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法律文化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独特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法律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步过程中从事法律活动所创造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社会法律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主要由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等的总和。一国的法律文化,表明了社会上人们对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的认识、态度、信仰、知识等水平。同其他类型的文化现象一样,法律文化有着自身独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环境伦理,是将人类社会的道德关系延伸到自然界,要求人类对自然界也讲道德,即倡导环境道德。第一,作为物种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的属性;而作为属人的自然界,在社会中具有属人的本质,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和睦相处。第二,人类要...  相似文献   

3.
杨建学 《法律科学》2010,28(2):71-78
自环境权理论在我国提出以来,关于环境权的各种主张纷争迭起。从统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类—自然"环境系统来看,环境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综合性权利,通过人对环境的直接支配关系、环境在人与人之间的间接分配关系和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体现出来。环境关涉整个人类的利益,环境权体现了人类利益的共同性,而"人类—自然"环境系统中环境权的发展趋势之最终路径是宪法化。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13,(3):74-74
周文华、王公晓在《广东社会科学》撰文认为,科学和信仰是“影响人类的两股最强大的普遍力量”。这两股强大的普遍力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争斗、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首先,科学与信仰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人类一切文化都源自于社会实践,科学、信仰、道德、艺术等所有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次,科学与信仰统一于人的本性。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信仰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的.科学和信仰的关系包含有人类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一直以来科学与信仰作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遇到了很大的困境,这使得科学与信仰的研究显现出来.科学和信仰是人类文化中的两种不同形式,本文从几个方面述说了科学与信仰的区别和联系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改造罪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犯罪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矛盾,使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障碍,个性是影响犯罪的重要变量。文化改造罪犯就是通过建立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文化改造体系,发挥文化的认同功能,使文化作用于罪犯整个服刑期间、作用于改造罪犯活动的各个方面,使改造罪犯的过程成为人的再社会化的过程。将文化内涵植根于监狱的一切活动中、扎根在监狱土壤中、生长在监狱发展里,并且有目的地将中华文化作用于罪犯,形成监狱的行为习惯、价值追求、信仰信念是文化改造罪犯的总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和医学进步提出的一些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得胜 《中外法学》1989,(1):34-38,12
<正> 一、人工干预人类繁殖过程提出的法律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前人对自然过程无能为力的领域内,获得了干预、控制的能力,人类的繁殖已不复是人类控制行为之外的自在王国、纯自然过程。首先是实验室条件下的体外受精,即通常所说试管婴儿式的生育,使千百万由于各种缺陷而不能自然  相似文献   

8.
环境危机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人类中心论是环境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作为一种反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中心论是一场人类价值观上的范式转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而且也提供了"人—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西方环境权益理论中的若干新理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劲 《中外法学》1999,(4):29-38
<正> 法律是立法者依照一定目的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制定一部法律,其首要的要求是该法律符合立法的目的,也即制定该法律的意图或动机。以环境立法来说,它的立法意图应当是通过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从而达到实现衡平世代间的人类利益和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然而,作为法律上的“物”,环境及其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具有已被人类认识的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和正在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对自然的生态价值的两面性,它们二者均为人类在地球上不断繁衍和生存的客观基础。因此在以传统法方法保护人类自身的既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为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传统人类的法权(对环境  相似文献   

