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部战士小赵生病住院后的第五天,李指导员去医院探望他。没想到值班护士竟瞪大眼睛反问道:“小赵昨天就出院了,他没回去啊?”“啊?”李指导员的惊讶一点儿不亚于护士。李指导员感到问题有些严重,匆忙赶回部队,立即召开支委会。  相似文献   

2.
说话难     
“住嘴!你怎么敢这么跟我说话!”这是舞台上常常听到的一句台词。一般来说,它出自某些“天然尊长”之口,往往会使被斥者噤若寒蝉。艺术到底不能等同于生活。生活中的情  相似文献   

3.
我国不少农民这几年从事淡水养鱼尝到了甜头。 安徽农民说:“养猪不如养羊,养羊不如放塘(即养鱼)。” 广东社员说:“小小一口塘,赛过小银行。” 江苏农民说:“鱼塘一口,吃穿不愁;养鱼一千,胜过神仙!” 湖南一位女社员更有风趣,她说:“有鱼吃,有钱花,提着鲜鱼回娘家。”  相似文献   

4.
机工组徒工小赵努力学习技术,生产成绩突出,被批准提前出师了。这本是天津市微特电机厂的一件好事,可是比小赵早进厂的徒工小叶却找到两位组长,连珠炮似地开了火:“我哪点不如小赵?你们说我到底怎样?……”原来,小叶认为自己学技术快,干活又麻利,对小赵出师有些不服气,而且总认为组长偏心眼儿。两位组长没有立即回答小叶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而是客气地说:“你提的问题很好,我们  相似文献   

5.
中在锦拂和奖状、奖品丛中,汉中市水泥厂的领导为了使企业锦上 。添兄 更上一层楼,探讨企业改革的新方案。。 t\...?;、—-WW4deWWt。e-!4P!~?、。:。、。WMhri@@WW/”a_sl,。-r、:l;)fi。。 。界 口回回口回口回回回翻翻圃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口回口回回口口回回口回上合。〔丫。、、、,一、/$“、。,;-”一、进-双 回口回口回回回口圈回翻留缀回回口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口回回口回回回口口回回‘”-’。、’。一、。水。中’问回回回回回口圃圃圃配瞩圈口口回圃圈回回曰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口回回口回、。。·\,。。,。。”乎 市-“囫…  相似文献   

6.
热词     
《党政论坛》2012,(6):45-45
肿么了即“怎么了”,是山东枣庄一带方言。《爱情公寓》借唐悠悠之口,让这句话大红。网友造句:“钱包,你肿么了钱包!回答我,钱包!你肿么又瘦了,醒醒呀!马上就月初了。”  相似文献   

7.
正是火烧眉毛的半期考在即,负责辅导教学的政治科陈老师告急:初一班上有4位学生蹓出去了。经过一番“侦察”,他们都围蹲在未完工的厨房里摔老K。下午第三节课,我把他们找来。学生全都羞愧地低着头。不能加温,只能冷却。我把手一招:“走!看射箭去!”谁也没有动,怀疑我在挖苦他们。“真的呀!(口努)——对面体育场,不是正在举行华东等十几个  相似文献   

8.
瞭望哨     
《瞭望》1990,(21)
为“党像”添彩 江苏 胡昌方 这件事发生在江苏泗洪县孙楼村。一个原先全家五口人蜷缩在一间泥草房里的“特困户”,在乡党委的組织和广大群众帮助下盖起了新房,竣工那天,户主宋云纲在鞭炮声中热泪盈眶,突然情不自禁地高呼:“共产党万岁!” 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一位老共产党员曾经对我讲过的一则感人的故事:解放初期,一位翻身老农进城在书店里买了张毛主席像后,还要买共户党像。售货员笑着说:“没有共产党像!”老农执意反问:“为什么就没有共产党像?”  相似文献   

9.
瞭望哨     
《瞭望》1992,(48)
近听朋友叙述实事一桩:其家居农村的一个亲属,已经生了三名女孩,近又怀孕七月有余,经走后门用现代技术检测,腹中又是“千金”一个。可夫妇满怀信心,“不生男孩誓不罢休”!朋友不解地问:计划生育这样紧,你们何以无人管?那对夫妻答曰:咱的情况不同啦!全家五口已经买了城镇户口,城镇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专页     
《瞭望》1990,(14)
爷尹’文毅公生相工_处某处招口二图毛铭三膏颐无题王全大作—好久不见了!王成喜作时代胃口张滨作“形象教育”黄蕴愉作一35一漫画专页  相似文献   

11.
文字笑话也会因书写者及其工具、字体和方法而显出不同的时代特点。甲骨文、小篆扣隶书姑置不论,这里先从草书说起。有个县官写字潦草——即不讲结构规范的瞎草。这一天,官老爷要请客。写了一张叫差役今天去买猪舌的字条。谁知县太爷把这个“舌”字写得太长,分得走开,差役一看“买猪千口”。急急忙忙跑遍城郊各乡,好歹总算买到五百口。他一想今儿完不成任务,便向老爷求情,先交这五百口。县官一听大怒道:“我叫你买猪舌,谁叫你买猪啦?”差役拿出字条应声道:“老爷的草字难认啊!下回倘若妥买肉,您老千万写得短点,妥不我还以为您是要买‘内人’呢。”  相似文献   

