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及其现代化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科学地理解治理及其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治理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代语境下,中国模式就是解决中国自身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入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初步实现了对其进行解构--创新--建构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也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到"铺路架桥"的转变.在当今"资本"时代,中国模式不断摆脱发展范式的束缚,表现出自我话语体系、制度安排、价值导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并在方法论上彰显出自身现代化进程的世界意义、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意义,发展理念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东 《前线》2014,(7):16-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一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多次,成为与改革、发展、市场等一样的高频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中国的发展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必须在多个领域进行突破性改革,这就需要国家的制度体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富有新的内涵。“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凝聚功能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分认同,“文化创新”则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带领俄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二是坚持互利共赢,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三是坚持代价最小化原则,努力缩减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够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好本国事务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6,(3)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西方的治理学术思潮之间有本质的差别,西方治理理论在总体上是新自由主义的。从经验上判定:西方治理理论只是作为学术思潮而争辩,并未在公共事务改革的实践中有具体的展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的产物,并以之为总体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作为当代中国话语的政治理论的表达,其推进路径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的基本准则,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扬弃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5年之后的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执政党的转型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性的意义,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样的重大转折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社会全面和深入转型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提出有着历史、经济、社会和执政党哲学认识方面的深刻背景;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后现代化国家中的国家治理问题与西方先现代化国家的治理有着明显的重要的区别:在现阶段的中国,所谓国家治理问题与西方国家是完全不同的——特殊的发展方式积累起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独特的政治制度促成了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注意到,目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治理国家",也就是进行深入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基本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坚持立法和决策的正当合法性来源于自由平等的公民的讨论、协商和审议,这也是实现真实民主和公民自治的基本途径。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核心目标是为运转良好的民主秩序创造前提,给社会的协商群体提供广泛参与的空间。我国宪法确立的是一种双轨制协商民主模式,包括正式的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制度与非正式的公共领域的灵活协商机制。借鉴协商民主理论,推进国家层面的协商制度的重点是加强政协制度建设;完善公共领域的协商机制的前提是畅行宪法教育,以型塑具有关心公共事务美德的协商公民。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论述,就意味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从二者衔接性的角度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治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党执政的新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党的网络治理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现实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及价值理念多元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治理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等。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掌控网络话语主导权、构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网络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愿景是提升治理效能,为人民增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基层治理实践中,基层政府的治理行为呈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特性,主要表现在乡镇政权的角色模糊、治理行为的上下摇摆,以及注重治理的策略与技术却忽略治理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适应性治理,其后果既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又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效率,也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此,国家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供给,回归乡镇政权的本来属性,使之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价值,推动基层的适应性治理向科层化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机制,政策试点被频繁地、广泛地运用于各项改革和重大政策当中,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政策试点具有稳定的制度基础,它从根本上反映了帝制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国家治理结构化约束,即央地之间"统权"和"治权"所衍生出的结构化矛盾。因而,政策试点是回应央地结构矛盾的一种理性制度设计。基于央地结构化矛盾的分析视角发现,中国政治制度是政策试点的基本底色,为政策试点运行搭建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平台;中央发起政策试点更多地是出于控制地方的政治考量,而非出于纯技术理性的考虑;晋升激励、财政依赖以及合法化压力是地方参与政策试点的主要原因。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政策试点将上承"顶层设计"、下启地方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邢国忠 《唯实》2009,(10):74-7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信仰成为中国法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热议话题。对于法律信仰命题的解读,必须立足于中国语境和中国现实当中,而不能照搬照套西方语境的理解。法律信仰的真、善、美的彰显与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无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文明化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叙事的重要构件。在他们看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想化的国家治理观终归是虚幻的"乌托邦",唯有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治理观才是科学的国家治理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治理文明的叙说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治理主体而言,由"人民"代替"特权阶级"来管理国家;二是从治理方式上看,用"法治"来代替"人治";三是就治理目标或旨归来看,由名义上维护国家利益实则保护特权阶级自身利益,转变为真正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这为当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公共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公共冲突爆发存在诸多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农村公共冲突治理路径选择包括发展多元化治理主体,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建设农村公共冲突交流和整合机制,规范农村公共冲突制动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历史发展看,全球化强化了世界各国联系,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增加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共性,提高了强势国家的话语权,也刺激了文化民族化的发展。从文化建设方面看,全球化能够培育民族文化自觉,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因此,应当正确面对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推进民族文化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5,(8)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伴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家职能也经历了30多年的综合变革和系统性建设。在经历了国家职能的重建,混乱,调整,改革,完善等阶段之后,我国的国家职能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本文试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结合系统思维和系统本身的特点,尝试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职能进行系统论解读,目的在于对我国的国家职能有科学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国国家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虞崇胜 《探索》2020,(2):56-70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治理变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充分认识我国制度体系的优势和短板,辩证看待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切实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使我国制度体系始终处于进取和发展的良好状态。所谓制度秉赋,是指制度所持有或内含的优良品质。在某种终极意义上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就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这是较之建立新制度更为复杂更具创造性也更长远的制度建设工程,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因此,需要把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航向,超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将发扬制度优势和提高治理效能统一到提升制度秉赋上来,在提升制度适应性、包容性、共识性、自主性、进取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出中国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