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国清 《学习导报》2012,(13):54-56
在桃江县,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神奇事物,那就是活跃在马迹塘镇的"故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或镇上、县里、市里大型的喜庆活动,"故事"便会出现,一支庞大的表演队伍缓缓走来,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涌向街头。几米的高台上,一个男孩妆扮的许仙撑着一把纸伞,他心爱的白娘子单腿独立在伞沿上,行进中,白娘子摇摇晃晃,翩翩起舞。这就是"许仙游湖"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圣经》在第25章《马太福音》中描述了"一个主人让富有的仆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仆人更贫穷"的故事,演绎出最原始的"马太效应"。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用"马太效应"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惯性,那就是对已经成名的"显人才",  相似文献   

3.
覃涛 《学习月刊》2014,(18):119-120
鹤峰,是位于恩施自治州东南的一个山区县,这里有"桑麻鸡犬,别成世界"的古风意境,也有"虎不伤人堪做友,猿能解语代呼童"的古桃源美誉,更有"我送哥哥当红军"这幕让人铭记的浪漫而悲壮的红色记忆。就是在这片充满神奇故事的土地上,一群扎根在这里的供电人,正在演绎着新世代传奇而美丽的故事,为他们终身奋斗的使命注入新的内涵。鹤峰县供电公司隶属于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现有员工361人,内设7个职能部室,2个业务实施机构,9个农村供电所,担负着全县5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198个行政村和62000余户的供电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65521部队的军史馆里,陈列着一块"雷锋和我们在一起"的专版,向参观者"讲述"了雷锋与该部3个战友"交往"的动人故事。参观者常常驻足于此,听着解说员的介绍,被照片背后的故事所深深感染。雷锋为他流下了热泪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在日记里,记载了一位同样平凡而伟大的战友,他就是郑春满。但两人却素昧平生。郑春满,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高炮营的一名战士。小时候家境贫寒的郑春满,给地主砍过柴、养过猪,常常挨打受骂,饱受欺辱。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大家庭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1957年7月,郑春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我愿意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人类最伟大、最光辉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我不惜牺牲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相似文献   

5.
齐荣晋 《学习导报》2012,(13):61-62
"愚公移山"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作《愚公移山》讲演时,在场代表共752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是在向全党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时讲起"愚公移山"故事的,讲演令现场每个人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6.
刘奇葆 《党建》2013,(2):7-9
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的布局,就是贯穿"一条主线",抓住"四个着力点",营造"三个良好氛围"。"一条主线",就是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条主线来部署、来展开"。四个着力点",就是要在广泛深入、有效引导、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上着力。广泛深入,就是要推动十八大精神深入城乡基层、走进千家万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梁衡 《学习导报》2013,(12):28-28
徐惟诚同志向我讲了一件事。"文革"结束不久,他在胡耀邦家中碰到一位老同志,发牢骚说:"现在无事可做了。"耀邦说:"怎么可能?共产党员永远不会无事可做。实在不行给邻居的孩子们讲故事总可以吧。"他记住了这件事。惟诚同志自66岁从部长岗位上退下后,自告奋勇地到出版社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修订,一干就是14年。修订到尾声时一家杂志社请他写卷首语,一写又是6年。说是卷首语,实际是每期讲一个故事。当读者打开油墨芳香的第一页时,就听到一个老者的声音,在耐心诚恳地说事析理,与你谈心。中国人讲故事而成名成家、名垂青史的大多走搜怪求奇、惊世骇俗的小说家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锦慧 《党建》2013,(1):59-61
"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这个小点就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湖南省凤凰县。纤索悠悠的溪渡、依山凭水的吊脚楼、苍翠欲滴的竹篁、草色青青的崖壁,还有那些藏满故事的古街、古寺、古塔;古城门、古钟楼、古码头……怀揣一份沉甸甸的思慕,我终于走进了这清幽古朴湿润的小城。小城与先生生死相伴。  相似文献   

