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寨之路     
熏大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64年2月10日,一篇《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大寨成为农业先进的代名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和学大寨运动又成为推行“左”倾路线的典型。轰轰烈烈的运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建设大寨县成了最时髦的口号。 198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对大寨和昔阳县“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那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寨之路@羊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3.
新闻圈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日报》汉文版一篇题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报道,获得全国好新闻奖,肯定其报道宣传了沙区人民与沙漠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突出成绩。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有些沙区群众望沙兴叹,谈沙色变,在滚滚荒沙面前束手无策,步步退缩,任其黄沙吞食良田,埋没房屋,人们则年年搬家,流沙却步步紧逼,这就是当时所说的“沙进人退”。相反,有些沙区群众,如被誉为“牧区大寨”的乌审召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起抗争,采取种种措施,大力治沙围沙,结果挡住了流沙向前移动,这就是当时所说的“人进沙退”。“人进”,或叫…  相似文献   

4.
坚持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在《振兴中华民族》这篇谈话中,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他强调“中国人要振作起来”;“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谈谈“振兴中华”这一导引中国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大寨精神的提炼和概括,经历了由中共山西省晋中地委、中共山西省委到中央最高决策层这样几个过程,最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总结归纳而成。 历史上最早概括大寨精神的是中共晋中地委。1962年,晋中地委就号召全区农业系统学习大寨,亦将大寨经验总结为:“干部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相结合,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概括侧重于生产方面,既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但基本上体现了大寨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先锋队》2005,(5)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05年1月9日发布。我们根据相关精神编写了这篇问答,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浪 《学习导报》2010,(7):44-44
改版后的《新湘评论》以全新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名家名篇,字字珠玑;内容厚实,形式创新;文风清新,版式大气。特别是下半月版将“主题阅读”改为“本期话题”、“爱晚亭”改为“橘子洲头”后,杂志的风格显得更加大气、活泼、生动、新鲜。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委员,深入地接触《新湘评论》已有三年时间。  相似文献   

8.
镌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巅峰跌入低谷,大寨人像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茫,彷徨,一时间找不着航向。风光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寨居然落伍了。   国人关注着大寨,世人关注着大寨。   又一个 10年过去了。这 10年,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办起了 8个企业,形成了 9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达 7400万元;三层楼的准一流新学校拔地而起,农民“小二楼”住宅区又添新景,森林公园将昔日的虎头山装扮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寨又一次令国…  相似文献   

9.
陶鲁笳说:“毛主席把《大寨之路》要去了,要看”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专列停留在邯郸,要河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去汇报工作。毛泽东要陶警笛汇报农业情况。陶汇报了全省情况后着重讲了大寨。毛对陈永贵“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给予肯定,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布汇报大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时,毛泽东对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很重视。毛泽东还说,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好,不搞繁琐哲学,既有差别,又不特殊。毛泽东问陈永贵情况时,陶说陈永贵50岁,42岁时扫盲,讲话有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把傅鹰树为“中间偏右”的典型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即《事情正在起变化》。在这篇写于1957年5月15目的文章,毛泽东分析了”事情正在起变化”.因此决定发动一场“反右派运动”。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写及北京大学化学系博鹰教授:“多数人的批评合理.或者基本上合理,包括北京大学博湾教授那种尖锐的没有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在内。这些人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改善相互关系.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右派的批评往往是恶意的,他们怀着敌对情绪。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基本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篇彪炳史册的光辉文献。它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梦的重要成果,对“中国梦”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需要继续弘扬《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2.
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在邯郸听取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关于大寨的汇报,又看了通讯《大寨之路》后说:“看来农业要靠大寨。”接着,周恩来总理派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到大寨调查。调查组于1964年4月29日到大寨,成员有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许运天、国务院农办郑重、张丽云。新华社派笔者随同调查。 “好当家人” 大寨“为什么能建成稳产高产田?有什么条件?周总理让我来看一看”。廖鲁吉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组在大寨、昔阳住了20天,他们开座谈会,查阅大寨大队历年来投工和…  相似文献   

13.
陶鲁笳热情赞扬大寨革命精神1963年是大寨和陈永贵遭灾难的一年,也是名声大震的~年。这年8月连续7天7夜下大雨,把大寨合作化以来十几年整修的土地冲毁了,社员的住房冲塌了。陈永贵领着社员奋力抗灾时,发现妻子虎妮得了重病。真是“祸不单行”!秋后,陈永贵带着妻子到太原看病,住在山西日报社附近一家医院。在此之前,我去大寨采访过两次,陈永贵知道我是昔阳人,很快熟悉了,叫我到家里吃虎妮烤的又薄又脆的玉米面饼。当我得知他们来太原看病,就赶紧到医院探望。那时他虽是省劳模,但因私外出没有专门机关招待。当时我所在的新华社…  相似文献   

14.
大凡上世纪在十年代后入学的人,都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散文,多数人被文章感动过、激励过,甚至流过泪。这是一篇影响中国数代人的“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15.
一、“三讲”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三讲”教育是指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的部署,从1998年到1999年集中一段时间,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精神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  相似文献   

16.
56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发表了一篇饱含哲理、惊天动地的讲话。从此,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河南省济源市是传说中的愚公的故乡。本刊发表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在愚公精神的哺育下,济源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挖山不止,开拓进取”的骄人业绩。  相似文献   

17.
大寨之路     
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周恩来(-)大寨生产大队在层峦叠峰的太行山中,斜坐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山坡*。这里穷山恶水土地薄,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就在这贫瘠的山梁上,大寨人在党的领导下,在集体经济的广阔的天地中,赶着黄牛、担着箩头、挥着极头.勤俭创业,奋发图强,开辟了一条发展生产的道路。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到现在,大寨人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厂十~年。旧社会,大寨八百零二亩地,四千六百多块.块…  相似文献   

18.
范雅康 《湘潮》2023,(4):22-23
<正>1939年11月,在晋察冀军民反“扫荡”作战中,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不幸受伤感染败血症,后医治无效身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缅怀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虽与白求恩仅有一面之缘,却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篇——《纪念白求恩》(原标题为《学习白求恩》,1952年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时,改名为《纪念白求恩》)。在这篇千字的文章中,毛泽东4处提到“学习”白求恩同志,10次使用“精神”一词,并鼓励大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19.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同穷山恶水进行斗争,改变山区面貌,发展生产的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学习大案的精神。此后,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春运动.肇东县的农业学大客运动始于1964年。当时,肇东县共有25个公社,312个生产大队,1959个生产队,647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44000多人。全县按土质情况,分为涝洼、盐碱、黄土、岗头四个片。通过学习大寨,改变了衣业基本条件,使肇东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大面积增产。1971年…  相似文献   

20.
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中发〔1980〕83号文件)。这是农业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持续十几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和检讨。“83号文件”的转发,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作了盖棺论定,标志着毛泽东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终结,预示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衰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余波及其式微大寨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发展的典型。陈永贵和他领导的大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坚持集体化道路,改造穷山恶水”而出名。而使陈永贵和大寨在众多的农业典型中脱颖而出的,是1963年的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