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孙伟锋 《南风窗》2011,(22):100-100
晚清是一个积重难返的时代,用鲁迅的话说是一个搬动椅子都要流血牺牲的年代,于是才有了高昂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流亡海外、光绪帝软禁瀛台的立宪成本;晚清又是一个常为新的时代,《清帝逊位诏书》的应运而生让中国避免了法国大革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命运,温良恭俭让地实现了权力的交接,不啻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史观里,《清帝逊位诏书》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如果我们以宪法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份逊位诏书,可能会别有洞天,高全喜老师的《立宪时刻》以其一贯的政治宪法学  相似文献   

2.
胡蝶 《南风窗》2014,(17):96-96
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之煌煌大作《晚清大变局》近日由线装书局再版。其中袁先生以全面的史料,重新评价了晚清以来的历史人物。作者指出,晚清中国有两个类型的爱国主义。第一类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类爱国主义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制度下通常都被认可和推崇为道德的楷模,因为它涉及的只是保卫而不是改造原有的社会和传统。  相似文献   

3.
南书房     
谢奕秋 《南风窗》2011,(7):100-100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雷颐对晚清历史的解读,为辛亥百年的史学研究增添了一份贡献。这次是专门梳理,专题性成册,只可惜多数文章已经散见于之前的种种著作,如《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书。  相似文献   

4.
南书房     
常耕 《南风窗》2011,(19):96-97
《晚清真相》黄波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版"相对地说,我们对帝国上层的制度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则知之甚少。"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曾如此总结。本书作者一反以往晚清主题图书多专注于宫廷秘闻和政治斗争的趣向,而通过发掘比以往更多的一手史料,对那些易被忽视但又具深  相似文献   

5.
B医生是广州某区医院主治医师。他师承中医名家,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往往是药到病除,因而小有名气。一次,他在东莞农村的亲戚患坐骨神经痛,家人请他去帮忙治病。B医生开了几剂药,病人服下后果然有效。亲戚提着一大包礼品来谢他,感  相似文献   

6.
何处觅乡愁?     
石破 《南风窗》2014,(3):7-7
<正>我们过春节,其实是在寻觅乡愁。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人膏盲。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胡斐用瑞士方言把这种病症命名为"思乡病",并把它"翻译"成了希腊语:他把希腊语中的"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这两个单词组  相似文献   

7.
晚清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相似文献   

8.
<正>有事找片儿警,生病找片儿医。在白纸坊,有这样一位社区医生,她把病人放在心上,病人把她记挂在心里。工作一年,她收到病患送来的锦旗30面;她耐心热情,一家四口称她为全家的"神医"。她就是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生———王一珉。坚定社区医生"最接地气"2008年,王一珉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当时穿上学位服的时候,我梦想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穿着白大褂,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坐在有着落地飘窗、宽敞明亮的诊室里为病人看病,门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成长长的队。"王一  相似文献   

9.
李淳风 《南风窗》2014,(7):54-56
<正>任何行业,都存在行业失序之困。不过,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遭受的责难和面临的现实矛盾都会是其它行业的倍数。"救死扶伤"的医生,正陷入集体的情绪暗淡。从2月4日到3月17日,据公开报道进行不完全统计,深圳、南京、烟台、东莞、枣庄、潮州、象山、北京、绵竹、宣城、成都、德阳、绍兴共发生伤医辱医事件13起,而且发生频率正在加快。被殴打的医生,轻者软组织挫伤,重者骨折、瘫痪。  相似文献   

10.
狄瓦里教授是个言而有信的人。2002年11月 我在北京见到了他。我们谈到了他执笔的《火之翼》一书时,问他能否请总统先生为中文版《火之翼》作个序。他说,在卡拉姆博士没当总统之前,问题不大,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但他允诺我到德里时安排我见一下总统本人,或许还可以跟总统合个影呢。  相似文献   

11.
谢奕秋 《南风窗》2008,(15):11-11
7月6日晚,马来西亚在野的"人民联盟"领袖安瓦尔在"抗议燃油价格暴涨百万人大集会"上表示,他愿意就其私人助理赛义夫·巴哈里6月28日报案被他鸡奸一事在伊斯兰法庭上对着《古兰经》发誓表清白;而他之所以愿意这样"多此一举".是因为他认为马国司法系统和媒体已被当局操控,这个无中生有的指控就是当局意图阻止他东山再起的明证。  相似文献   

