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间题。”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各兄弟民族相继于五十年代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有一部分民族未经民主改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各民族都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走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社会主义民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对人的剥削-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从此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时代。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随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族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抗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就会随之消失。在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随着各民族内部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就基本上形成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和特殊的任务。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秦文鹏 《学理论》2009,(27):60-61
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融入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期望后,甄别吸收国外民族理论得以界定的动态过程。本文试图从分析对我国民族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理论方向入手,理解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在我国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仅表现在生产力方面,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形成、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些探索.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预见主要集中地表现在其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这篇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它是马克思1875年为对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的斗争而作,是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在  相似文献   

8.
现代各国,一般都有政党,但政党制度却不尽相同。所谓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按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围绕政权开展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统治阶最实现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这五种宗教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信徒,在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中的喇嘛教派和小乘教派,在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曾经是全民信仰的宗教,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它们又具有世界性,在许多国家中有相当的势力和影响。我国的宗教,从社会政治方面考虑,涉及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宗教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个需要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孙泉明一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154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民主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可能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是 :必须坚持改革理论的科学性 ,必须坚持改革目的的人民性 ,必须坚持改革性质的革命性 ,必须坚持改革内容的全面性 ,必须坚持改革方式的渐进性 ,必须坚持改革步伐的协调性 ,必须坚持改革标准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什么,这是当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讨论中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现有文章似乎对此有所忽略。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理论界的进一步探讨。一、应当重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物征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具体特征,再就是总体特征。就目前发表的有关文章来看,多数是讨论具体特征的。有的文章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概述其特征,多的列举了八条。有的文章是专论某一方面的特征的,如经济特征、政治特征等,又从不同方面各列举若干条  相似文献   

13.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40页)可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政关系,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特别是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我国的民族关系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各族人民之间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彻底改造旧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发展起来的,是历史上从来沒有的,最先进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现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伦理道德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的特征,必须对这一阶段的伦理道德的特征进行专门的探讨。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这个基本原则来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伦理道德,不难发现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多层次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同时并存的还有若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王诚宏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怎样看待它的历史作用?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加深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从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一、职工队伍由占全国人口的少数逐步变为多数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落后,工业不发达,还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多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由农业国逐步变为工业国的阶段。与此相适应,我国工人阶级还比较年轻,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数量不占优势,是一个正处在成长壮大过程中的阶级。现阶段,我国的工人阶级的主体是指:以公有制方式占有生产资料、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常年在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团体内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阶级。它包括直接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民族”这个概念,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要研究社会主义民族,就必然要涉及到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的理论是否正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对斯大林个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的评价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所以,重折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人们共同体。由于民族生存在复杂多样的社会中,受到各种社会制度、政治环境、地域区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多重性。如果把她的这些表现归纳一下,笔者认为基本上可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民族的民族性世界上有众多民族,而所有民族都有其不同于他民族的特性。然而,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们共同体?构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此,除我们早已熟悉的斯大林的论述外,国内外还有一些别的看法。这里列举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民族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早有论述,为我们研究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如何理解这些论述,每个人的见解有所不同。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渴望指正。一在长期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对于民族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断关于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观点,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但究竟形成于哪一具体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看法;另一些同志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的观点,认为民族只能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否认在这之前有民族的存在,把资本主义上升时代之前,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