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日益激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钓鱼岛争端是美国为干涉东亚事务而留下的一个抓手,在当前的关日博弈中备具“纠结”,同时,钓鱼岛争端也被中美日三国看作进行战略试探的一个切入点,在西太平洋地区海洋权益之争问题中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对此,我应采取适当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欲将钓鱼岛群岛的"施政权"随同琉球群岛"归还"日本。台湾当局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交涉,否认琉球主权属日,强调钓鱼岛不属于琉球,应分案处理,然自身所处困境使其在对美交涉中进退两难。美国从自身利益及亚太战略考虑,在此案的处理上偏袒日本,表面采取"中立"立场,实则将钓鱼岛的"行政权"交予日本,为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提供了便利,造成之后中日之间的钓鱼岛纷争,为中日关系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3.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国,改为冲绳县。同年,中日两国政府曾对琉球的归属问题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36个岛,钓鱼岛等岛屿根本不在36个岛之内。1895年1月29日日本内阁再次讨论,决定强行占领钓鱼岛,在岛上建立标牌(实际未建)。同年4月17日,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日本非法将钓鱼岛"国有化",中日钓鱼岛争端全面升级。本文回顾了自二战以来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的几次变化,揭示了美国依据其国家利益和在东亚的战略需要最初制造了钓鱼岛争端,随后在不同时期又利用钓鱼岛争端牵制、平衡中日两国。文章为中国应对美国的钓鱼岛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即分别从宣誓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日本石垣市《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开拓日》纪念日条例及其立法依据的《关于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领有权的基本见解》,本文尝试在德语区地图学家及日本学家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德语区法学家的视角对钓鱼岛案例进行研究,以期在这一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展示互为依存、不可分离的欧洲德语区包括地图学家、日本学家和法学家在内的学者们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的研究。其结论是:日方在上述纪念日条例及其立法依据的主权基本见解中提及的有关主观历史事实,被来自第三方的德语区可以作为钓鱼岛证据的史地知识或称为证据证否,因而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依据以凯尔森为代表的法学理论维也纳学派的观点,日本国1895年1月14日内阁会议涉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决定是非法的,日本国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是依据《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陈述,是不真实的,日本国主观认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被置于美国施政之下的国际法依据——"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是非法的。  相似文献   

6.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35):15-15
@东方早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8月31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上打出半个版面的中英双语广告,向世界声明"日本右翼分子正在侵犯中国钓鱼岛"、"钓鱼岛是中国的"。陈光标在广告中出现的身份是"中国公民、世界和平使者"。老曹:好,有钱就得这样花。@邹恒甫:我笼统地写北大院长系主任教授在梦桃源淫乱当然是太夸大了,我当然是指我了...  相似文献   

7.
读家     
《新民周刊》2012,(35):20-23
环球热点A中国坚决反对日"国有化"钓鱼岛据日本读卖新闻网报道,9月3日,日本政府将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国有化"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日本政府考虑以20.5亿日元(约合1.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3个岛屿,并争取9月内与所谓土地权"所有者"签署最终文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9月3日在例行记者...  相似文献   

8.
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凤岚 《当代亚太》2005,72(7):3-16
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本文从历史与国际海洋法的角度,分析中日东海争端的缘由,阐释两国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不同主张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并结合目前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蒲琳 《新民周刊》2012,(49):38-39
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持续发酵中,"石原慎太郎"便成了一个在中国"臭大街"的名字。可以说,建国以来的中日关系史上,就对华强硬度而言,石原慎太郎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对于中国,其极端的做派、激烈的言辞使他成了日本右翼政客的代表性符号。  相似文献   

10.
刘迪 《新民周刊》2012,(29):18-18
面对中国经济力量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日本存在一种普遍的焦虑。近来,钓鱼岛问题不断发酵。究其源头,肇始于今年4月石原访美时的东京都钓鱼岛群岛购买宣言。那么,石原慎太郎购岛论目的何在,其问题性质如何?4月16日,石原在美国发表讲演,提出东京都购买钓鱼岛群岛5个主要岛屿中3个的主张。我们知道,钓鱼岛群岛中较大的5个...  相似文献   

11.
江迅 《新民周刊》2013,(1):22-22
在钓鱼岛问题非常尖锐地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时候,冈田充给头脑有点发热的日本人浇了一瓢凉水。日本媒体人冈田充与日本政府一位高层官员,在东京一座西餐馆用餐。那是2012年7月的一天,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将钓鱼岛"国有化"措施之后。在谈及钓鱼岛问题时,那位官员说:"日本国内舆论已基本上统一到‘国有化’方针上来了,我  相似文献   

