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韦小宝是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的主人公,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武侠世界与现实世界、传统文化与市井文化等多层次多剖面的思考.金庸在<鹿鼎记>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他所要解构的武侠世界.韦小宝身上既具有武侠世界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具有现实世界的市井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中的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和谐社会的平等观念和现代意识,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升华。同时,志愿服务体现了现代社会尊重人性、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志愿服务正在悄然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代人,梁启超时刻都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品质在他身上都有完整的体现。因此,虽历经磨难,他从不退缩、不消沉,其外在行为形态始终蕴含着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指认,表现出一个思想家强烈的开创新时代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4.
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从角色概念意义上看,可将青年分为角色型、逍遥型、脱离型和反抗型四种类型这有利于进一步体现青年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青年表现出不同的青年文化类型,这是社会在青年身上的显现,也是青年本身影响着社会变化的反映.角色型青年对社会现有体制框架起维护和发展功能,逍遥型和脱离型青年对社会发展起缓和紧张的安全阀功能,反抗型青年的功能是对主流社会文化批判性的补充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内驱力,是一种在区域组织内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 作用的文化生产力。青岛开发区在第一次创业实践中形成的区域精神,存在着行政色彩过 和缺乏鲜明地域文化个性的局限,应该进上步培植和发展以开发区精神为灵魂的富有特色的开发区文化,在具体操作中还要体现人民主体、重在“教化”,突出个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是外求民族独立,内求民主科学。爱国情怀产生的根源从运动发起者身上看,来自于其所拥有的传统文化修养: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编辑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体现了批判继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充分认知和发挥它的精神内涵,对于培养新时期国家建设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社会的生成而形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客家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精神,能否世世代代继承并发扬光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客家文化的优点和缺陷,接着提出弘扬提升客家文化,必须培养学生三种创新精神,最后探讨了弘扬客家文化、培育创新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道家对于构建社会和谐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以身喻国,身国同治的道理已经融合进我们的文化,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有着大量的精华.《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经典,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道教诞生后又将《道德经》视为道教祖经.本文从道家对恬淡的崇尚、对个人的自身要求,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诸方面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旨在让传统文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工经过城市体验所获得的现代观念,冲击着封闭的农村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农村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渗透和反哺,提高了农村成年人的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并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肯定青年农民工“文化反哺”对农村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梁漱溟先生曾在科学和文化两个基点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把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视为西方文化的结晶,认为具有普遍的绝对的价值。西方的学术思想与我们截然两样,即所谓"科学的精神",同时西方社会"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中国社会则个性束缚、社会性不发达。这种比较突显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先进性。因此,要复兴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1.
警察权力的制约与保障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们需要足够强大的警察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共安全;另一方面人们担心警察权力过大会反过来侵害社会和公民权益,希望警察权力得到必要的制约和束缚.要求制约和保障警察权力的呼声都有其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警察权力制约与保障的矛盾本质上是自由与秩序的矛盾,反映了社会精英与公民权利在现实利益面前的博奕.平衡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必须从各地区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各种利益,综合考虑赋权、分权、制衡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命运与中国人的文化选择,是现代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守望。伴随着百余年来的文化启蒙和实践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中国共同的社会理想与文化期待。实现中国梦,需要解读其历史语境、文化内涵和哲学境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精神,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探究促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而在对世界文明对话的过程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  相似文献   

13.
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重视现代伦理精神,因为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现代伦理精神是指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体现了蕴含责任的自由精神、社会整体和谐基础上的个体进取精神、与效率的统一的平等精神、与法治相统一的民主精神。现代伦理精神的形成既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高度完善,又深刻地影响着它们.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以促进现代伦理精神的形成;同时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建构现代伦理精神,以推动现代法治国家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社会分工经历了百年颠仆但最终回到了分工不断扩展的道路上。中国青年走四方遭遇了这一曲折历程,最终收获了一个行囊人生的形象,涉及民国时期各个阶层的青年离开乡村社区进入都市和工商业领域的开放立体形象、20世纪中后期以来农村青年戴着身份与制度镣铐走出农业一土地社区进入各种务工场所的打工群体广谱形象。这些形象主要是由唐德刚与路遥等学者和作家创造的。行囊人生形象是中国青年在社会分工处于初始状态时候的形象。随着分工扩展以及社会服务与保护系统的完善,这一形象将会发展为自由劳动者的开放形象。  相似文献   

15.
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一项反思性的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治理模式与公民社会的依存性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提出考察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另一路径。一方面,居民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制约着社区选择何种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选择何种社区治理模式对于促进或制约居民参与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二者互动过程的考察,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哲学假设、居民—社区关系的理念预设、动员居民参与的理想目标等方面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动员的策略做了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赔偿为首位的原则改变了侵权法的性格,突出表现在从个人责任的追究转移到损失的分散。侵权法开始扩张到严格责任,并在规范或事实上受到保险观念的影响。但是,以原告—被告的利益关系为基本结构的侵权法仍然面临着责任追究成本过大、赔偿范围与数额不确定、人际不公平等批评,其进一步扩张也导致了责任保险业的危机。道德论者在矫正正义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奠定了侵权法的正当性。功能主义论者也大多认为,侵权法在损害预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此外,保险制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某些损害不能通过它来填补。因此,侵权法规则并不能被保险所取代,但是无论从现实上还是理论上讲,过分扩张侵权法缺乏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基层社会治理长期存在着象征体系和客观事实的背离现象,一方面中央不断强调居民自治和协商民主,另一方面各级城市和区街政府却在不断强化社区居委会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专业服务体系。又加上居委会任务的群众性和多元性,使得居委会干部不得不偏离区街政府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发展人情机制、建构积极分子网络,通过特殊联带关系进行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背离问题背后反映出我国国家权威类型和治理体系停留在卡里斯玛类型和行政发包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背离问题需要国家权威类型和治理体系的法治化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典型宣传作为公安政治工作中一道独特的实践图景承载着巨大的时代意涵,一方面它是引领广大民警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与"方向盘",另一方面则是展现正面形象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要窗口"。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典型宣传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其中既有社会大环境影响,更有宣传主体自身的原因。因此,维护典型人物的严肃性与可信性,提升宣传内容的可读性与生动性,关注受众群体的心理感受和加强不同媒体间的通力合作是提升先进典型宣传效果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的建立已箭在弦上,被管理层列入正式工作议程。国际板的建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拓宽了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为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但在国际板的发行主体、发行方式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规定仍存在不足,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了美、日、英等国外证券市场中国际板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建立国际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隐私权的尊重及其所保护的各种具体隐私利益的认定,越来越呈现出逐步扩大、日渐精细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与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在侵犯隐私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的情形,属于同一侵害行为,引起多个损害后果的问题,而非独立的侵权行为。只有在披露隐私事实时,同时发表侮辱、诽谤性言论,导致当事人名誉损害的情形,才有必要在承认侵害隐私权的同时也承认侵害名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