法院对另一主权国家做出缺席判决会面临政治风险和撤销判决的风险。一些国家已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采取了诸多预防此种风险的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特殊程序性条件、谨慎审查国家豁免因素、完善的缺席判决撤销制度等。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未来的国家豁免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22,(10):26-28
<正>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出炉,向外界公布了新一年国家立法的“着力点”。这张立法年度“施工图”显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助力解决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202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考验,但国家立法的“民生底色”不变,制定学前教育法、  相似文献   

5.
<正>9月1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国家豁免法》。就外国国家豁免制度的基本含义和制定这部法律的意义、特点、主要内容等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一下什么是外国国家豁免制度。答:外国国家豁免法是涉及国家对外关系和司法制度的重要法律。外国国家豁免制度是指对涉及外国国家及其财产的民事案件,基于一定原则所确定的法院不予管辖或者在特定情形下予以管辖的专门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柯卫 《求索》2007,(7):85-87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不仅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法治实现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意识的社会功能,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反制裁是指一国为应对他国单边制裁在先的行为,根据国际法以及国内法实施的合法对等的经济外交手段,是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安全与发展而被动克制地采取反制措施的行为。作为涉外法治和国内法治交汇的关键领域,我国反制裁不仅在国际法上具有合法性,而且具有明确的国内法依据。我国反制裁应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从立法、执法及司法角度完善反制裁实施机制,建立反单边制裁措施有效评价和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会议指出要坚持依法监管,抓紧制定包括涉外领域监管亟需的法律法规;强调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关键领域,优化人才培养布局。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核心要义是"十一个坚持",包括"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等。  相似文献   

9.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我国在推进涉外法治建设过程中,急需一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依据"法之运行"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涉外警务执法人才作为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保护公民海外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开展国际警务合作等涉外执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走出去"进程中的"安全伞"和"护身符"。  相似文献   

10.
宋潮 《公安教育》2023,(6):53-5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主张“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部署。围绕我国涉外法治的工作大局,重视对国际法的研究与运用,是公安院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应当立足于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需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柯卫  李文 《求索》2011,(7):50-52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是一部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是法律创制、实施的内在动因,是指导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作说明。一、修订的必要性和工作过程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和解决“民告官”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并对行政复议法修订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13.
<正>处于国际秩序构建的新时代,响应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需要高校及社会积极培养中国的涉外法律人才,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中国国际利益,保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储备充足的人才。涉外法治人才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1]2012年,教育部将22所高校列入教育部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高校纷纷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融合地区资源优势,培养基于国(区)别的涉外法律人才。但目前高校培养重心仍集中于大量的国内法学理论知识学习,高校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亟须依托产学研培养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培养计划并加以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平等原则在一般意义上赋予了国家在外国法院享受管辖豁免的权利,而法院地国为促进互利的国家关系的目的对其司法管辖权的放弃程度决定了外国享受管辖豁免的范围。外国在法院地国领土上的侵权行为不享受习惯国际法项下的豁免,而无论所涉行为是否属于统治权或主权行为。即使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国际法也不要求豁免占领国滥用其官方权力,违反强行法规则的侵权行为。中国法院作为侵权行为地、损害发生地,以及受害者的国籍国法院对日本“二战”期间在中国领土上针对无辜平民所犯暴行拥有完全的管辖权。  相似文献   

15.
污点证人制度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处置措施,在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刑事诉讼中运用污点证人制度,能够有效地打击犯罪:一方面,司法机关在一些重大案件中可以通过污点证人获得追诉和定罪的关键证据,从而及时惩处犯罪;另一方面,通过污点证人作证的交易豁免,也能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对污点证人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但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必然会更多地涉及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6.
冯汉桥 《理论月刊》2007,1(1):150-152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责任的建立是现代国际责任制度的重要发展,这一责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将对一国涉外民事案件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一国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体系、民事责任构成与举证责任、责任的分担方式等实体问题,以及涉外案件管辖权与法律适用等程序问题等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提出了今后1 0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以贯彻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纲要》的制定,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法治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16)
正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是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要求。在如今的国际大形势之下,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将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7年前,当黄静作为西南政法大学首届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涉外班)的学生,坐在台下、仰望着台上来自外交部的学姐娓娓道来"外交官是怎样养成的"时,她或许没有想到,几年后自己也走进了外交部的大楼,成为外交官队伍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9.
罗淼 《人大研究》2002,(9):29-30
宪法 ,是一国的根本大法 ,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所在。可以说 ,一国宪法的实施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该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国法制完善与否的重要体现。因此各国均对宪法的实施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努力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通过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来防止违宪行为的发生。当前 ,我国正朝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迈进 ,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已刻不容缓。因此 ,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  相似文献   

20.
苗相如 《前沿》2013,(19):111-113
证券私募发行制度源于美国1933年《证券法》,私募发行是一种在保障投资者权益前提下的效率安排,通过行政审核豁免制度来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通过高标准的发行对象准入与弹性化的信息披露制度来保障投资者理性投资.私募发行制度的核心在于发行审核豁免,而豁免的前提是发行对象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判断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私募发行制度的建立依赖于法律对发行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作出合理的规制,既能保证发行人得以借助私募发行高效融资,又能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投资市场的秩序与安全.我国当前私募发行法律规范的位阶低、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法律层面完善以私募发行对象准人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才能使证券私募发行走上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