12.
有专家称,领海基线是领海划界,也是专属经济区,日后日本公务船或自卫队进入钓鱼岛海域即被视作是入侵。日本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11时许,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所谓的"拥有者"栗原家族正式签署了岛屿的"买卖合同",购买金额为20.5亿日元。由此,日本政府对钓鱼岛所谓"国有化"正式宣告成立。这场事先张扬的...  相似文献   

13.
纽约大学政治系的熊玢教授在中日关系研究和国际法研究领域均享有国际学术声誉。他的新作《中日争议及美国的介入:历史和国际法分析》不仅是一部详细介绍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历史渊源、国际法理辨析的力作,而且从中国崛起引发的国际秩序变化的角度,阐述了美国介入中日钓鱼岛争议对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详细探究中日钓鱼岛争端中...  相似文献   

14.
在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美国贸易保护趋势增强、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日本积极促进国内结构改革的形势下,改善中日外交及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突显。进入2017年春季,中日关系出现向好迹象。钓鱼岛事件后低迷数年的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融合作领域呈现企稳回暖态势,日本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詹小洪 《新民周刊》2013,(49):24-24
韩国媒体将中国和日本对KADIZ南扩的温和反应归因于,中国和日本正因为各自的防空识别区涵盖了钓鱼岛而激烈对抗时,不大可能严厉指责韩国。在东北亚诸国纷繁复杂的领土或者岛礁争议的格局中,如果说中、日的焦点主要在钓鱼岛,日、韩之间的焦点是独岛,那么中韩之间的纠结就在苏岩礁(韩国称之为离于岛)了。苏岩礁位于韩国济州岛与中国长江口连线之间,距离韩国最南端马罗岛149公里,距离中国最近的岛屿247公里。苏岩礁及附近海域是中韩海洋专属区(EEZ)的重叠区域,为了解决重叠问题,中韩两国从1996年起至2008年11月先后举行了14次会议讨论确定海域分界线,但未能缩小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6.
西方对中国最大误解集中在文明型国家和共产党中国上,最担心中国崛起会打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和普世价值神话。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工业文明向数字化文明转型之际,中西竞争进入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的同质性竞争层面,从全球化核心技术、标准、规则乃至全球化体系本身延展开来。为此,讲好中国作为一种文明而非民族国家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作为文明型政党的故事,是赢得中西叙事之争的前提。在中国国内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观,在国际上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消除和平、发展、治理和信任的赤字,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是赢取叙事之争的关键,也是解决人类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美叙事之争的目标不是赢,不为争,最终还得消除中美间的误解和隔阂,化解双方意识形态分歧,展开中美和全球治理对话,凝聚中美共识,寻求中美共情。  相似文献   

17.
同"麦卡锡主义"一样,"自由委员会"提案是冷战前期美国社会极端反共思潮的副产品。"自由委员会"提案的出现表明了美国社会在冷战尖锐对峙时期对"思想控制"普遍宽容。从已解密的相关档案资料看,此次府院分歧的真正原因是冷战策略和职权范围之争,双方在不计一切代价反共这一基点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江迅 《新民周刊》2012,(18):34-35
自本世纪以来,一场通过建设海洋保护区,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名义进行的"新海洋圈地运动"悄然兴起。近来,亚太海域波诡云谲,在南海诸岛,中国与菲律宾、越南针锋相对;在钓鱼岛,在苏岩礁,中国分别与日本、韩国唇枪舌剑中国这些对手背后。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出现一系列新动态,中国安全利益面临着种种来自地区层面的现实威胁与挑战。美国在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是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根本安全挑战。持续升温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直接安全挑战。依旧严峻的朝鲜半岛局势,则是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间接安全挑战。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安全挑战,中国应...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之后,日欧双方积极发展全面伙伴关系,一方面是为了改变自身在冷战两极格局下形成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相互借重,以使各自在面对美国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维护自身繁荣不可或缺的自由贸易体系,形成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日欧关系在经历了冷战时期"不单纯"的双边关系后,1991年发表的日欧《联合宣言》为双方发展全面伙伴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双方签署的"行动计划"标志着日欧的全面伙伴关系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完成了由冷战时期同属西方阵营的同盟关系向全球伙伴关系的转变。对日欧关系发展过程和现状的考察,对中国全面把握世界全局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发展对日、对欧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