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行政实践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行政世界中,亦即公共行政实践的情境—场域中。公共行政实践主体所置身其中、诸种规范所面向和运作其中的行政世界,不仅因实践主体的行动属性而衍生出一系列不确定性,而且表现为交互建构的辩证关系网络。不同于以往公共行政领域中人们试图运用分割、隔离以及控制的管理方式,对行政世界进行类型化与模式化统治;对于复杂情境中的公共行政实践,人们必须发现和认识到其中基于"游戏"的具体行动系统,并代替整体秩序而谋求局部秩序,以及弥补科学管理而进行情境管理,这些亦构成了充满高度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后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行动逻辑与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重要隐喻,科学与艺术的隐喻对于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其难以克服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它们已经难以适应后工业社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及治理需要。为此,全钟燮教授在社会建构的思想框架下提出了"社会设计"隐喻。这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种理解后现代社会多样而复杂的现实,以及鼓励创新性处理问题和解决难题的概念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公共行政更广泛意义和活动的普遍隐喻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2,(1):99
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是专门追踪服务型政府实践和进行理论建构的研究机构,以建构公共行政发展和人类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为科研活动的目标,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动,致力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建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宗旨。服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1,(4):50-57
随着中国公共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扎根本土治理经验的公共行政概念、话语、理论正逐步生成,学科已逐渐超越知识"拿来主义"的阶段,在理论比较、对话的基础上,进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公共行政话语时期。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养分和资源。本文以我国新时代政党与政府治理实践及制度安排为基础,从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治理等三个层面,讨论近年来公共行政实践所显示的重要特征,分析新时代公共行政立足的价值理念,探讨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逻辑意涵,致力于提取、概括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概念的科学界定和规范使用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就公共行政的实践和研究而言,对"公共行政"概念的界定和认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社会治理生态高度复杂化的情势下,推进中国公共行政实践和研究的创新发展,必须及时纠正学界对公共行政概念认知的莫衷一是的局面,在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中国发展的现实,来构想本土化的公共行政理论图谱。对此,张康之等学人在社会治理的宏观历史视野中对"公共行政"概念的历史流变进行全景式透视,不仅向我们呈现出了形成关于本学科的基础性共识的可能,而且对本学科的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个本土化的理论图谱,为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面对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发展环境,寻找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之道已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在探索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治理的过程发现了“韧性治理”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求索韧性治理这一术语的历史脉络及演进逻辑也就成为理论之应和现实之需。韧性治理源于“韧性”的科学话语,韧性一词具有多种学科背景,对于复杂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为风险社会下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并开辟韧性治理作为风险社会治理的话语分析,而韧性治理也极大整合了“治理丛林”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观点,形成实践中应对风险事件的分析范式。当然,韧性治理仍离不开有效性的拷问,由此需要展开与实践的对话,并在实践的场域中建构生产新的价值和理念,寻找本土化的进路,最终施展其理论使命和实践抱负。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治理的叙事重构、中国适用性及理论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政论坛》2020,(3):34-40
通过对以往治理叙事的修正和完善,网络化治理在限定适用性、建构主义定位、融合价值与工具两重性等方面完成自身的叙事重构,提升了理论建构的自洽性。基于"结构—行动—问题"的分析框架来看,网络化治理具有一定的中国适用性。辩证地看,由于没有将执政党作为独立变量提取出来以及建构"强国家—弱社会"的分析框架,网络化治理还存在基于中国治理情境的解释局限。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是基于中国治理经验背景下对网络化治理进行的拓展性解释和理论建构,其中,"中心—耦合"型关系是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的关系形态。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官僚行政的变革中,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两种理论分别从管理与治理两个方面对传统官僚行政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作出理论上的扬弃,从而导致管理主义与治理主义之争.其实管理与治理对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实现管理与治理的统一是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变革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的治理体系中 ,政府是直接担负着社会治理使命的组织系统 ,政府中的公共行政状况 ,对于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何提高公共行政的质量与能力的问题 ,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的焦点。张康之的新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以下简称《寻找》)一书 ,通过对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两种“后官僚制模式”替代性方案的全面剖析 ,进一步提出了伦理化的方案。一、关于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方案2 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一批年轻的行政学家们发起了“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运动对主流行政学发起了挑战 ,试图清算主流行政学…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5,(5):18-22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验证了公共行政的话语转型这一理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后现代公共行政已与既往的治理模式举手道别,进而将话语理论作为新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运用规范研究、理性批判、隐喻表达和公共精神等原则,更是凸显了话语理论的导向功能。实现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成功转型,则依赖于"一些人的对话"方式、公共行政话语的"游戏规则"、真诚开放的话语体系和社会构建主义理念等途径。对相关要素的分析,将充实公共行政的话语体系与内容。  相似文献   

