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砧秋 《新民周刊》2012,(2):66-67
这两部影片没有大明星,不打时尚牌,更没有华丽特效,却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它们的走红当然并非不可解,说穿了,就是"接地气"三字而已。这却恰恰是当下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品质。80后女生鲍鲸鲸以"大丽花"为笔名撰写的网络小说《失恋33天》,促成了今年以900万成本拿下3.5亿票房的同名"神片",台湾票房大热电影《那些年,我...  相似文献   

2.
阙政 《新民周刊》2012,(44):34-36
方言之于方言电影,绝不仅仅是喜剧元素而已,它还是一种"生活秀"和"时光机"。"接地气"最近很红。要夸一部电影富有生活基础,总会搬出这个词来。而说到"接地气"的捷径,非方言莫属。数数今年大银幕上重量级的国产电影,几乎被方言占去半壁江山——东北话的《黄金大劫案》、四川话的《杀生》、陕西话的《白鹿原》……无一不是地域色  相似文献   

3.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算起来,这已是林超贤继《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后,北上的第三部作品。第一部是警匪,第二部是战争,第三部《紧急救援》指向"海上救援"这片电影创作的处女地,"格局"看似降了,难度系数却升了若干级。动物、孩子和水,一直是好莱坞创作的三大忌。尤其集资本、巨星和观众期许的《未来水世界》赔了个底掉,让创作者对水上拍摄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5.
老曹酷评     
@高晓松:在我从小看过的无数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电影中,《赛德克·巴莱》目前排第一。老曹:可惜大陆票房极差,有人感叹"中国人不配看好电影"。  相似文献   

6.
国产犯罪     
何小沁 《新民周刊》2012,(36):96-96
这部电影要从片尾曲说起。歌曲名为《最后的晚餐》,由导演程耳填词。歌词简单直白,却可作为解读电影的入口。"他们说这是最后一首歌,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只有我们故意,只有我们同意。"如果说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心知有人出卖了他而神情淡然自若,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孙红雷饰演的毒枭则被塑造成一个成全他人、牺牲自  相似文献   

7.
砧秋 《新民周刊》2012,(2):68-69
"我要对观众讲,剪掉的部分很抱歉,但是可以保证,这无损于感动。有些东西被剪掉,不会削弱电影的高潮,剪掉的东西只是我个人小小的喜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人忽然都开始讨论一部名字很长甚至还带着标点符号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而导演的名字也很怪咖:九把刀。再后来,这部没有明星的《那些年》在台湾和香港...  相似文献   

8.
申海 《新民周刊》2012,(24):88-88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托纳托雷很托大,他认为电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来自浪漫国度法国的巴赞说,电影是给时间涂上香料;吕克.贝松则坦言,电影是片阿司匹林。还有其他人给电影下定义,说它是梦、造钱机器、时光杀手……等等。我  相似文献   

9.
《托巴兹》是让马塞尔·帕尼奥尔早年在戏剧界一战扬名的作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主题并不是帕尼奥尔最擅长、也最为人称道的南方风土人情,而且还是一部被帕尼奥尔翻拍了三次的电影作品。本文试图沿着时间的脉络,从主题、作者创作意图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入手,从三部电影《托巴兹》展现帕尼奥尔电影人生的三个阶段,也略窥法国电影从30年代到50年代的风云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3,(13):60-63
<正>“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马云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2023年3月20日,阎建钢执导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这部电视剧正改编自路遥的经典中篇小说《人生》。1984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吴天明曾将其搬上了银幕,获得了1985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以及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作曲奖。2014年,《人生》又被改编成30集电视剧,由王雨、缪婷茹等人主演。  相似文献   

11.
"韩流"与"华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韩国的“酷龙组合”,以《摆脱城市》这种无论在内容还是演唱风格上,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的韩国流行音乐,成功敲开了北京文化市场的大门。尔后,HOT、神话、天使等组合相继来到北京,伴随着这股韩国流行音乐热,韩国电视剧、韩国的电影也开始抢滩中国。电视剧《天桥风云》、《爱情是什么》等纷纷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及学术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的《韩国电影回顾展》……这种大规模的涌入,被中国媒体称之为“韩流”。  相似文献   

12.
阙政 《新民周刊》2012,(26):71-73
跟随贾樟柯多年,拍过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拿了国际奖项,她自己却颗粒无收。在国内也算不上一线,地位尴尬。第一次跨国合作长片,却一举拿下有意大利奥斯卡奖美誉的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眼前的赵涛和《我是丽》里的中年母亲没有丝毫相像,用媒体喜欢的标题口吻来说,是"白衣苗条显气质"。"丽"的原型是意大利导演DanieleSegre小...  相似文献   