12.
班里的官们     
我在重庆南桐矿务局东林煤矿掘进队生产班当了5年班长。我们班十多号人,每个人都有响当当的“官名”:什么“风镐能手”老李、“实干家”老王、“安全员”小张、“宣传员”小吴、“安钎手”小赵等等。 莫看这小小的“官名”,它却 是我用人之长的结果,虽无半点报酬,但它的作用却不小。就拿小吴来说吧,原在我队生产二班,工作上服从分配,团结其他组员一道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相似文献   

13.
一周网谈     
《瞭望》2007,(22)
本周,网民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深深震撼,如潮的留言令人感动;全国牙防组10年敛财二千多万,遭遇网民一片唾骂声;山西省长重申坚持重奖环保功臣政策,再次引发网民争议。网民盛赞袁隆平本周,各主要新闻媒体对“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集中报道,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网民在崇敬、盛赞、感谢袁隆平的同时,还特别集中地表达了以下三方面意见:  相似文献   

14.
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手段。而说,无论是问答、交流、解疑、释惑,都离不开口。口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用处可谓大矣哉!难怪有人戏称我们为“口力劳动者”。“口力劳动”本属中义,不含褒贬。但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不知不觉却取得了贬义身份,并由此衍生出了政工干部姓“吕”、姓“品”、姓“器”之讥──姓“吕”说的是政工干部是两张嘴,今天说东,明天说西,怎么说怎么有理。姓“品”说的是政工岂止两口,有时还得再加一口,说话更没准了。姓“器”呢,不仅又多了一口,而且中间是只狗,更是由讥笑而进入了谩骂。作为政工干部应该…  相似文献   

15.
狼与死象     
晓山 《党政论坛》2008,(5):63-63
一只死去的大象静静躺在幽僻的恒河边,正巧被一只出来寻觅食物的狼看见了。狼高兴地想:“哇,我今天运气真好!”它快步来到大象身边,并用力朝着象鼻咬了一口,但是象鼻硬得就像根木头,狼生气地破口大骂:“这是什么鬼玩意儿,居然咬不动!”于是,它回头去咬象耳,没想到还是咬不动,转到象的腹部仍然咬不动,它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大象的全身几乎都咬遍了,仍然没有找到可以被咬下一口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工作之余,泡上一杯清茶,等到温度适宜,啜上一口,顿感津液似乎瞬间到了四肢百骸,舒服之至! 我们的先民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汇《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荼”就是茶的古字。中华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且不说品种繁多、色香味各异的茶叶,也不说泡茶瀹茗用水的诸多讲究,也不说千姿万态质地不同的茶具,更不说各民族、各地域独特的饮茶习俗,仅品味古代诗人的咏茶诗,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喝茶而吟咏茶诗,有趣!  相似文献   

17.
牧惠 《瞭望》1992,(34)
《水》学中有“两种《水浒》、两个宋江”说,称七十一回本《水浒》的宋江是“打着红旗的造反英雄”,而百回(或百二十回)本《水浒》的宋江则是“叛徒、特务、战犯‘三合一’的奇丑”。金圣叹砍掉后几十回竟化腐朽为神奇至此,可谓点铁成金之魔术师。此论之伟大,自不待言。本歪批望尘莫及,只配拾其余唾,创“一本《水浒》、两个宋江”说。老牧以为,七十一回本也好,百回本也好,百二十回本也好,虽小异实大同,都写的一身而二任焉的宋江。  相似文献   

18.
盛夏。一个小镇的西瓜摊上,有位和尚模样的青年,捧着西瓜狼吞虎咽,过完“瓜瘾”,拂袖而去。卖瓜人紧追不舍:“钱!钱!”小青年转过身来,飞起一脚,把卖瓜人踢倒在地!嘴里还骂骂咧咧:“老子今天没钱,明天给。”“哪有这个道理?”两个农民愤愤不平。小青年“嗖”的一下从腰间掏出雪亮的水果刀:“不要命的就请上!”围观者不寒而栗。“把刀放下!”随着一声低沉有力的喊声,刀子“叭”的一下子掉在了地上。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位化险为夷的中年汉子,就是合川县涪江丝厂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19.
唢呐声声     
刘淮 《瞭望》1984,(49)
自一九七一年从干校回到北京以后,我再没有下过乡。今年夏天,我随新华社穆青同志等一行去河南巩县、扶沟、鄢陵等地走了一趟,所见所闻,令人感奋,令人惊叹不止。 “外面的局面如能打开、明年产值五十万!”这句话似乎出自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口。但是——站在我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20.
柳萌 《民主》2006,(2):46-46
先作个注解,何谓“官话”?就是时下官方官员,经常不离口而又有号召性,或者具有指导作用的那些话。这些话又有可能颇得百姓欢心。读者诸君,明白了吧!那我就先来说说我碰到的两件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