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一三”事件后,林彪集团的覆灭在客观上提供了一次历史转机,使得有可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内的健康力量,同江青集团在这一时期,围绕着坚持还是纠正“文革”的错误,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教育革命”问题成为这个时期斗争的一个焦点。 “九一三”事件前周恩来发动教育调整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云五编的四角号码字典为什么不能用?不要因人废文。”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主持了1972年至1973年中的政治调整。这次调整的实质是局部纠正“文革”之“左”,恢复“文革”前的一些合理做法。当时公开的提法是“落实政策”,即回归到以前的政策上去。后来“四人帮”攻之为“复旧”、“复辟”,也算道出了实质所在。其中,教育政策的调整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们大多数知道1975年邓小平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的整顿,而很少谈到1972年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整顿。从1971年底开始,1972年重点实施,延续到1973年的整顿,是我们党内出现的第一次试图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尝试。它为1975年整顿奠定了基础。由于指导这次整顿的基本精神是1972年公开提出的,主要方针、办法也是在1972年出台的,我们权且称它为1972年整顿。 一、艰难的起步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的错误做法更抱怀疑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毛泽东发动的这场运动对与不对发生疑问。周恩来在经历了数年“文化大革命”后,尤其在林彪事件后,对“文革”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周恩来虽然没有公开表  相似文献   

4.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这是当年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公布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田中访华是如何成行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5.
1972年2月上旬,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美国总统来访,各方都给予了高度重视。2月7日前后,正值我国春节前夕,美军的一艘核潜艇,以通过琼州海峡的一艘商船为掩护,紧贴着商船的尾部,悄悄进入琼州海峡,其意图有三:一是进行不法的侦察活动,二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试探我军对美军的态度,三是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进而破坏尼克松的访华计划。  相似文献   

6.
1972年12月11日早上,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时任宁都县黄陂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我正在公社办公室办公,突然电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办公室负责人接了电话,这是县革委会的来电,通知12日有"重要来宾"来黄陂参观。恰逢公社党委书记钟积兰去省城南昌学习了,办公室负责人便向我与曾奇伟(时任  相似文献   

7.
1972年12月11日早上,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时任宁都县黄陂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我正在公社办公室办公。突然电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办公室负责人接了电话,这是县革委的来电,通知12日有“重要来宾”来黄陂参观。恰逢公社党委书记钟积兰去省城南昌学习了,办公室负责人便向我与曾奇伟(公社党委副书记)汇报了此事。我与曾奇伟得知此事后,马上碰了头,并作了分工,曾奇伟负责情况汇报,我负责接待事宜。  相似文献   

8.
1972年12月11日早上,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时任宁都县黄陂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我正在公社办公室办公,突然电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办公室负责人接了电话,这是县革委会的来电,通知12日有“重要来宾”来黄陂参观。恰逢公社党委书记钟积兰去省城南昌学习了,办公室负责人便向我与曾奇伟(时任黄陂公社党委副书记)汇报了此事。  相似文献   

9.
1969年至1972年中美关系由缓和最终解冻的原因,是出于两国各自的利益汇合。这里面既有美国主动改善对华关系的原因,也有中国谋求两国关系缓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69年至1972年中美关系由缓和最终解冻的原因,是出于两国各自的利益汇合.这里面既有美国主动改善对华关系的原因,也有中国谋求两国关系缓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地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毛泽东采纳四老帅联美抗苏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06,(11):34-37
1972年春,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关键阶段,美国对越南发动了一场水雷战。1972年5月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越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实施大规模的水雷封锁。美军从5月9日开始,将几千枚水雷空投到北方各重要港口、航道、河口和东北群岛的广大海域。在进行大面积  相似文献   

13.
林木 《党史博览》2012,(2):2+59-F0002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了后来被史学家称为破冰之旅的访问。此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专门通过一项联合决议,支持尼克松总统的中国之行。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到达北京。走下飞机时,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邓小平的信上批示: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很得力的,有战功;他没有屈服于苏修…… 触景生情,邓小平说:‘毛主席当年也是受排挤的!’ 四个月后,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突然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相似文献   

15.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界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16.
1972年9月25日至28日举行的中日政府首脑谈判,对实现中日建交起了关键性作用。正式谈判共进行了四轮:第一轮谈判,以日台关系和中日关系中的非排他性问题为谈判核心;第二轮,紧紧围绕战争责任、结束战争状态、战争赔偿及革命输出问题;第三轮,讨论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并交换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看法;第四轮,商讨如何结束日台关系和处理日台断交后双方非官方的经贸往来问题。双方在谈判中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既坚持立场,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失灵活性,最终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联合声明的签订和发表,实现了中日建交。  相似文献   

17.
1962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10年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实际构成了这段历史的转折。由于“三面红旗”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基本上遭到失败,1962年在党内引起了关于如何补救危局、改正错误、总结教训以及在更深层次上探求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当代中国文艺史上造成了10年的黯淡。在这凄凉长夜中,也曾露过曙色;在这萧索的荒漠中,也曾显现绿洲。这曙色和绿洲,就是1975年的文艺调整。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常务工作后,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不失时机展开包括文艺在内的全面整顿。  相似文献   

19.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决策者作出了与中国缓和关系的决定。珍宝岛事件以后,中国面临着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战的压力,深知改变这种不利局势的紧迫性。在美国主动释放出缓和信号的情况下,中共做出了积极回应。共同面临着苏联压力的中关两国,通过多次接触,终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峙。毫无疑问,在中美关系缓和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济调整的酝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审定1979、1980两年国民经济计划,是议题之一。会议虽原则同意两年计划的安排,但因时间有限,并未展开充分讨论。会后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两年计划尚不够可靠。1979年元旦,陈云在李先念报请中央常委审阅《一九七九、一九八○两年经济计划的安排》的信上批示:不要留缺口,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5日,他又在一份材料上批示:“我认为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①邓小平也有同样的想法。6日,他在同余秋里、方毅、谷牧、康世恩的谈话中说:“现在国内外都担心我们借外债的偿还能力问题,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