11.
项目扶贫是项目治国在精准扶贫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精准扶贫形式,承载特定的价值目标和实践功能,但在以项目为载体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了贪腐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把扶贫项目衍生的贪腐问题放在项目扶贫场域中观察和分析更能够呈现其内在实质、发生机制和演化过程。项目制把主体、内容、运行等要素集成而构成项目扶贫场域。多元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运行过程的多元规则并存、资金政策的多渠道投放共同作用建构了项目扶贫场域的碎片化特征,诱发部分扶贫干部价值取向偏差,扶贫项目成为追求私利的机会,构成"项目扶贫场域碎片化-价值取向偏差-贪腐行为"的逻辑机制。弄清项目扶贫场域与贪腐行为的关联对通过项目扶贫场域治理来抑制贪腐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法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运行"场域"。妇联作为旨在代表、维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人民团体,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构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其在参与《反家暴法》等立法协商方面充当了利益之统合、协商平台之构建、智库使命之担当诸重要角色。妇联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践表明,人民团体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在协商民主建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发挥独到的效应,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之建构及其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体同构"、"有限分离"到"有机互动"的嬗变历程。转型期,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互构多种形态,要求我们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对国家-社会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解释。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演变路径,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放置在具体的"过程-事件"场域中,引入象山县的"村民说事"乡村治理创新机制,分析我国地方治理中"国家-社会"框架下良性互动相互增权模式,是未来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战后主要的社会理论之一,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征及对其核心概念"场域"、"惯习"的阐释.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批判性是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三大特色.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超越了以往社会理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维模式,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建构起了以"民主""法治"以及由现代政府所承载的"公共行政"等为内容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社会治理体系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社会处在进化过程中,不会停留在某种状态而不发生变化。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这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又一次伟大的历史转型运动,意味着整个社会及其社会治理体系的重构。在思考社会治理体系重构的问题时,我们应当认识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社会治理应当承担的任务和开展行动的条件都完全不同了,因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以及所要建构起来的社会治理模式,也将与工业社会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全不同,即建构以合作行动为特征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在叙事方式上主要有三种:一是底层叙事,利用"弱者的武器",美化弱者、仇视精英,形成"安抚弱者、打击强者"的舆论氛围;二是哄客叙事,通过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手段,起到去敏感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效果,形成话语垄断;三是对抗叙事,通过人肉搜索、谣言建构、情绪渲染、借势造势、线下行动等手段虚构事实与建构身份,使简单的纠纷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网络民粹主义的这种叙事逻辑与民主法治的精神从根本上来看是背道而驰的,使得本就尖锐的阶层矛盾更加激化,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理。  相似文献   

17.
社会抗争关系到利益表达与维护,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形式,国内的抗争诉求多集中在"权利与利益"方面。社会抗争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之中,场域中包含抗争者、管控者、制度、规则等内容,场域具有非"是非"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性的"半闭合"状态。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产生离不开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塑造了抗争场域,在场域中放置了政治机会与政治限制。当然政治机会结构是政府"过程学习"的结果,虽然政府有"内生性"学习目标(为人民服务),但是政府的学习也会出现偏差,因而社会抗争行为的场域——政治机会结构——政府的"过程学习",这一衍变过程即是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所在。展望未来,逐步构建回应性政治,在政治吸纳上做功课,遵循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主要有国家主义、本土化、新制度主义、现代化等四种范式。虽然各有特点和优势,但是这四种研究范式过于注重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乡村法治场域中的张力逻辑,强调乡村作为"国家治理单元"和"基层社会自治单元"的二元属性,在分析理路上存在明显的限度。基于此,在对四种研究范式进行检视和整合基础上,结合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研究范式,从国家——社会的中观层面考察城乡融合演进的上下、内外因素,并以城乡融合作为分析视角,对新的研究范式做出尝试性建构。  相似文献   

19.
修辞情境是言说者和接受者之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修辞情境不单纯是修辞性的,而是具有根隐喻特征的开放体系,除了具有"言语语境"的属性外,还具有"非言语语境"的属性,非言语语境包括情境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三种形态.在修辞中,要关注非言语语境中对于认知产生影响的情境、文化、社会等形态.修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在修辞情境中构建起来的,语言意义体系的建构是在实践场域中进行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行政化治理导致基层社会陷入“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治理危机,表现为治理碎片化、治理封闭化和治理等级化。需要打破行政科层组织的结构性壁垒,破解行政化治理造成的基层治理困境。执政党通过发挥政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依托政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促进治理与服务的有效融合,在基层治理场域形成了一种强调政党引领的“超行政治理”模式。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治理相比较,政党引领下的“超行政治理”以基础性权力为基础,依托政党权威,实现治理效能提升。具体而言,“超行政治理”通过三种治理机制展开运作。第一,运用党建的空间塑造功能推动组织整合,建构基层共治平台;第二,依靠政治引领功能促进价值整合,实现话语转换;第三,通过社会动员功能助推社会建构,再造社区团结。“超行政治理”以其政治整合和社会建构的工作逻辑,在基层治理场域推动了治理主体的跨组织协同、治理价值的共识维护以及治理权威的社会化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