13.
在坚信科学,相信政府,托付给医疗和科研专业人员之外,我们在疫情前,百般脆弱,唯有守望相助,彼此守护。这也是大部分电影传递给我们的最终信息。悲从心来的一个事实,我们注定和自身的很多疾病一直相伴。马尔克斯写了《百年孤独》,还写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最感人的一句,"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因为"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相似文献   

14.
杨江 《新民周刊》2012,(47):60-62
11月初,《新民周刊》刊出《甘肃"抢夺公文"事件调查》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随即,被指"抢夺公文"的朱国尧向《新民周刊》喊冤,要求为自己辩护,而另两个当事人叶成岳、林贤通也找到《新民周刊》,称还有"隐情"要揭露。为此,新的调查再次展开。今年10月,国内多家网络论坛流传一则有关甘肃省工商局公文被抢夺、处长被打的举报帖。...  相似文献   

15.
阙政 《新民周刊》2023,(22):18-19
<正>故乡,让她找到了通往电影的诗意之路。如今王丽娜常年生活在新疆,故乡的诗歌、音乐、舞蹈、朴素的生活,都带给她全新的感受。还记得2020年疫情最初的风暴过后,7月20日,阔别已将近半年的电影院里迎来了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离别》。电影里,离别与重逢的主题,也呼应了现实生活中,电影与观众的关系。2019年时,《第一次的离别》曾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展映;今年,王丽娜带着这部长片首作回到上影节,参展的同时,她还作为电影周的嘉宾,出席圆桌论坛,与世界电影人共谈创作。再次回到上海,  相似文献   

16.
你要坚守一种美好,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2011年2月14日,情人节,一首《因为爱情》连同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火了。电影版《将爱》票房火爆,突破2亿元大关,在情人们中间,"去看《将爱》",就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之不去。12年前,同样是张一白导演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17.
林大根 《当代韩国》2005,(2):96-100
一1999年《生死谍变》一面世,人们用半真半假的口吻说,韩国电影史应该重写了。就如我们在谈论香港电影的历史时认为《英雄本色》是如何成为一种境界的一样,认为《生死谍变》也是具有达到某种境界的作用,它将韩国的电影历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即所谓的某种分界点,或者说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起跑点。果然不出所料,就是在上个世纪结束和新的世纪的到来之际而搬上荧屏的《生死谍变》,可以说它开辟了韩国21世纪初韩国电影的一个新世纪。从韩国电影的飞跃和中兴角度来讲,它的确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生死谍变》之后,韩国的电影比以往任何一…  相似文献   

18.
阙政 《新民周刊》2015,(22):84-85
《复联2》如此高的排片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部分影院100%的排片不由得叫人怀疑:是不是片方和院线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才如此厚待?自打看过《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之后,很多人可能已经很久没进电影院了,为什么呢?因为每次一看排片,都是红通通一片"复联",排片少得可怜的其他几部电影,不是占据早午场,就是徘徊在午夜场——有时候甚至到了影院票房才发现,全天都是复联复联复联,无一例外,只好打道回府。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电影在韩国译成韩语的现况很难找到像电影那样能与一般大众打成一片的亲热媒体。①影剧院常常争先恐后地上映最新电影,然后才能通过电视、录像带、DVD来迅速欣赏这些新片。最近,韩国国产电影在制作水平和人气方面取得了不亚于外国电影的成效,可以说这是韩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非常兴旺的表现。例如:电影同趣人(相同爱好者)结成的“薄思会”(思慕电影《薄荷糖》的聚会)为首的“派兰会”,(思慕电影《派兰》的聚会)、“蹦极会”(思慕电影《蹦极》的聚会)等就是典型的狂热风潮。②可是,进口电影的比重也是常常不容忽视的一块领地。其中,中国…  相似文献   

20.
张襦心 《新民周刊》2012,(48):54-56
被黑、自黑、天下无黑,三重叙事,你愿意相信哪一个?上周记者为腾讯主持一个播报栏目,对于"《王的盛宴》自曝雇佣水军"八卦了几句,有近10万网友阅读,得以对该事件进行一个近距离观察。一位在京从事网络技术的网友给我留言:"第一部公开承认使用水军的电影?真是笨死了。陆团队以为他的目标受众都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广告学爱好者,会理解因为被刷恶评所以启用水军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