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猜测,但最终却没能突破形而上学的束缚而把自然作了抽象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从人的、历史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现实中的自然界,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矛盾。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们指明了通向生态文明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张曙光 《理论视野》2007,(10):13-17
毛泽东的"两论"把握住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矛盾法则,因而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清醒地把握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我们今天重读"两论",就是要把实践的观点和矛盾法则放到今天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要求之中,给予新的理解和阐释,并由此把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提升到时代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朱蔷薇 《学理论》2011,(35):60-61
斯特恩从历史主体的内心体验出发,提出一种苦难体验型的历史哲学观;马克思立足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认为历史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客观生成的。斯特恩的历史哲学将人类的主题局限于苦难,忽视了生活实践的丰富性,这是不科学的,但是其注重对个体心理层面考察的思路可以成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钟宪章  刘凤霞 《理论导刊》2023,(5):37-42+6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概括表述,以及时刻保持解决这一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实践要求。这一概括和要求,旨在警示全党站在矛盾特殊性视角,分析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揭示长期执政大党的特有属性和独有矛盾,前瞻预判各种潜在风险挑战,把大党治理难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肩负历史重任、永葆青春活力、长期执政、打破历史周期率、防止权力腐化变质等维度分析我们党的大党定位,揭示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缜密思考、顶层设计、谋篇布局,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化解内在矛盾,以自我净化克除顽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5.
罗子俊 《理论导刊》2006,1(10):43-4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剖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角度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发展作了探讨。同时,马克思通过交往实践观的确立,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之谜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基础,历史逻辑是实践逻辑的必然。坚持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就必须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每一历史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虚拟实践论     
张国艳 《学理论》2009,(32):65-66
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科技革命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互为功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和观念。虚拟实践就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实践形态和方式。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与技术革命交互作用的全新产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顺乎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虚拟技术为技术支撑的虚拟实践活动在全新的空间开辟了人类实践前所未有的天地,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本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宏全  王华 《理论导刊》2006,1(3):12-14
国外及我国建国以来对马克思实践观有种种解读,这些解读或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或强调实践的精神性,或将实践存在的形态片面化,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历史客观性与精神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实践的二重化结构的辨证运动中,人的世界向自身展开。而实践展开的具体形态——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生成活动交互作用又使人的存在变得具体而生动。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出现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主要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自身生产这三种,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实践活动,揭示了实践在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康兰波 《学理论》2009,(14):51-53
在哲学上“信息”可以被理解为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信息时代的实践是“物质实践”与“信息实践”的辩证统一。“物质实践”是实践的物质方面,是实践活动围绕事物“直接存在”而展开的方面;“信息实践”是实践的信息方面,是围绕事物“间接存在”而展开的方面。信息时代使以往在实践中居于矛盾次要方面的信息实践逐渐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标志着人存在方式的变革。“信息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反映这种变革,而且还揭示出人只有改变对待实践的直观态度,克服在存在方式上的盲目性,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冯婉玲 《学理论》2009,(19):139-140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不断兴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历史辩证的统一的这个唯物主义观点,首先实践是理解“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关键;其次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最后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4)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对象主要针对省级以下各级党政机关,其中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复杂。因此分析当前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具有普遍代表性,对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价值理性的转向.唯物辨证法的价值论原则内涵实践价值论原则、历史价值论原则、发展价值论原则,是实践理性、历史理性、价值理性的统一,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全面解放的现代历史运动的实践倾向.其永恒的价值精神是超越价值矛盾,实践和实现人类和人生价值目标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刘怀光 《理论探讨》2001,42(6):28-30
在黑格尔以人类精神形态史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中,理性思辨遮蔽了感性现实.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就是从突出感性活动出发,把人的活动及其各方面的矛盾纳入感性活动史的理论架构来解决.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这种感性活动史代表了马克思深入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社会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9)
马克思之前的西方思想家们在考察历史时,大多是从思想、观念、概念出发的,他们做了大量努力却最终没能揭示历史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探究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他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建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这一实践过程中的发展史。它的表现方面为:正确处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唯物史观核心理论上有了突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主题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研究历史,应该着眼于历史本身存在的矛盾关系来揭示历史运动特征,而不是简单地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解释性工具外在地剖析历史运动。一般把矛盾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但一个事物可分为现象和本质两个层面,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可以从事物的外在的现象、内在的本质和整体运动规则层面反映出来的矛盾关系概括出矛盾的三种出场形态:现实形态、逻辑形态和方法论形态。它们分别反映出历史运动在三个层面上的基本特征——历史运动现象层面反映的是矛盾的现实形态,由此揭示出"历史是在博弈中绽放"这一基本特征。历史运动本质层面反映的是矛盾的逻辑形态,由此揭示出"历史运动具有线性逻辑"这一基本特征。历史运动的整体层面反映的是矛盾的方法论形态,由此揭示出"历史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这一基本特征。三个层面辩证统一,揭示出历史运动总体特征:历史在博弈中以波动的方式绽放出来,并围绕线性逻辑规定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8.
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加成熟并彰显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飞跃式发展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新矛盾和新目标都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以新要求下的问题导向形成具有实践指向的认识视野,即以长远的视野增强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以历史的视野推进改革开放的继承和发展,以辩证的视野有序协调改革开放的进程,以世界的视野优化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从而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19.
《理论视野》2021,259(9)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党以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为方法论推动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端于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提出,自觉于抗战时期的理论创建,贯穿于各阶段社会革命的历史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党在概念创新、运用领域和处理方法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以社会主要矛盾为问题导向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在坚守人民立场中通过认识和处理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续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永葆生机的源泉。面向未来,社会主义要走出苏东剧变带来的低潮,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使社会主义走向复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