12.
彭湛峰 《法制博览》2010,(15):42-42
现代人对“性骚扰”一词都熟得很。“性骚扰”一词为现代人所发明,但此类行为却不为现代人所独有,晚清文人陈炽在他的《庸庵笔记》里就有记载。  相似文献   

13.
正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张潮的著述中有《幽梦影》一部。此书后来被收入《古今说部丛书》时,编者因其文体形式独特,而将其标目为"清供"。"清供"一般指的是案头清雅的蔬菜摆设,将其作为《幽梦影》的标目是因为此书所辑均系随兴而得的"清言隽语"。随感格言式的著述明末清初已多有出现,如屠隆之《娑罗馆清言》、陈继儒之《小窗幽记》即其中佼佼者。但是张潮的《幽梦影》却有新的创造,正如光绪21年杨复吉所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1989年3月15日晚,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郑永平谈了他正在撰写的硕士论文《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看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的美国对华政策思想》之基本构思。与会者就此进行了讨论。讨论集中在:①"两个中国"政策是中国批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割裂中国而概括出来的提法还是美国自身明确提出的政策?饶戈平提出是前者而非后者。论文的作者和大多数与  相似文献   

15.
诉讼光头艺人凌峰当了回被告。原告是他在北京的住所,北京罗马花园的物管公司--北京金罗马物业管理公司,事由是凌峰欠物业管理费不还,开庭时间是4月12日。"总案值大概4万多块钱,是两个公寓的物业管理费。大一点的那个2万多,小一点的那个1万多。"4月19日,在上海住所的书房里,凌峰爽快地对记者说,一点也没有因为案值之小和影响之大感到难为情。"相反,我还专门为这个案子请了记者,《北京娱乐信报》已经把这个案子的情况报道出来了。"他说。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的天空》中的大反派"万古碑"、《新三国演义》中颇具争议的刘皇叔、《青盲之越狱》中的机智特工"青盲"、《大家庭》中的性情真男人袁刚……从配角到主角、从反派到正面,十年来于和伟在荧屏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形象。现在,喜欢于和伟的人很多,但是知道他是一名军人的定数他的铁杆粉丝了。日前记者见到  相似文献   

17.
吴晶  方卉 《工会博览》2009,(3):152-152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今属河北),字孝达,又字香涛。张之洞乃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一生功业彪炳,有代表作《劝学篇》传世。本文即以《劝学篇》为中心,讨论他的读书方法,以此窥测张氏的读书思想,或可为我辈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叶竹盛 《南风窗》2014,(6):10-10
<正>近年来中国的医患冲突愈演愈烈。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各有各的抱怨—病人抱怨看病难、医院乱、收费高、态度差;医生则抱怨工作累、病人多、收入少、保障差。双方都满腹委屈,出路到底在哪里?职业社会学的创始人弗雷德森揭示了医患冲突的根源。他认为所有职业的从业者与普通人之间都存在难以避免的潜在冲突。医生诊治病人实质上是将医学的普遍规则适用于个体病人,病人被看作医学规则适用的对象。但对于病人来说,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与否也是  相似文献   

19.
结婚的窄门     
李淳风 《南风窗》2014,(14):37-40
<正>婚姻之难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观的指挥棒,一直在快速、随机地挥舞,而他们总跟不上节奏。找到一个大龄"光棍"来采访,触摸他的痛处,尽管不比找个女朋友难,但也不易。吃过许多闭门羹之后,《南风窗》记者幸运地碰上了一群来自广西南宁的"大伙子",因为质朴、忠厚,他们不设防。阿挺最是随便,他愿意拍正面的照片。"反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24)
正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看,他总是很擅长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致力于"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一点也许正是对我们今天最宝贵的启发。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发展过程,是与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包含着中西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民主义思想的萌生是与晚清革命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亡时刻,清政府"政治不修,纲维败坏",危亡时局追逼,使改良与革命几乎同时兴起。维新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