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和努力的方向、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追求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百年实践历程中,不仅拓宽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而且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废待兴,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增长,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探索,直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仍继续谋划更高水平的目标: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梳理百年以来关于共产党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启示,面对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丰安 《探索》2023,(4):151-16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包含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方面,这是共同富裕整体性概念中的多维表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为坐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理想追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探寻理论之源,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从“国家—社会—群众”的框架来看,现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面临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性不强、人民美好物质需要与社会精神供给不对称、群众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匹配度低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产品创新;传承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深刻体现了“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对“国之重者”全体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为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上持续发力。具体而言,需要在产权改革中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示范引导,凝聚合力促进全民共同富裕;需要在三次分配中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以分配正义促进全民共同富裕;需要在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双轮驱动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围绕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深刻、观点深邃的科学逻辑。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要素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百年追求的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通过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战略目标、推进原则与实施举措、重点任务与制度安排三者有机结合,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有效回应了新时代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争议,厘清了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上,历经百年征途,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理论,并对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共同富裕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要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创新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形式、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凸显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进一步规划了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以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黄鑫权 《学习论坛》2022,(5):114-121
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之际,立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与精神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了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生产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为实践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时代价值蕴含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社会变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之以恒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满足了人民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最终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刘凤义 《理论导报》2023,(1):11-12+2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郑功成 《前线》2022,(12):17-21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可以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空间维度等多个不同的层面,增进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厘清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包括前提条件、关键所在、制度保障等,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造福世代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而且必定为人类现代化贡献全新的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共同富裕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共同富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理念、共同富裕与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成果有亮点、缺重点、少焦点。深化和丰富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应在增强理论研究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同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在山区农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山区发展,关于推动山区农民共同富裕曾提出“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伟力,对于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从理论优势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从制度优势上看,中国共产党进行不懈奋斗来奠定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从主体优势上看,构建纪律严明的组织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组织保障;从价值优势上看,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使命来把握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从精神优势上看,中国共产党保持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从方法优势上看,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助推共同富裕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去思考和实践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该思想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也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众多经典著作中阐发的关于共同富裕的观点是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着重解决农民贫穷问题,走出了一条边革命边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路线,为共同富裕指明了根本的政治方向;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带领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要继续实事求是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朝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6.
李瑞晴 《唯实》2023,(10):19-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攻坚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2021年8月17日.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提出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分配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更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带有方向性的要求。通过对福建农村实践共同富裕思想的典型调查,我们深切感受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全面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展示,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依靠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中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最初以工业化为现代化核心到发展经济与深化改革,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理解逐渐深化,最终在党的二十大拓展为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模式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