10.
浅析营建法治环境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环境是一个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需有和平开放的国际环境外,在国内还亟需营建稳定开明的政治环境、文明公正的法治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及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治环境的营建在现阶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培植法律信仰是营建法治环境的首要条件法治是人们在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作出的科学选择,法律信仰是人类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法治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没有…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信仰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作为一种规范,不论是立法、司法都深深植根于某种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它自身会受到该文化和制度的制约。但是,刑法必须体现人的一定欲求。因为,只有刑法的价值真正体现出对公民作为人的本身的价值关怀,才能得到公民的信仰,刑法自身才具有生命力。于是,我们看到刑法的信仰获得就是这样一个互动过程:刑法是保障和发展公民人权的大宪章,寻找到了公民信仰刑法的根基;同时,公民通过遵守刑法和维护刑法的价值坚定对刑法的信仰。刑法信仰的根基就在于刑法必须植根于人的欲求中,体现出人的欲求,不得违背"常情、常识、常理"。因此,我国现行刑法要想获得信仰至少必须做到:刑法价值真正的转变;刑事解释的公正;刑事普法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当代民法的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伦理学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把人看成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受此影响,人类对自然采取了无节制的征服与掠夺。在对这一伦理观反思的基础上,兴起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可促使人类反思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具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立足于人与自然全面关系来看待自然界的价值,是当代民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人权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然权利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当代环境问题导致人的良好环境权的提出;环境权与人权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即人的自然权利,也具有协调一致的理念基础即“人类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实践中,欧洲人权法院封环境权与人权的平衡开启了一条重要的值得借鉴的环境权人权化和司法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 ,1 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几乎和 1 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一样 ,具有划时代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说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因为她宣示着一个崭新的人类历史时代 ,即独立、民主和人本、民权的时代到来 ;说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 ,她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不变的基本精神 ,即自然正义和平等自由的精神。美国后来的国运 ,美国今天的国力在《独立宣言》宣示之时就已经注定和断定。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价值定位与取向 ,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产品 ,《独立宣言》独树一帜 ,震撼世界。但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思想史发展的一个结果 ,美国的《独立宣言》并不独立偶然 ,并不是美国人自己冥想沉思的产物 ,她实际上是人类思想的体现。看看美国短短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 ,美国所以能有今天的国家实力和世界地位 ,这与她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和思想忌讳 ,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有密切关联。如果说学习先进文化 ,美国人是做得最好最成功的。当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已经是一方霸主和强盛帝国时 ,当他们为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辉煌骄傲陶醉时 ,美国及其思想与文化还不存在 ;美国人从建国之初一无所有 ,到现在应有  相似文献   

15.
民法上物的扩展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中物的范围与人类的进步有着一致的步伐。远古原始社会是一个神圣的社会 ,自然宇宙的一切无不具有神圣的性质。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有节制地利用自然 ,能被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之物极其有限。在基督教的观念中 ,大地万物包括人皆为上帝所创造 ,人类未敢洞悉其秘密 ,人类生活于大地、节制地利用大地万物是为了向万能的上帝负责 ,希望能进入彼岸世界。市民社会的发展破除了自然宇宙的神圣 ,解放了人的观念和欲望 ,而科技理性则使人类获得了控制、利用自然的力量。张狂的观念与科技理性携手 ,使人类认为 ,自己不仅可以、并且能够认识自然宇宙中的一切 ,造福人类 ,从而大踏步地开始了对自然宇宙和人自身的物化进程。于是 ,民法上物的观念也随之不断地扩张 ,从地表至地心、从江河湖海至日月星辰、从树木草芥至雷电风雨、从猛禽野兽至人 ,无一不可以成为物。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人类研究、解剖自身 ,给人类带来了福祉 ,可其负面效果也是灾难性的。人在物化自然的同时 ,破坏了自然 ,使人类因此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人在研究、解剖自身生命奥秘的同时物化了自身 ,导致了人的异化。这就是市民社会中的人所面临的两难结局 ,因此民法上物的范围充分扩张 ,其结果是人的升华 ,抑或是人的堕落、异化 ?  相似文献   

16.
李锡海 《法学论坛》2005,20(3):51-58
文化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主体周围并影响主体活动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的总和。文化环境影响犯罪是通过影响人的动物性和文化性的强化和弱化而实现的,就是其作用于个人意识、人格和个人行为的过程。其中尤以家庭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最大。所以,必须优化各种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的比较文化热里,中西法文化的比较研究未获实质性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尚缺乏对中西文化之根本精神的把握。文化的涵义千百条,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即文化是人类在共同体悟宇宙大道、谋求现实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等等)的漫长历程中,所凝成的带有一贯性、整合性的思想与行为模式。文化精神的实质乃和谐之道。不同的文化模式,标志着不同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8.
伍麟 《金陵法律评论》2005,16(5):96-10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也是当代环境心理学开展研究的主旨.应对多元化、复杂化的环境问题的挑战,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当代环境心理学需要在价值取向上,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多学科共同努力;在理论构建上坚持宽阔的理论视野、跨领域的理论互补以及在实证研究中发展和深化理论;在方法论上,从个体主义取向转向组织与文化取向,从封闭性、单一化研究转向开放性、国际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环境伦理学的三大主张作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对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环境道德”的历史背景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 ,以规范人的行为来协调人与人 (社会 )之间的交往和协作 ,道德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历史发展的 ,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据人类学研究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图腾、风俗、礼仪、禁忌起到了原始道德的作用。在长期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 ,逐渐摸索出一些保护自然的经验 ,形成了某种习俗 ,直接或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当时人口数量小 ,劳动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