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问题的政策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与理论研究、政府决策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链条。中美两国在三者关系上存在着不同问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和经过理论及方法训练的政策研究。提高政策研究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强调学术独立性、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化,以及政、商、学、媒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一视同仁     
石勇 《南风窗》2013,(2):6-6
这个冬天南方很冷,比往年冷。人的身体抗不过寒冷,必然要喊出来。所以有了南方能不能"供暖"的讨论。在冬天,南方需要温暖。南方所感觉到的冷,不仅仅是气候使然。它还托一种特殊主义思维所赐:用一条线,把中国分为南方北方,然后,北方供暖,南方没有。当然,在南方的人并非都感觉到冷。至少某些权贵、富人就不会。他们所居住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欧洲的理论,在指导具有不同社会实际的各国实践时,需要民族化、本土化,在中国,就是中国化;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社会现实所激发的理论需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两个重要命题:其一,是基于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而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其二,是文化上进一步认同马克思主义,实现文化交融。前一个命题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后一个命题的关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个命题要双向互动,良性互动,实现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生成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历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内容上体现为"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在布局意识、布局组分、布局思维和布局路径上分别体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元、从线性到非线性、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等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友好、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崛起中的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需要民间外交的更多参与。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理论,是一个有待深入构建的开放的体系,也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既有时代的使命,也有制度的需求与制度优势,既有人民史观的哲学基础,也有历史与实践的经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深度嵌入以及行为体与外交对象频繁互动关系的推动。因此,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作为一种"中国话语"的构建,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6.
<正>在谈到中国改革时,要区分两类知识分子。于建嵘说,"历来的政治社会变化,都需要知识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性说明,他们还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当中国的官方知识分子提供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改革也很难提供一个全民的共识。"于建嵘说的"官方知识分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不能被称为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能称为"跟文字和知识打交道的人"。虽然于建嵘尝试区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分子和官方知识分子,但是,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上,用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重要的作用来划分。第一,提供改革正确性的背书;第二,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
正在中国已经走向富强的今天,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重要,它不能拖后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上显示出来。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把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视为是在"社会舞台"上的一种真实演出;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则把商品"对社会生活的殖民化"视为是一种景观。我们可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以及出国旅游的中国人那儿,看到很多非常熟悉—准确地说已经熟悉到麻木—的景观,那是人们的真实演出。一:中国任何一个大中城市的  相似文献   

8.
蒋贤斌 《南风窗》2008,(7):100-100
近代以降,民主政治便一直是有现代意识的中国人之政治追求。时至今日,民主政治在中国尚有待建设,正是基于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提出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政治民主。前人未成之事业我们今天何以能成呢?在理论思想上、经验上,"以史为镜"显然是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名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以天下观念为核心的王朝时期(191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将"中国"正式、长期和稳定地作为自己国家的名称,而是以王朝的名称代替国家的名称。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后,作为民族主义主观构建过程的最终结果,"中国"才凝结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家名称,构成了中国人对其身份的认同。然而,用民族主义叙述中国身份认同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与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欧洲民主意识先于民族主义产生,而中国却走向了其反面,同时,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且中国回归了大一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并没有因为国名的确定而实现向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中国是一个"未完成"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6)
正任何一种生活习俗与生活态度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渊源。当代,"日厕"似乎成为日本的一个文化脸谱,成为日本标榜城市文明和产品人性化的一个符号。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炒热了"日厕文化"。中国游客归国后的最大感叹,往往都是日本的"逆天"厕所—无论在机场、商场,还是景区、旅店,几乎所有公厕都是一尘不染到令人惊叹。"日厕"这一日常生活细节,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一种生活情趣对日本人而言,厕所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生理需要的场所,需要保持干净整洁,更是附加了消费、享受、娱乐等功能和需求,需要得到身心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象、客观依据、实现机制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化什么、什么化、怎么化"各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西方学者分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列宁主义革命意识或斯大林主义极权政治;关于"什么化",西方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语言结构、文化形式、民族精神、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怎么化",西方学者考察了在日常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象上强调"四个分清",在客观依据上认同"三位一体",在实现机制研究中侧重"五大环节"。中西方学者相比,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截然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31-33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外交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有所作为"上面了。多年来,中国在外交上一味处于守势,对美国和美国支持的其他国家的进攻缺少实质性应对。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人际距离"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关系亲疏程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是不同的,具体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其距离"等。当舒适距离被突破后,人就会感到不舒服。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借用这一视角呢?2011年12月2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泰国期间,出席了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在致词中,习近平称:"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这是中国领导人首  相似文献   

