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警与科技》2007,(4A):73-76
一、MPLS VPN的QoS问题 虚拟私有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一种利用公共网络来构建私有专用的技术,这种VPN网络必须提供与企业现有私网相同的安全陛、可靠性和可管理性。MPLS VP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IP VPN技术,相对ATM/FR VPN技术而言,MPLS VPN具有高带宽、低成本、可扩展性好、支持异种介质互连、支持任意拓朴和接入等特点。因此它在以下两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一,企业互联,即企业总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震  曹军梅 《刑警与科技》2004,(11):180-182
VPN是在公共网络基础上建立一个,临时、私用、安全的连接,它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本文分析了VPN技术,并且给出了一个基于IPSec的安全模型。  相似文献   

3.
侵犯“网络财产”行为的刑法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网络财产”,又称“虚拟财产”,简称“网财”,是指以一定的数据、信息、符号储存到网络中的虚拟物。主要表现为网民、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账号(ID)及积累的“货币”、“装备”、“宠物”等“财产”。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与风靡,伴生而来的涉及游戏内存在的虚拟财产的案件愈来愈多,尤其是采用各种秘密窃取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虚拟财产”的案件数量更是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社会发展与法律创制的非同步性,上述行为仍然属于法律规制的盲区,致使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进而滋长了“网财”盗窃行为的持续蔓延。有鉴于此,加强有关虚拟财产问题的理论研究,有效确立虚拟财产所有权的刑法保护,已成为当前刑法理论和实务界无法回避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互联网络技术日趋完善。检察机关借助网络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相对封闭的信息联成一个整体,实现关键业务部门的网络链接,是检察机关应对新形势,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Network)是利用公众网资源来架构专用网的一种技术。它的优越性在于:没有固定的物理链接,可利用公众网络设施构建安全、便捷的专用网络环境,并可根据用户需要随时建立。研究表明,使用VPN技术替代DDN专线,整个网络成本可以下降21%-45%。可以这样说,VPN技术是一种优化网络应用的技术,能够极大地降低网络的运…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经济勃兴的时代背景下,出于主观权利理论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双重考虑,就网络虚拟财产定位而言,应当放弃具有一定实益的关系范式与契合教义体系的利益范式,继续恪守权利范式以实现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化。由于网络虚拟财产权物权说等网络虚拟财产权理论在网络虚拟财产权构造方面有所不足,故而仍须加以反思与补正。在损益学界既有学说的基础上,或许可以考虑分离网络服务合同与网络虚拟财产,将网络虚拟财产別除于网络用户债权效力之外,并且区分“物权所有权”与“非为物权的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继而以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为中心构造网络虚拟财产权概念及其规则体系。此外,尽管作为网络虚拟财产权客体的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数据属性,但网络虚拟财产却不同于一般数据。被排除在网络虚拟财产范围之外的数据,则可以借由数据权益、人格权或者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获得妥当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正因为虚拟,却在现实社会中上演了一出出男欢女爱的网络骗婚“闹剧”。日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一审依法判处“男扮女装”的方伟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3万元,所诈骗的30多万元退还受害人。  相似文献   

7.
P2P作为一项技术或思想改变着互联网的基础,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缩写,意为“点对点”、“端对端”。P2P应用到互联网中,被成为“对等网络”。与传统网络中占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相比,P2P技术在整个网络中无需中心服务器,而让网络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网络用户的计算机上交换文件。每一个节点(peer)既可以获取其他节点的资源和服务,同时又是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在下载文件的同时也在向其他用户上传文件,即兼具Client/Server的双重身份,这样大大降低了对服务器运算能力和带宽的要求。P2P软件主要有两种:一种…  相似文献   

8.
陈源 《法制与社会》2011,(29):87-88
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产物,学界对其权利客体属性的关注始于2003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的国内首例网络虚拟财产案——“红月案”。本文从“红月案”着手,通过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特征并结合当前学界普遍认同的三种学说,对其法律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认定为物权,同时提出与之相对的立法保护有关研究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各种带有三网融合概念的产品不断推出。其中,互联网电视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在互联网电视逐渐畅销的同时,为解决传统电视机连接互联网的需要,产生了一种可以连接电视机和互联网的新型设备,即网络播放器。  相似文献   

