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眼色”     
<正> 读鲁迅先生的诗文,真是解渴止痛。就拿眼光来说吧,先后所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白眼看鸡虫”之类。而对于那些损人牙眼不地道的人,先生更是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这种眼色可算是一种高境界了,不屑一顾,懒得一看,连眼光也吝啬,是真的气慨,真的风骨。  相似文献   

2.
<正> “你说什么?我不明白你说什么!”“你不必这么傲慢和粗鲁!”“让我再确认一下我是否已听懂了你的话,你又打电话给我,就是要收回刚才对大选结果的承认?”“请听我解释,你弟弟是佛罗里达州州长,但他并不能决定一切。”——这是美国大选中,布什先生与戈尔先生的“经典对话”。美国一家报纸也在“收回”,连出三份号外,先是“小布什胜了!”再是“别急,还没完!”然后是“再等等,总统竞选  相似文献   

3.
衍太太遗风     
衍太太遗风奚川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写到一位被称为“衍太太”的女人。当还是儿童的“我”走进她家时,衍太太便将她和男人正看的一本书塞给“我”。“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成年的读者读到这...  相似文献   

4.
“一石激起千层浪”。3月底以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的大陆行,启动了两岸关系对话的新模式,已经在台湾岛内、海峡两岸和国际舆论引起广泛反响。反应大多是积极的,正面的,认为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特别是有助于吹散“3·26大游行”在两岸关系上空所出现的淡淡乌云。然而,借用两句不完全贴切的成语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尽管这些行动得到台湾岛内外大多数人的赞赏,但在民进党中,毕竟有那么一些人,有一种“逆反”心理,特别感到“不爽”,甚至上纲上线,大肆攻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相似文献   

5.
这里说的“遥望南云”有这样一段故事:1958年8月,金门炮战后,毛泽东主席曾让章士钊先生给蒋介石先生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几句:“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希诸珍重”。这是针对当时美国欲图“划峡而治”的阴谋而写的。毛泽东看了很欣赏,但认为把台湾看作“南天”不恰当,后来改为“南云”。如今看来,这个修改实在太高明了。自国民党去台50多年来,何曾看见台湾海峡有过晴好的“南天”?尤其是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陈水扁挥舞“台独党纲”之后,更是“南云”滚滚,大有遮天蔽日之势。  相似文献   

6.
由“高处头不晕”看“为官”徐开君有记者问曾经过做泥瓦匠的前联邦德国总理舒尔茨:“总理先生,做国家元首与做泥瓦匠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说:“二者都必须站在高处头不晕”。一句实实在在的话道出了为官的真谛:为官者当廉。勤、刚、正,居高位而头不晕,爱憎分明,一...  相似文献   

7.
<正> 吃饭本是件极平常的事,但在学者的笔下却也能大有学问研究。近日读到钱钟书先生的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其中就有一篇谈“吃饭”的学问谈得出神入化的文字,题目就叫《吃饭》。钱先生所说,吃饭的功用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正儿八经地吃饭,即“有了肠胃要去充实的人”,他们充肠填腹,吃饱了才能生存,才能干活儿,所以吃什么不甚讲究,也讲究不起。第二种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他们吃饭实为“吃菜”,是辨味而不是充饥。这样的吃饭不过顶着“吃饭”的名义达到“吃菜”的目的。第三种是社交型“吃饭”,  相似文献   

8.
<正>“去不去青海、西藏?”——眼下,这句问话成了热门。青藏铁路的通车,给人们带来的意义是非凡的。而其中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就是给浙江带来了无限商机。青藏铁路给浙江商人带来无限商机“去不去青海、西藏?”最近,在上海的一次聚会上,几个温州商人也不约而同地相互问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前一段时间,“东芝笔记本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愤愤不平:同是掏钱买“东芝”产品的上帝,咋遭遇不同的赔偿待遇呢?你“东芝”给美国人赔的是不菲的美元,凭咋打发咱中国人的仅仅是块“补丁”? 据说:“东芝”不给我们和美国人一样的赔偿待遇,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我们无人起诉她,有点“民不告法不究理不赔”的味道;二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涉外适用性差,她“东芝”可以不卖咱的帐。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萧军     
萧军、萧红送给鲁迅先生的第一张照片──1934年摄于哈尔滨。无求无惧寸心声,岁月迢遥四十年!镂骨恩情一若昔,临渊思训体犹寒!啮金有口随销际,折款沉沙战未阑。待得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这七律,是老作家萧军“悼鲁迅先师”中的一首,写于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当夜──1976年10月19日,这是“十年浩劫”进入“尾声”的时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一开始就说道:“一个人要做到伟大,不要装成‘伟大’!”几十年来,“鲁迅”这响亮的名字始终受到人民拥戴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从来…  相似文献   