14.
正提起大白菜,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通的一种蔬菜,不管南方北方,估计没吃过的人很少。俗语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见白菜和萝卜是老百姓最常吃的蔬菜之一。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白菜在我国冬季蔬菜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棚种植技术发明之前,由于天气寒冷,冬季能够存活生长的蔬菜很少很少。白菜喜冷凉气候,在-2~-3℃的气候下能够安全越冬,所以成为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冬季当家菜。每年冬天到来之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是:亲属集团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式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亲属集团成员的资格具有恒定、自动和不可转换的特点,个体生活在一个高度稳定、较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的亲密圈子中。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心理文化取向是"人伦中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谐"。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中国这个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理念的心理文化基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含义,消极意义的和谐是指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均衡度,行为体的行为较趋于静态、消极、内敛;积极意义的和谐是指在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人们有一种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加以提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行为导向追求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内政外交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传承优秀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理论架构、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前处于系统整合阶段。因此,在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我们更加需要提高实践和理论自觉,增强问题意识并善于提出和抓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思路;重视总结提炼,形成新的理念理论。中国当前的外交安全理论建设,在系统性方面,要加强外交和安全、外交和内政的衔接;在互动性方面,要加强外交思想、理论、战略和政策的整合;在国际性方面,要在体现中国特色、提升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上实现对立统一;在应用性方面,要提升外交安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此使相关理论在探索创新中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是在周边国家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主题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抓手是拓展人文交流。中国自身在周边公共外交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解释清楚周边公共外交的理想追求、在文化层面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公共外交有着诸多误区以及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为此,中国应当勇于探索,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指明其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地方;破除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误区,创新文化沟通思维,发展共同价值观;摆正心态,优化周边公共外交的整体布局,壮大公共外交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概念应用到中国政治的研究,考察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型与《尚书.禹贡》描述的"服国"模型、"朝贡体系"模型以及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型之间的相似性和本质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国家形式"服国"的特点及其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国家形式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政治经验"。作者的分析表明,基于"伦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验可能暗示着一种比现代国际秩序更高、具有某种"后现代"特点的国际秩序原则。  相似文献   

19.
情感模式主导了人类的行为,并且决定其行为的观念,文化基因遗传的关键就在于情感模式的精确复制。通过对两岸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检测后发现,在亲属关系场域的人、物、价值理念中,两岸民众仍然投入了浓厚的感情,情感模式表现出同一性。当局因政治需要进行宣传的内容,是情感模式的差异所在,属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变异,已成为现今两岸之间矛盾的根源。应当舍弃"组织体"侧面,以"文明体"来解决两岸问题,促进交往,使两岸民众在血缘上、情感上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维持心理社会均衡方式中的一部分。目前,以"恋家者"来描述中国人维持心理社会均衡的特点仍是合适的。这个文化基因的检测工作,也验证了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不同形态的国际关系理论群通常滋生于不同的哲学土壤。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创生主要是建立在"二元分立"哲学和牛顿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与之相对照,作为古老东方哲学的重要思维特征,"二元互补"理念和"过程演化"思维却一直没有受到国际关系学者应有的重视,以致在此基础上也没有产生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群。有鉴于此,文章认为,古老的中式互补思维有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需要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内重新被审视;如果"二元分立"哲学和牛顿世界观可滋生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群,那么,在"二元互补"哲学与"过程演化"世界观的指导下,中国本土哲学同样可产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乃至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