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天人关系从古至今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之分、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天人合一是人处于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中,天人之分首次肯定了人的价值,人定胜天过于夸大人的价值而相对贬低自然规律,天人和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辩证的天人关系。本文通过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总结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天人和谐的思想渊源,而且指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就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3.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法律的生态化趋势同样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出发,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促进法律既要关注人也要重视生态进步的价值共识,努力实现"天人和谐"的法律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天人感应观念是唐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本文拟从瑞应、封禅两个方面,对天人感应观念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不仅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内涵,从整体上看,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道德精神内涵,本文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命题,并从诉求社会与人生价值,充满着扬主体意识以及追求通过内心修养达致尽显社会责任的人文道德精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和谐”理念与征服自然的矛盾,仍是我们现代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法自然”的文化意蕴与“自然法”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第一,“无讼”与“尚法”:两种不同的法律态度。“法自然”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冲突,没有法律,而西方“自然法”观念十分尊崇法律的权威与保障功能。第二,“天人分立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第三,理性与和谐:两种不同文化要义。理性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精神内核,而“法自然”是要自然无为恢复宇宙原始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历史继承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乐相融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条件相对应 ,有共同的运动周期 ;人的自然机体和人的社会功能属性与自然界有统一的结构 ,有对应性的联系。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庄子》所谓“人 ,天也 ;天 ,亦天也”,可以说是天人之间的自然联系与自然统一的一种表述。总之 ,人与自然是紧密地相联系的 ,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的。因此 ,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不仅要实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 ,而且要达到社会系统与其外…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既需要政治、经济体制等“硬件”建设,亦需要伦理文化、思想道德等“软件”建设。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方面存在的“天人之争”、“物必尽其用”、“以己度物”等错误生态理念,庄子“万物同源、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平等观、“知足知止、无用之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以及“与天同乐、顺物自然”的生态情怀有利于构建更加平衡互利、谨慎灵活以及和谐美好的新时代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价值本质上的规定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而非使用价值;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但不等于有用的具体的劳动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绝不是什么生产力价值论;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二者划等号;“资本生产力”是马克思曾批判过的观点,并非是马克思的命题;十六大报告强调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是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绝不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根本观点的否定或弃绝。  相似文献   

12.
信息源理论是系列性案件侦查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是在充分研究犯罪场、侦查场和信息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侦查理念,而且经过了侦查实践的反复检验。信息源理论认为,在系列性案件侦破中,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链是侦破案件的保证,获取和使用信息应该遵循数据完整性、综合数据优化、数据问相互联系和主元信息最优化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疾患,是由于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具有反复发作性和每次发作的不可预知性,极大地影响了全球5千万癫痫病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讨癫痫发病机制已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强调人的自由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主旨.卢梭和康德把西方自由思想推向高潮,尼采继续这种思想,并予以彻底反思.他把自由从柏拉图-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宗教语境中拯救出来,使“自由意志”变成“自由的精神”,变成纯粹的“自己”.“自己”意味着超越自己、毁灭自己、创造再生自己;意味着自由地超越再生于自己永恒回复的必然命运;意味着自由...  相似文献   

15.
行政干预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社会理性且十分必要的政府干预手段,并将行政干预区分为适度的行政干预和非适度的行政干预,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非适度行政干预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但滥用权力的行政干预与现行法规相违背,并构成一种非适当的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法”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大多数场合下,他是从“语法”一词的广义上,即从“哲学语法”这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就是说,在他那里,这个概念具有形而上学的含义。不过,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不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和语言是不能分离的,他的形而上学是描述的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还首先提出了表层语法与深层语法的区分,指出表层语法是显现于语言表面的语法,深层语法是对出现于语言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形式所作的内在分析。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日常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依据语言的表面现象错误地以为不同的词似乎具有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实践中由于各种相关事实因素之间相互纠结缠绕,任何理论学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亦都有难以自团其说之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条件说虽会导致刑法因果关系认定范围被不当扩大,但在我国的犯罪成立体系下,可以通过实行行为、危害结果、主观罪过有无的判断来合理限缩刑事责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学说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领域展开的表现,充分体现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主体向度。价值追求的无限制性,冲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局限,推动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展,形成了庞大的联系紧密的劳动分工体系。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的事实,充分显示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高创造性劳动是现代经济中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在构成要件的解释领域有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本源上是罪刑法定原则之争.一般而言,形式解释论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而实质解释论不仅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也维护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侧面.相较于形式解释论,实质解释论更注重刑法目的合理性,更能够实现刑罚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20.
恶法非法论     
恶法非法论是自然法学派的一项著名的理论。自古希腊至近当代,自然法学家始终坚定地认为,法有自然法与实在法之分。实在法如果违背自然法的要求,就是恶法,而恶法不是法律。恶法非法论从法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人民拥有反抗暴政的权力,是一种激进的、革命的理论。公民反抗恶法的基本方式是公民不服从,它是一种公开的、非暴力的群体性抗法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或废除所反对的法律。任何一个正义的社会,都应该承认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