11.
拿出你自己的特色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某国际函授学校丹佛分校的办公室,他想要得到一个销售员的工作。总经理约翰盯着这个有些瘦弱的年轻人,谈了一些问题,突然话锋一转,问:“你有什么办法把打字机推销给农场主?”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对不起,先生,我没有办法把打字机推销给农场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回答,让约翰先生几乎跳了起来,他说:“小伙子,祝贺你,你通过了。谁会愿意去买一件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呢?去工作吧,小伙子,你会工作得很好的,因为你知道谁需要什么,谁不需要什么……”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著名…  相似文献   

12.
名医多高寿     
《冷庐医话》作者陆定圃先生说过:“名医多寿”。纵观医史,确非枉谈。考有关史料得知:《吴普本草》的作者吴普,享年90余岁;晋代著名医药学家葛洪81岁;北齐名医徐之才80岁整;北周姚僧垣85岁,许智庄80岁;唐代孙思邈长寿至101岁,近代张锡纯等皆寿至70岁以上。历史上名医如此多寿,近代名医也是如此。像农工党的叶桔泉和汪德耀先生就是这样的长寿老人。记得在1986年,正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杰出中医药学专家叶桔泉先生90高寿之年。我曾给叶老去函,请教长寿养生之道。叶老当即泼墨给我寄来了《老人保健要点》一文。文章如下:“食弗过饱:不饥不食…  相似文献   

13.
樊潮  韩晓露 《观察与思考》2003,(12):150-152
<正> 有一部美国电影——“我看见了你在做什么”情节比较有趣,讲的是两个未成年人给陌生人打了个电话,“我看见了你在做的事,我知道你是谁。”虽然他们并没有看见陌生人所做的事,也不认识电话那头的陌生人。然而他们恶作剧式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正> 关注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我刊第9期独家策划的《电动自行车遭遇封杀令》一文,在全国业内外引起较大反响,编辑部接收到各方来自网上邮件、信件和电话的反馈意见。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在各界读者的关心、关注下,《观察与思考》将一贯秉承视野、深度、主张、品位、前沿以飨读者。浙江绿源电动车公司董事长倪捷先生,近日给编辑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读后信”,全文如下: 徐友龙先生:  相似文献   

15.
穆藕初先生成功创业的真正鼓舞人心之处,乃在于创造了一种合乎世界潮流的经济组织.先生对中国的“有钱人”是失望的,而自认为是“新式资本家”,却仍难免“生意人”之诮.在文化上,先生强调“国学根柢既深,方能吸收他国精华”.在国民性改造方面,先生尤强调责任心和公共心,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身处动荡之世,先生对国际国内的大势,不仅见解深刻,而且有非常准确的预见.先生清而不耀,和而不流,真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物.先生一生,曾两次出任国民政府高官.惟有“傲骨”,而不能“合时宜”.  相似文献   

16.
季竹林 《乡音》2023,(5):48-50
<正>初有成就,扛起一份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琉璃厂书业界,王子霖、王晋卿和王富晋已并称“书业三王”,而子霖先生又为“三王”之首。当时的大藏书家都与“三王”,特别是子霖先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傅增湘、周叔弢是当时的藏书界魁首,而这两位大藏书家都与子霖先生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灵魂的对话     
阳春三月,我走进启功先生那著名的“坚净居”。从侯刚先生《启功》一书中得知,启功先生有一方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取拳石之坚、勺水之净,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坚净居”。“坚”应为先生做人的风骨,而“净”则为先生一生的道德修为。看先生虽然九旬有二,却有如孩童般纯净的气质,如勺水之净;而言谈语吐间自然流露的鲜明的是非标准,如拳石之坚。当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认定水是世界的本原时,意味着“一切是一”。如果本原意味着“一切是一”,那么这水原本应该是净的。尼采称赞泰勒斯这一命题具有“诗样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8.
祝勇 《人民公安》2008,(14):52-54
刘海粟先生给永厚先生写一条幅:“大丈夫不从流俗”,对永厚先生的赞赏算是慷慨。没有人比他更狂狷任性,如他笔下徐文长,得大自在的,不是他,是谁?他不怕死,就怕活得不够精彩。  相似文献   

19.
<正> 游杭州虎跑,品香茗之余,有幸拜读到李叔同先生的亲笔手书“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窃以为,先生之意并非要人们无所追求,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其所倡导的“无求”,指的是个人名利官禄的“无求”。遥想当年,先生对一些名利不为所动,视若芒刺,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是那样的痴迷执着,先生其行自成了“无求”的最好写照。如果说,“无求”是一种境界,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超凡脱俗,具有超然性和超越性的话,那么“无  相似文献   

20.
<正>1925年至1927年,被著名出版家张静庐先生称之为“新书业的黄金时代”。这期间,有一位生性谦逊的浙江读书人默默耕耘,成为影响了万千青年读者的教育家、出版家。这位学人是夏丏尊先生。“五四”前后,夏丏尊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与陈望道、刘大白一道声气相求,共同促使新文化之风扬播于江浙教育界;其后,夏追随经亨颐,在白马湖畔共建春晖中学,推行男女同校新式教育,并与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人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白马湖文学”;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