10.
李娜 《法制与社会》2010,(8):181-182
进入2010年,一种新的交友方式风靡网络,淘男网以打造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女权交友网站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在这里女性享有种种特权,使广大的“剩女”们找到了一种新的交友途径。通过这样一种虚拟的方式反映了新时代女性主义的新发展,同时也映射了女性地位的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背景:“职业举报人”就网站被关起诉 由沈城职业举报人姜焕文创办的全国首家民间举报网站,因涉嫌违反《刑求诉讼法》于2004年8月27日被关闭。“中国举报网”从今年7月20日诞生到其关闭,存在了38天。9月16日,姜焕文将到和平区法院和沈河区法院起诉,状告沈阳市公安局和辽宁省通信管理局。要求被告撤销各自的关闭“中国举报网”网站的决定。 他请求法院依法判决两被告立即撤销其所做出的《关于注销“中国举报网”网站备案的决定》和《通信网络断开接入决定》;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恢复“中国举报网”网站的通信网络;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因其违法行为而给“中国举报网”网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据《辽沈晚报》)  相似文献   

12.
从“小众试水”到“全民狂欢”,网络红包成了羊年春节的新“标签”。“网络红包让春节更时尚”“网络红包点亮中国年”“红包大战暗藏电商野心”“低头族毁了春节”……尽管褒贬不一,但网络红包的人气却一路飙涨。网络红包的走俏,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活力,满足了人们联络情感和商家营销的多重需求。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服务的带动下,中国人的春节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核心民俗却并没有被剧烈改变,只是通过线上线下,将欢乐吉祥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  相似文献   

13.
矩阵作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的喉舌部位。没有它,就不能成一整套的监控系统。没有它,监视器就看不到同步的视音效果。矩阵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发展的突飞猛进,业界几乎都看好“2005”这一年份。实际上,2004年,随着虚拟网络矩阵的推广没有得到先期的目标时,展望2005年,实在是不能用一个“快速增长”可以概括矩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Q币”给人民币带来的冲击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各大媒体和网络在热炒“Q币可能会冲击人民币”的观点之时,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了《对“虚拟货币”加强监管的建议书》,希望中国人民银行“未雨绸缪,加强对于类似Q币等‘虚拟货币’的调查研究,适时出台监管措施。”将这一讨论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5.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不构成盗窃罪的刑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彰 《法学论坛》2016,(2):152-160
盗窃罪的行为对象为“公私财物”,因而实务中在认定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时存在争议.网络虚拟财产是否为“财物”,在刑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解释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通过民法上对网络虚拟财产之概念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物”的相关理论和对《物权法》相关规定的梳理和剖析,认为应当明确分别网络虚拟财产与本地虚拟财产的本质差异,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权利凭证,其法律属性为债权而非物权,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在无任何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网络虚拟财产不可以作为物权客体,亦不可以被扩大解释为财物,因此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16.
论“虚拟财产”的合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虚拟财产”合法化问题,既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向法制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法制为适应社会进步不断完善的契机。本文拟从我国首例“虚拟财产”诉讼案件出发,对“虚拟财产”合法化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期待为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创造一个绿色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上商店是网络虚拟财产中的一类,因其集虚拟物与权利为一体,而成为虚拟集合物。“网店”经营者权利是物权。 “网店”经营者对特定的平台“空间”享有用益物权、对作为集合性财产的“网店”享有所有权。基于 “网店”独立的物权客体属性,以及网络技术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密切联系,对其行使权利应遵循物权法上权利行使、限制及保护的规则。  相似文献   

18.
曹晓东 《法制与经济》2010,(4):58-58,6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关于网络上虚拟物品的交易、纠纷以及犯罪事件层出不穷,这已经影响到了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的用户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了网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和法律保护手段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将从有关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纠纷类型和解决途径以及法律保护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追赃挽损与涉案财产处置难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突出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2023年7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指导,浙江省检察院、最高检刑事检察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协办,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承办的“电信网络诈骗追赃挽损与财产处置”研讨会在余杭区召开。与会专家围绕“虚拟货币属性及涉案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与共犯责任分配”“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人员的刑民责任衔接”“涉诈资金先行处置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等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网上银行是指以银行的计算机为主体,以银行自建的通信网络或公共互联网络为传输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为人网操作终端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服务形式,是在因特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6年度网上银行客户数量达7495万元,交易金额达95万亿元,交易笔数达11亿。但是在交易规模迅猛增长的背景下,网上银行使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网上银行案件呈高发态势,如何有效地防范网上银行案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