9.
心动之后     
如果我们心动之后,陷入了无限的欲念之中,在欲望中沉沦,就意味着和智慧挥别。对中国人来说,返回内心,就是返回传统,在重新审视传统中拾得内心的宁静。《六祖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我们中学教科书中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当然,书中称这个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加以批判,这里暂不讨论。至少因为教科书的原因,国人对于"仁者心动"有了比较频繁的接触。这里所说的恰恰是中国人自身传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则故事: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作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同志日理万机,一天他刚刚走出办公室,工作人员走上前说:"总理,有几件事向您汇报一下。"周恩来马上打断他的话,郑重地说:"不要叫总理,我们党内还是称同志好。"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两个务必"前加上的"同志们"一词,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使命感、重托感。  相似文献   

11.
武洪穗 《学习月刊》2014,(10):115-115
"勤勉"、"高效"、"热情"、"真诚"、"优质"等等,有太多的形容词叠加在这一名普通的税务干部身上,无论是在税务所的岗位上,还是在零散税源办的岗位上,他始终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认真、服务热情、待人诚恳已成为他的标签,他就是洪山区地税局第一税务所税收管理员曾平同志。  相似文献   

12.
陈俊侠 《学习导报》2012,(22):64-64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功故事……对想要寻求进步的人们来说是生动的一课",美国得克萨斯州密苏里城议员阮丹尼如此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 世界同为见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股强有力的"中国力量"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引领华夏儿女开创了十六大以来的"黄金十年",书写了"全球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潘晓美 《党建》2013,(1):39-39
《诗经》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却延续至今。艰辛的求学路上,那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警句,那个"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故事都在述说着关于爱关于感恩的心情。近日,我在《党建》2012年第1期上看到《走进潘家峪》这篇文章,视线再也不能移开。仔细读来,不禁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常州供电公司全面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工作上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通过调研,面对"企业文化是好,但好像和我们有距离"的困惑,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该公司运用故事思维,演绎企业文化,摸索出一条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捷径——企业文化故事化。  相似文献   

15.
点评与思考     
去年5到12月,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活动圆满结束,这已是第六届成功举办,作为评委,我目睹了参赛人数一届比一届多,稿件质量一届比一届好。常常有参赛稿件让我眼前一亮,阅读的层次令人惊喜,读书故事的美妙也令人心动。这说明举国上下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确实见效,也表明"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6.
彭安玉 《唯实》2013,(2):84-87
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  相似文献   

17.
李坤 《当代贵州》2011,(35):46-47
虽然已从工作岗位上内退下来,但她感觉自己还是在"银行"工作。朱代琴说:"今后几年,我的生态园效益将会成倍增长,这不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吗?"  相似文献   

18.
爱的奇迹     
我叫李笠,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我要讲的是一个用爱心创造奇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幸存的女孩——小伊伊。那一天,爸爸妈妈带着两岁半的小伊伊探亲归来,坐着D3115次动车组返回温州。没想到途中灾难发生了……小伊伊的爸爸妈妈双双遇难,小伊伊在被困20多个小时后获救,被称为"奇迹女孩"。  相似文献   

19.
高高的"姊妹衫"傅德岷你见过"姊妹杉"吗?在阿坝藏族自治州巴西会议陈列馆前,有两株同势异形的并生杉树,这就是"姊妹杉"!我目睹"姊妹杉"的风采,还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事。那时,我去若尔盖等地采写红军长征故事,坐上去巴西拉木料的汽车,驶过草地边缘的班佑宽谷...  相似文献   

20.
谢洪伟 《学习导报》2014,(12):44-44
故乡多山,盛产山歌。夏夜星空下乘凉,冬日火塘旁取暖,大人有空闲和孩子们在一起,不是讲山精树怪的故事,就是教孩子唱段童谣。在故乡流传最广的,是一首《花鼻子》:"花鼻子花,上长沙。跑到长沙滑一脚,转来读幼学。幼学难用心,当不得去卖针。卖针难数钱,当不得去挑盐……"这个"花鼻子"换了不少职业,终于做到万人之上的皇帝,却还是不满,又做了神仙。"神仙难洗澡,却被虱子咬死了",这便是他最后的结局。"花鼻子",就是戏曲中的小丑,无疑,这是一首带着训诫意味的歌谣,讽刺那些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贪心之人。然而童年时,津津有味地念着这首儿歌,倒觉得这个“花鼻子”蛮可爱,而且游历天下,各种职业换来换去,很是让人羡葚。对于他“被虱子咬死”的结局,也颇有些不满,这大概是当幸刀编歌谣的人始料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