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主要特点,即:对中国的所谓崛起心态失衡、以意识形态划线,以及无视历史事实曲解中国政策、干涉中国内政。文章认为,这些负面报道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形象,也损害了德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中德双方共同利益的发展。希望德国媒体能相应地调整对华态度,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德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劳石 《德国研究》2007,22(3):72-73
德国在哪里,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德国人的气质如何,待人接物有什么特色?对这些问题,有一本用全球化的眼光,客观公正地审视1945年后德国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的书籍,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作出应有的评价,确实很有必要。它有助于加深对德国的了解,促进中德友好关系的发展。新近,中国  相似文献   

3.
德国驻上海工商代表处是德国经济界在华设立的第一个正式代表机构。代表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帮助中德企业进入双方市场。从1994年10月至今,代表处运作一年有余,为中德企业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服务。为了让中德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更好地了解该代表处并利用其提供的服务,本刊记者专程访问了德国驻上海工商代表处首席代表葛礼慕博士,请他就代表处的任务与职能以及中德贸易与投资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4.
朱宇方 《德国研究》2002,17(1):13-17
德国现任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于 2 0 0 1年 10月 31日至 11月 2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中德双方就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法制国家对话、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以及在环保、科技、发展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人权问题的淡化以及在经济合作上的巨大收获是施罗德此次访华最令人瞩目之处。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今年 ,是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 30周年 ,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的邀请 ,于 4月 8日抵德作了为期 6天的国事访问。在访问期间 ,江主席分别与德国总统劳和总理施罗德举行了会谈 ,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一致认为两国合作领域非常广阔 ,而且富有成果 ,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的看法或共同的利益。这次访问 ,无疑为中德建立长期稳定、全面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固了基础。中德建交 30年来 ,世界格局和双方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却始终未变。双方互访频繁 ,…  相似文献   

6.
时雨 《德国研究》2013,(1):108-123
1月2日来自贝多芬故乡的德国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欢乐颂》。此次系这支创建于1897年的百年名团首次访华。1月9日由中联部、德国联盟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德政党对话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上,双方代表围绕"中德中欧发展前景及双方务实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交流。1月9日德国《商报》发表弗兰克.泽林的文章,题为《世界秩序,中国将更加强大》。文章说:"西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2日至3日,"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德学院联合主办,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与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分别致辞。江波在致辞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交流的悠久传统与现况,并指出在十九大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8月.德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相继访华,先有近代中德教育合作的样板同济大学百年庆典,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到访,后又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华为中德建交35周年庆祝和"德中同行"系列文化活动助兴,中德两国的关系在平稳发展中显得更为活跃和密切.尤其是克勒总统在同济大学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的演讲,被一些媒体评论称"透露了对华政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33年,以在德国留过学的一些在京的中国学者和德国学者为主,在京发起成立了中德文化协会,1935年改名为中德学会,1950年结束。对于这一段历史,建国后国内至今无人做过专门的研究,未见有论文发表,更不要说是专著了,①从而成为我国民国史及中德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克里奥化":对全球"美国化"现象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他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大众文化,致使"美国化"成为很多国家在维护本民族文化认同时面对的严重挑战."美国化"现象反映了美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重塑这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图谋,带有明显的"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化"这一全球现象,"克里奥化"便是其中一种很引入注目的观点.本论在考察20世纪以来全球"美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克里奥化"观提出的背景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文化上的"克里奥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本文认为,"克里奥化"观尽管还不完善,但对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全球"美国化"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3,18(1):10-16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乍看起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对于21世纪初的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用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新德国问题"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德国去年十月的柏林选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联系到过去几年里民社党的发展趋势 ,它的崛起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地方、全国和国际上的局势都是促进或限制其复兴发展的客观条件。但如何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政治身份 ,在德国的主流政治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需要它继续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政策纲领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4.
"Roman" History     
  相似文献   

15.
《后苏联事务》2013,29(3):213-249
Ukraine conducted its first post-Soviet census in December 2001.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categories "nationality" and "native language" in the census and relates them to fundamental precepts of Soviet nationality and census policies. The enumeration of national and linguistic identities is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preferences. Orientations toward language policies (particularly in Galicia and Crimea), regional autonomy (in Transcarpathia), and territorial belonging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litics of the 2001 Ukrainian census.  相似文献   

16.
Nobue Suzuki 《亚洲研究》2013,45(3):399-420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discourse on Filipina hanayome (brides) in administratively mediated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kokusai kekkon) in Japan from the mid 1980s to the present. In narratives of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in the late 1980s, “Filipina” came to index the “problem of brides from Asia.” As seen elsewhere, various textual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s have depicted rural Filipino women as socioeconomic victims and sexually subjugated women. Simultaneously, however, constructions of Filipina hanayome in rural Japan have been given local twists. Drawing on examples from largely neglected written texts in Japanese and from an ethnographic vignette, the article next focuses on sexual subjectivity and economic autonomy, two dimensions of the women's lives in which they struggle to recapture their own ways of imputing meanings to their lives vis-à-vis various social forces. In so doing, this article interrogates certain feminist and popular depictions of hanayome.  相似文献   

17.
18.
从"热那亚事件"看"反全球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刺激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本文试以"热那亚事件"为背景,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和辻哲郎(1889年-1960年)是日本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有两个重要分支:风土论和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1934年)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1935年)的最终出版,标志着和辻哲郎思想的初步形成。风土论与伦理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早期风土论的相关论述中,和辻哲郎的核心哲学结构仍停留在"意向性结构",直到在伦理学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独特的"间柄"结构,完成了从意向性结构到间柄结构的转向,他才完成了自己对风土论的修改。但是风土论与伦理学面临着许多质疑,笔者认为,如果说风土论是以伦理学为方法论来对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进行理解的产物,那么风土论的问题就反映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凯 《当代韩国》2016,(1):28-41
"中等强国"外交近年来在韩国政界、学界都是一个持续升温的关注热点。而有关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讨论在中韩两国的学术界都有过一些颇有见解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全球体系的视角来分析韩国"中等强国"外交。本文作者选择的视角同样是从演变中的全球体系中观察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战略定位,即冷战后全球体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型的结构,而"一超多强"或雁阵式结构也不能恰当描述全球以及地区的变化趋势,同时韩美同盟体系的"升级"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该同盟的单向强化。本文将首先回顾并分析冷战后相对稳固的"金字塔"结构的国际体系是如何出现相对松动的"区块化"趋势。之后,笔者将从外交层面分析韩国是如何应对这种国际体系的变化以及韩国如何在全球体系中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最后,笔者也将尝试分析并评估在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与中国的全球外交举措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对韩国"中等强国"外交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