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你还记得在游乐园中坐“疯狂过山车”的那种感觉吗?当身边的一切猛然加速了运动,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总是很难同步适应。如今,我们的城市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时不我待。那么,当大家都津津乐道于经济指标的飙升和城市面貌的突变时,都市人自身的素质又该如何同步?我们都难以避免在这一“怪味”栏目中充当角色,怕只怕我们不敢正视“疯狂过山车”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2.
在这一期的“独家策划”里,我们的记者分别对江苏、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城市带的情况做了报道。这些报道集中展现出的一个趋势是: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带与城市带之间,正发生着悄悄的然而却是激烈的较量。之所以说是悄悄,因为这些较量并没有诉诸公开;之所以说是激烈,是因为各地政府与自己的“假想敌”的竞争已经全面拉开,它涉及到几乎各个政府经济部门,产业与城市建设。 我们对这种竞争表示欢迎。它表明了各地政府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应的服务意识的增强;有压力才有动力,正如“长三角”给“珠三角”的压力,苏州给无锡的压力,都会化成它们新一轮自我超越的动力。 在竞争中,我们也看到,地方政府的思考更加开放,开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和产业分工格局下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学会借力。例如江苏一些城市对上海功能的利用和补充,攀枝花借助在昆明的温州商人的力量活跃地方经营环境。“跳出自己看自己”,无疑会看得更加清晰。 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城市较量中的一些隐忧—— 政府主导型的竞争如何更贴近地方实际和长期的比较优势,政府行为如何避免短期化? 行政的力量如何走出“惟我独尊”的、“赌气”式的框架,如何使得产业的力量成为主导? 城市较量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简单的“领导的政绩较量”、“经济数字的较量”、“景观的较量”,而同时成为造福人民、立足一个地方长远发展(如文化教育、环保等)的较量? 在城市较量的同时,如何避免“挖墙脚”、“以邻为壑”等弊端,推进城市合作?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中心、城市带不可能只有一处,而且经济中心也是多个层次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应该定位在哪个层级、哪个区域、哪个领域的“中心”,而不能动辄都是“国际化中心”。 今年以来,《南风窗》分布在全国主要地区的记者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我们愿意看到,在新一轮城市化和城市带的竞争中,出现百舸争流、和而不同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10)
今年第6期“城市故事”在编发了《好人为何没‘好报’?》一文的同时,我们发出了“请读者谈谈自己的看法”的邀请,许多“城市故事”的读者写信或打电话来编辑部,谈了他们的一些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这一期里,我们编发他们的一些见解,看看您的看法与他们是否一样。  相似文献   

4.
雨中何来彩虹?然而,当非典的阴雨疯狂肆虐京城大地时,成千上万滞留家中的儿童却真的看见了这道横跨天宇的彩虹!“空中课堂”就像指向天边的五彩路,划过乌云闪电在社区悄然而至,人类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1996,(6)
夏天的太阳总是来得早些,早晨,刚进办公室,太阳便透过玻璃窗温暖地照了进来。 比太阳来得更早的是一个女孩,她站在办公室门口,瘦瘦弱弱的样子,衣着很朴素但很干净,手里拿着一本《南风窗》。开门的时候我问她“您找谁?”,她脸红了一下轻声说句什么我也没听清。我请她进办公室来,她躲在门口轻声细语地问:“这儿是不是有个‘城市故事’?” 我请她坐在办公室简陋的“沙发”上,问她有什么事,她低着头把手中那本《南风窗》摆弄了很久,才鼓起勇气说:“我是湖南来的,在广州给人家当小保姆。”说完又红了脸低下头去一声不吭了。 原以为又是小保姆有了什么心事,被主人家欺负了?干得不开心?一个人呆在家中太闷了?或者爱上了主人的兄弟朋友之类的事情,自从“城市故事热线”发了一个小保姆专题之后,我收到了不少小保姆打来的电话,基本上都是这些情况,不过亲自找上门来,还是第一次。 费了好大的劲,我才和这个腼腆的姑娘谈了一会儿。原来,她去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本来想再读一年多考一次,但家人说她已经18岁了家中环境又不好不要再为家里增加负担了,于是她只好十二分不情愿地来了广州当保姆。 姑娘说她从小喜欢文学,一心想继续读书,她看到“城市故事”中刊登了一个小保姆考上大学的文章后,很想学那个小保姆,利用业余时间读点书,只是不知到哪儿去读,于是来《南风窗》“城市故事”问一下。 她的话令我深受震动,自从那篇《王晓敏,现代都市童话》发表了之后,“城市故事”收到了许多想继续读书的来电来信,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地来广州的打工仔打工妹,她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城市未来的希望。 随后,我们打了许多电话到有关部门,只是许多业余大学或电大招生都要本地户口或本地就业证,不知道哪个学校可以接受这个一心想读的年轻人?而她当保姆的那家主人也不想她出去读书,怕影响了家务,但她并没有灰心,还在继续努力,希望她能感动我们的有关部门,给她一个机会。 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所编发的“城市故事”已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求知欲望,令他们开始了对知识对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谁出卖了你?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我们总是很难避免“依赖别人的看法来替自己打分数”。我们甚至认为,人际关系的成败,几乎都是操控在别人手里,自己很难维持独立自主性。 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人际关系的好坏,症结完全出在自己身上。相信你也听过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官越大,  相似文献   

