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即是将传统文化改造成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需要的文化。首先,客观地还原、批判地继承是高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一方面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大力创新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形式。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归,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两课与其他课程建设体系之中。最后,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生活化、实践化是传统文化在高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
3.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两创应从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发掘区域中医药文化的亮点和特质、完善中医药政策法规及机制、普及中医药健康教育、促进跨界传播和多学科融合、开发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两创产品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传统文化双向结合中的引领作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优势,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以再造民族地区文化新话语体系为关键,以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坚持二为的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抵抗市场经济冲击能力弱、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式微明显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在新时代,要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做到保护和挖掘先行,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使之既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本着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态度,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当代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傣陶在创造性转化上实现了从慢轮盘条到快轮拉坯、加沙塑型到泥浆过滤、平地堆烧到窑气电烧、拍印花纹到绘画雕刻;在创新发展上,傣陶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初步树立文化品牌、利用传播平台拓展知名度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低;研发力量薄弱,产品种类受限;市场意识薄弱,行业力量式微;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转变发展观念,创新产品种类;壮大经营主体,加快产业转型;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品营销;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创意等促进傣陶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论断。新时代我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软实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是中国坚实的支撑力量和深厚的软实力。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学习思想精髓,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价值旨归,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坚守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价值规范和精神力量。要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运用于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为高校美育供给强有力的支撑和丰富的资源,加强高校美育,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融入高校美育提供了从感知到认同再到创新的体系脉络;针对目前高校美育发展现状,可以探索有步骤、有创新、有追求的落地方法。本文通过立场、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的论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着手,探求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有效融合,以期构建面向未来的美学教育模式,激发高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文化选择的结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不仅是一个历史课题,也是时代的使命。从根本上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路径,推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经验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了新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16.
公安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夯实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和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当前公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方案不充分、教育教学方法不丰富、学生兴趣爱好不浓厚等问题。公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包含筑牢忠诚品质之根、厚植爱国主义之魂、坚守社会责任之基、完善人格修养之本等核心内容,可从建立健全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融入力度、注重社会实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等方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算法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挑战及应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算法时代,由于算法缺位传统优秀文化宣教、算法信息交互议程设置失衡、算法温床裹挟多元价值,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被削弱、影响力被消解、引领力被弱化。因此,需要强化价值引领坚持文化自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推进构建算法赋能传播新格局,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算法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化相契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以达到算法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五大特征深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富民”“中和”“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新征程上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以中华民族为主体所构建起来的本土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赋能前提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缜密的内在逻辑,即内生性联系、现实性需要和民族性表达;从赋能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价值指向、思想主张,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以及向心力;通过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民族叙事、数据驱动及政党引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内涵延伸。赋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建设、内容建设和形式建设,从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土特色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