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建明 《思想战线》2008,34(3):47-52
西方生态政治哲学的两大主流派别"红色绿党"与"绿色绿党"具有各具特色的正义新思维."绿色绿党"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正义现,主张后现代视阈的"生态正义"至上论."红色绿党"坚持现代主义的"社会正义"至上观,强调人类生态行为的评判须以"社会正义"原则为标准.在交往实践观的视野中,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本质是舍一的,红绿双方的正义观须在"主体-客体-主体"的理论框架中予以整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谭义军 《求索》2010,(12):149-151
司法正义不是司法操作者的单极正义,它事实上是一个受到供需双方影响的变量。我国应当摒弃"主体——客体"式的司法过程设计,转到"主体——主体"型的新司法交往模式上来。只有司法过程的参与者均能站在平等的台阶上,才可能实现思辨的充分交流,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进而达到正义观念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3.
贾学军 《前沿》2011,(1):25-29
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动,这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产生了冲击,促使了西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历次改变。随着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与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趋于沉寂,"新社会运动"开始纷纷兴起,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运动形式,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引领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运动的去阶级化潮流,是当前西方左翼中最有上升空间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4.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桂艳 《思想战线》2008,34(3):53-57
生态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追求环境和社会正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及其反生态性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勾画出了社会正义的理想图景,这一图景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保护运动蓬勃兴起。在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它是最具“红色”的“绿色思想”,是最“前卫”、最激烈的生态理论。它以它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其倡导和开展绿色生态运动的思想武器,从政治和文化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生态危机问题的社会根源,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新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接连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与这些国家的新社会运动以及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转向和探索紧密相连。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关于环境正义的道德话语中,环境代际正义日益成为核心话题,人们日益关注未来世代的权益问题。事实上,在时间坐标、身份不确定性与未知偏好的限制之下,讨论当前世代与未来世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真实有效地把握环境正义的实质,反而可能掩盖其核心问题;因此,澄清环境代际正义的理论旨趣与内在困难,呈现其关注与处理的代际范围(谁之后代?)与伦理关系(何种正义?),是理解与实现环境代际正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清浙江方志中内容丰富的"孝女""孝妇"为资料基础,透过性别化的身体观这一视角,着力探讨了方志文本中女性"割股疗亲"的类型特质、传主身份及其身体归属等问题,指出修志者为了吸引更多年轻女性代父、代夫、代兄尽孝,通过调整编纂体例与叙事策略等手段,实现了对女性割股数量扩大化、个体低龄化、行事主动化的新规范,进而满足了儒家精英知识分子以女性身体玉成自身孝义及自我主体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思潮,主要强调生态平衡、社会主义、基层民主、非暴力等方面的意义;其斗争锋芒不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某些弊害,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并把解决生态问题与社会主义前途结台起来,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添加了新的内容,给人们重新思考社会主义问题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借助于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普遍危机的时代本质趋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出低谷,正在探索适应新时代、新国情的多样化新道路。在这股社会主义复苏的回暖潮流中,有五个潮头特别值得重视,分别为:生态社会主义、正义社会主义、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俄罗斯社会主义复兴和越南社会主义革新。  相似文献   

11.
杨小钵  张笑扬 《前沿》2011,(1):188-191
生态学家们往往通过反思意识形态化的科技和批判产生"虚假意识"的消费主义,并力图用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来破解生态危机的难题,但这种思路往往陷入浪漫主义的"生态的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则另辟曲径,通过对马克思的"超越"和"重新发现",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必然的危机与矛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力图通过政治运动建构通往生态社会主义的路径设计,必须与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危机的解决和人类彻底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是真正地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环境保护实践中的“环境不平等”(en vironmentalunequal)问题 ,特别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环境保护中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问题在日益凸显 ,由此引发的的“环境正义运动” ,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 (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本文拟对“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描述和分析。一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端“环境正义运动”最初爆发于美国。 1982年 ,瓦伦县居民举行游行、抗议并阻止政府将该地作为有毒垃圾掩埋场的事件 ① ,将一个早在…  相似文献   

13.
<正>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执政理念之一。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环境正义和弱势群体的环境权问题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刘海霞教授的专著《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基于环境正义的视角对在环境资源享有和环境污染规避中处于弱势的群体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稿曾被评为2014年度中央编译局"优秀出站报告"、2015年度  相似文献   

14.
张宗峰 《前沿》2014,(21):18-2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巴黎“五月风暴”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工人运动的新型社会运动,其最主要或相对成熟的具体形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生态运动、新女权运动、种族民权运动、反经济帝国主义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等。这些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绝非偶然现象,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其中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新社会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完善,更主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这其中,新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的环境法律制度应当体现以下环境伦理观念:确立以整个生态系统为主体,以生态利益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念;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公平与正义,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强调人类对于环境的义务,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权利。在以整个生态为中心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指导下,环境立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也应实现更新。  相似文献   

16.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媛  彭攀 《理论月刊》2010,(4):39-42
"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新变革,是人类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以生态哲学的视角,审慎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指出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低碳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正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归宿。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具有以人为本、整体性和批判性等基本特征,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菁 《电子政务》2011,(11):9-15
从网络反腐的视角,对网络正义诉求责任伦理的建构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对网络正义诉求的主体性状况进行伦理审视,深入剖析了网络诉求主体的"自我"与"失自我"、"个性化"与"失个性化"的双重性特质,提出必须要建构一套正当、公正并具有前瞻性的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以明确规约网络正义诉求主体的诸多责任;其次,指出网络正义诉求的前瞻...  相似文献   

19.
秦晖 《协商论坛》2014,(1):25-27
改革前的中国,尽管宣传上作为"资本主义罪恶"列证时常提到西方的环境污染,但从未承认中国自己有什么环境问题。相反,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都把"烟囱林立、马达轰鸣、钢花飞溅、铁水奔流"当成理想美景。中国的环境生态保护运动是改革时期在西方"绿色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上世纪80年代翻译的《增长的极限》、对《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的介绍都起了至关重要的"绿色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评 《观察与思考》2004,(15):45-47
面对严峻的挑战,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能使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应运而生。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市场环境和竞争规则,绿色浪潮正回荡在全球,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需求和主流消费,绿色经济必然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21世纪将是绿色文明的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