7.
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招牌上赫然写着,“标榜广州发廊”。奇怪!在我们南昌,这内陆城市怎么如雨后春笋地兴起了“广州发廊”?难道说这些发廊都是广州发型师开办的,或做出来的都是正宗的“广州发型”?这位店主大概深知其中奥妙,忍不住要“幽它一默”,于是就“生产”出这么个古怪的店名!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有心观察,会发现近两年柯达在中国赢场上是过关靳将,势不可挡,从两年前把国内感光企业“逐一吃尽”,到目前以每天新增3~4家连锁店的速度疯狂扩张,都叫人望而生畏。而国内唯一的幸存者“乐觊”,是将在悲壮中引退,还是浴血奋战,杀出一条生路?它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谁能最后拯救乐觊?  相似文献   

9.
黎骏 《南风窗》2012,(3):92-93
当所有人都对某一主义疯狂时,摩罗说你们错了,当相同的情况再次出现时,摩罗又说,你们错了。当叛逆走向极致,成为一种思考方式时,毅然否定自己和自己过去的思考变得容易起来。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来说,西方文明带给我们的百年屈辱早已融入一个民族的血液,内化为社会隐形基因。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如魔术般给人无限想象,当曾经以为"只有你们才有可能"的可能,变成"我们也可以",而且比你们更优秀的时候,对过去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5)
在今年十分寒冷的春节期间,“城市故事”版块收到了许多读者的贺卡,他们从全国各地,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关心和支持,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期望和鼓励。内蒙古的龙丽丽朋友不但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封贴满祝福话语的长信。她的信中说:“我收到了你们杂志的贺卡,但没有你的名字真是遗憾,不知我可否加入到你的朋友的行列里来,成为‘城市故事’大家庭的一员?”看着信,我想,她应该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不是吗“城市故事”正是在每一个像丽丽这样的热心朋友的关心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收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已经由“城市故事”的朋友成为“城市故事”的作者的张潮从遥远的贵州遵义打来的,他为所有的“城市故事”的朋友送上了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份祝福。第一次,编着“城市故事”一份份稿件,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在编写,我真切地感觉得到,我是和你们一起,编发着这个版块,奉献着一份真诚。当春满大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把“城市故事”编写得更好吧。欢迎来信来电来信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收 邮编:510050 热线电话:(020)3800404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没有“改革家”?翻开中国历史,可见无数风流人物。其中,“改革家”群落当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虽然,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里,这些改革家往往是毁誉参半,忽而为忠臣、良臣,忽而为乱臣、奸臣。但在后人眼中,却多半能成为时代进步的象征。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与‘顽固派’抗争的无畏勇气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都让后人折服。这种“名垂青史”的殊荣也激励着一代代“能臣”在中国2000多年的改革之路上前赴后继,上演出一幕幕壮烈感人的改革大戏。 可是,在今天,当我们与这些“改革  相似文献   

12.
在去年亚洲疯狂的金融风暴中,索罗斯成了一些国家“谈虎色变”和恨之入骨的人物。他的金融炒作方式,也令一些国家金融界格外留意。那么,这个令全世界金融业不安的“金融大鳄”,平时是如何进行炒作的呢?他的投资策略,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相似文献   

