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建设者,是乡村发展中一支活跃的新生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广大青年积极学习和创新农业技术,参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农业生产战线的突击力量;踊跃参加扫盲运动,发展农村业余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参加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政治发展的骨干,为乡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旨在于探索践行群众路线视角下如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文章以福建省大田县蓝玉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蓝本,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与践行群众路线之间的关联,诠释了应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满足践行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为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1937年以后,随着党中央的到来和大量知识分子的涌入,陕甘宁边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也逐步开展起来。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边区农村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改造旧有民间艺术、创办文化娱乐设施,发展卫生运动、扫除封建迷信,不仅提高了边区村民的文化水平,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使村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基本保障。研究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乡农学校、乡村组织和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是三个关键性问题。乡农学校是梁漱溟“沟通调和”中西文化、实现文化重构的组织依托;社会组织“以伦理情谊为本源,以人生向上为目的”;乡村组织解决中国农村的三大问题,即乡村经济破坏问题、乡村腐坏问题和乡村自力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解决农村自力问题,其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乡村建设的理论,试图从文化传承和改造的角度,通过教化、礼俗和自力来解决农村问题,该理论中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于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振兴乡村的最重要前提是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然而,近代已降的城市本位的现代教育使乡村读书人日益“走出大山”,造成乡土建设人才匮乏,百年来越是救济乡村而乡村越发落后的境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潘光旦提出乡土教育而避免乡村人才流失.重读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可知,乡村建设须超越自外而内或自上而下的“到乡村去”地改造乡村的旧路,而要从文化自觉意识指导下,寻求乡村本位建设.乡土教育培育的人才是振兴乡村之最主要条件.进而言之,乡土教育有益于形成乡土归宿感,热爱农村与农民,当其接受现代教育后能“回乡村去”,成为亲和乡村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6.
美好乡村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不断总结美好乡村建设的方式方法,查找分析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高、土地指标问题愈显突出、建设资金不充足、建设标准不高、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逐步完善村级规划体系、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注意加强项目监管力度、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营造美好乡村建设氛围等美好乡村建设的路径及模式,希望以此给美好乡村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设和发展问题是百年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党派和人们提出不尽相同的解决办法.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存在"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复兴运动"和"乡村革命运动"三条道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战略也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再次提出新农村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百年来乡村建设运动的延续.不过,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全新目标、内容和新的发展战略.从"经济第一"到"全面发展"、从"改造农民"到"尊重农民"、从"集体化"到"合作化"、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从"资源索取"到"反哺农村"等等.表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发展战略和道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造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从农村的改造开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他试图在农村建立新的礼俗制度逐步扩展到城市,最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以来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权力改造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中国共产党以农会为组织基础,通过阶级划分和苏维埃选举等形式,不仅实现了对乡村社会权力的彻底改造,而且也是亘古未有的一次社会革命。然而,传统社会的思维惯性以及革命斗争的艰巨与复杂,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的障碍,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初条件下的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乡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学习型乡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习型农民,建设学习型乡村,要明确操作主体;要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载体来开展学习活动,同时不断进行载体创新;要培养示范人群,解决好榜样带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乡村宜居环境治理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18年以来,广东省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宜居环境治理行动,政府、企业、村民及乡贤理事会共同参与,其中,政府是"主导者"、企业是"守护者"、村民及乡贤理事会是"参与者"。同时提出要通过强化政府的组织与引领作用、优化企业环境绿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村民及乡贤理事会的主体作用等实践举措,为广东省甚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宜居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要科学有效推进济南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确定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构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协同振兴模式。在宏观决策层面,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地位作用,确立乡村发展的主体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一体的支农惠农机制,深入持续开展乡村文明建设行动,推进济南城乡融合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湘、川两地实地调研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存在两种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和制度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本质在于村社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血地缘网络的团结能力推动农民自主开展建设。制度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薄弱的地区,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建设来创设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激活农民的自组织能力。两种路径虽有差异,但内核在于激发农民内在的参与动力,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乡村建设路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韩复渠的大力支持下 ,山东曾经推行“乡村建设”运动 ,将邹平作为实验县 ,后来又将荷泽、济宁县纳入实验区。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在全省推广开 ,仅有几个实验区 ,而实验区又仅以邹平开展的较为典型 ,在一系列的建设运动举措中 ,与妇女进步有关的也仅体现在风俗改良和教育等有限的范围内 ,可以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内容和形式上对山东妇女的影响都是微小的。但是 ,从乡村建设运动对妇女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来看 ,它代表了当时的一股潮流  相似文献   

15.
井研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乡村规划引领不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整治基础不牢、乡村建设氛围不浓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内外兼修、和谐共生,注重乡村建筑改造;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强领导、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考察乡村政治的意义在于把握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以及其中的各种权力怎样治理乡村社会。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国家权力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乡村政治转型并未出现由现代政治体系替代传统权力结构,而是表现为基层权威趋于官僚化,这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村官政治糅合了国家治理和乡村自治,有机地将国家利益、基层精英利益和村民利益整合起来,在功能上向发展与施惠型政治转变,从而达到了乡村政治在总体上的良性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求增强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满足农民群众全面发展需要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和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根本体现。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当涂县在安徽省最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本价值。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要给自己准确画像定位,找准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模式。乡村振兴模式如何选择,应从乡村自身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优势、乡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乡村所处地特殊区位等关键资源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培养精准思维、精准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南华县运用"精准思维"找准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开展"双联双强"活动,破题乡村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法治乡村整体建设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为法治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法治必须同行。目前,法治乡村建设依然面临许多困境: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法治方式没有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法律人才缺乏等,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进程。只有发挥法治的独特优势,才能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破解当前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