13.
当过副厂长和党总支书记的梁先生惊呆了,当过车间主任、即将提拔为副厂长的易先生也惊愣了:调入广州美特容器公司得到的“见面礼”竟是零——被分配去当一般职员,以前当领导时的顶顶“桂冠”已荡然无存! 那些原以为可以舒舒服服坐进写字楼里当工程师的大学生、研究生更是惊诧不已:他们的起点都是零——都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也许有人会问,这难道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干部政策吗? 广州美特容器公司副总经理覃永城的回答是:“美特”的知识分子政策要靠自己去落实,当然,“美特”的干部政策也得靠自己去落实。“美特”对于每一位新来的员工  相似文献   

14.
城市成为赌场,各种经济与权力在这里博弈,市民百姓是旁观者,一切都可以被冠之“被”,物价听证,被听证;业主管理,“被”物业管理:自己的房子,“被”拆迁,城市化进程,其实是“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有时候我问自己:中国的历史几千年,我们最不了解、最不熟悉的是哪一段?想到的答案说出来自己都不太相信:不是纷乱无序的春秋战国,不是歌舞升平的盛唐,也不是备受欺凌的满清,更不是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而是我们这代人自己亲历的“文革”十年。那么近,又那么远;近是时间的,远是记忆的——当我们对一些事物拒绝记忆、恐惧回顾的时候,那么就算一切都发生在昨天。也会像天王星一样遥远。  相似文献   

16.
毫无疑问,随着网络传媒的疯狂膨胀,隐私的“偷窥”与“被偷窥”愈发成为一种当代人很难逃离的境遇。网络不但成了很多人展示自己身体的窗口,也成了更多人释放窥视欲望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1997,(9)
我们为今年订阅《南风窗》的“城市故事”的读者又寄去了一批礼品。去年10月,我们在“城市故事热线”中告诉读者朋友,如果你订阅了1997年的《南风窗》,并将订单复印件寄给“城市故事”,我们将为你寄上一份小小的礼品,以纪念我们的相识相知。也有没有订单的读者,他们来信问能不能加入到“城市故事”的读者队伍中来,我们当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1997年上半年,我们的读者名单里增加了500多位新朋友。我们通信,通电话,共同为把这个小小的栏目办得更好而努力。远在他乡的雷刚读者希望我们为他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朋友在20岁生日的时候送上一束玫瑰花,而在海南工作的李学山读者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们,希望每一个《南风窗》的工作人员都能为他签上名。这一切一切,虽说繁杂而琐碎,但我们还是尽力去做。当我将读者的心意告诉我的同事的时候,从社长总编到每一个编辑到广告员和发行员,全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找一支好笔,认认真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社长吴迅还特地在自己的柜子里找出一张《南风窗》的祝福卡,叮嘱编辑一并为读者朋友寄去。有不少过去陌生的读者已成了《南风窗》的老朋友,他们不但认识了这本杂志,还认识了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有的读者知道了杂志社的生日,在4月到来的时候,“城市故事热线”收到了来自全国的许许多多的生日卡。得到的回报令我们感动不已。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心,相隔得并不遥远。相识,已是一种缘;相知,更是难能可贵。下个月,又到明年刊物的征订季节了,“城市故事”将一如既往,为每一个读者奉献她的真诚和祝福,真诚地欢迎您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相似文献   

18.
广东,在很多“外来妹”、“外来哥”眼里,是梦想中的淘金之地。只有当他们踏上这块土地,他们才发现,艰辛、委屈、苦涩从来都是与梦想相伴的。他们有什么困扰?我们应该怎样正视和解决这些困扰?相信广东电台新闻台“今日热线”与本刊共同组织的《每月话题》会带给您启示。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乐在工作”的上班族。然而,工作之外,我们又该如何善待人生?如何面对不工作的时光?“乐在不工作”是近年来的一股新潮流。1994年3月,台湾著名的音乐人李宗盛便自发地暂别工作2年,远走他乡。,成为“乐在不工作”的实践者。通过李宗盛对自己决定远行所作的剖白,相信读者对“乐在不工作”会有一番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都知道有这么句老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可真没听说过“大桶喝水”的说法啊.可当您看到这位养路工人如此喝水的样子,只有一种猜想:渴死我啦! 什么情况能把人渴成这样?热啊!今年夏季的气温确实高,特别是三伏天里,城市街道地表温度都达到了45度.如此高热下,我们可以缩在屋里吹空调,养路工人却顶着烈日去干活.特别是当哪段路面出了大面积撒落杂物的问题,出现路面损坏的问题时,不靠他们清理,靠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