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国际观察》2002,(6):55-59
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发展的潮流,东亚也概莫能外.本文就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东亚区域主义发展的动力和特点.东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都比较特别的区域,区域内的合作有着自身的困难,本文也在其发展的障碍和克服障碍的措施上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区域主义指国家间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与联合。拉美是世界的一个重要区域 ,拉美区域主义发展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主要是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大庄园制、经济的依附和美国的渗透。因而拉美的区域主义有着与其他区域迥异的特点 ,主要是强烈的发展民族主义 ,实行集体发展战略和反美情绪。  相似文献   

3.
罗杰 《东南亚纵横》2002,(10):19-25
本文拟从安全角度对东南亚的区域化进行分析 ,探讨东南亚区域化进程中安全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试析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20世纪以来 ,特别是冷战后 ,以政治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已经逐渐被以经济安全为主的综合安全观取代 ,“安全”不再仅仅意味着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 ,还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内“客观不存在威胁、主观不存在恐惧”的和平稳定状态。2.区域主义(theRegionalism)也称为地区主义 ,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及其实践的总称 ,是某个特定地…  相似文献   

4.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区域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经验上和理论上的新内容的新现象.经验上,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区域间性、开放性、主体化和趋同化等;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体系化、社会化、综合化和秩序化等.这些核心特征将之与冷战背景下"旧区域主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张震 《东南亚》2003,(1):9-15
东盟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区域合作组织 ,自它上世纪 60年代成立以来 ,已逐渐显示出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作用。经过近 2 0年的快速增长 ,东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 1 996年 ,以PPP方法计算的东盟GDP总规模相当于美国的 2 3 36 %。尽管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经济发生不同程度的倒退 ,但东盟仍将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第一梯队中的地位。据世界银行估计 ,东盟在 2 1世纪初的十年将保持 6 %左右的增长速度。东盟仍将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新兴市场 ,它的恢复与发展 ,将对亚太以及世界资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整个东…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区域金融安排的增多及规模的扩大和性质的变化,使得金融区域主义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态势。金融区域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对于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有效性不足。本文根据储备的充足性、监督能力、决策速度和合法性这四个方面的特性,分别对三大区域金融安排进行了比较。最后展望了区域金融安排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各有优势,应当是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先武 《国际观察》2004,20(4):65-73
本文以赫特纳等人提出的关于冷战后新区域主义研究的“新区域主义方法”为对象 ,阐述了该方法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学术视角、以“区域性”和“区域间性”为理论基石、以“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区域结构为核心、以“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价值准则 ,涉及经济、政治 /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纬度内容和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等多层次动力的新区域主义及其世界新秩序观 ,并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崔野 《东北亚论坛》2024,(1):64-79+128
在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大背景下,区域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地位快速提升。由此,区域主义路径的蓬勃壮大成为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与另一种主要的治理路径,即全球主义路径既有矛盾和竞争的一面,更有兼容和互补的一面,共同致力于全球海洋的善治。区域主义路径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治理机制、谈判阵营、立法活动和合作项目的方兴未艾。然而,区域主义路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施效果受到政治互信水平、利益整合程度、区域组织力量、域外介入性质等因素的制约。区域主义路径的继续加强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在“周边—域外—全球”三个递进的层面共同发力,以更好地回应并促进区域主义路径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是联邦制国家,在财政制度上具有财政联邦主义的特征。财政骁抨制对维护俄联邦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俄罗斯的财政联邦制违背了财政联邦主义的基本精神,具体表现在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及区域政策都加剧了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程度,从而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联邦辖下的各级政府财政自主权不足以及制度约束的缺失,诱发了机会主义行为,软化了预算约束。地区政府间竞争的不规范导致了地区间的贸易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际关系学界新兴的安全区域主义研究,本文提出一种综合的“理论框架”,即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regionalism)进程是一个从已启动区域化的“安全复合体”开始,经由“安全机制”(区域安全合作),最后到“安全共同体”(区域一体化)的变化的“安全连续统一体”;它涉及国家、区域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等多元行为主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了这一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长期存在着多样的区域主义主张和行动,其实际成果如何则见仁见智。本文认为,拉美区域主义的特点在于“弱而不竭”“起伏不定”:拉美区域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在相对固定、上限较低的区间内不断振荡的过程,同时具有稳定性和振荡性。为解释这一情况,本文借助布罗代尔关于时间的历史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认为中长时段因素塑造了拉美区域主义稳定的一面,而短时段因素则造成了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振荡。中长时段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对拉美区域主义的影响都有两面性,大体而言,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推动了区域主义发展,而经济因素则是阻碍区域主义取得进一步成果的主要因素,使其活动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短时段因素指政府政策因素,取决于政府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变化很快,造成了拉美区域主义的不稳定性。本文以南美区域主义为例,结合近年来南美洲国家联盟和南美进步论坛的发展情况,说明不同因素在拉美区域主义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着力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英语简称FTA).在新区域主义逐渐由区域兴起到全球扩展的阶段,中国的FTA战略既具有新区域主义的共性,而且还将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郭树勇  于阳 《东北亚论坛》2021,30(4):109-126
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建构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依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环节之一.人文共同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古代东亚文化共同体初见于汉代,鼎盛于隋唐,17世纪中叶明清嬗代后逐渐走向衰落,西方殖民东侵与近代 日本扩张等因素使其趋于崩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亚群体性崛起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当下建构有了现实可能.文化区域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重要体现.以该视角分析东亚人文共同体建构的前提条件,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存在由历史塑造的相似价值观,东亚文化在域外文化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抗逆性",但区域内核心行为体对构建人文共同体尚未形成一致的强烈意愿.在推动路径方面,当前东亚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文化领导者,官方与民间的多层次推动会因历史与政治问题受阻,东亚文化主体性建设须克服"例外论"陷阱.因此,推动建构人文共同体需将文化作为 目的而非手段,由此尝试强化行为体的构建意愿;在推动主体上避免单中心主义,重视多边协调;方式上在坚持依托政府主导的跨区域对话机制的同时,应深化区域内文化产业合作、推进民间 自发性人文交流;在内容上需注重兼收并蓄,融合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文化,逐渐实现东亚各国文化的多元一体.人文共同体将以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在东亚展开,为多元一体的东亚国际体系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和“弱参与”为辅,到后冷战时期“强主导”为主、“强参与”为辅的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乃至“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历史演变进程表明,东南亚区域间主义与区域主义是紧密联动的,由此形成可以产生某种结果的互动关系和催生共同制度和集体认同的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持续动荡,以地区金融安全合作为导向的金融区域主义逐步兴起,且成为一种显著的地缘政治经济现象。金融区域主义对地缘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金融安全,地区金融主义有助于构筑地区金融安全网络,推动地缘经济整合;二是地缘政治安全,地区金融主义会扩大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增加地区排斥外围国家干涉本地事务的能力。金融区域主义产生的这些地缘安全影响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东盟作为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会极力反对东亚大国利用金融区域主义将东盟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下,威胁东盟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其次,作为最大出资方,中日对地区货币金融领导权的争夺变得日趋激烈,且形成了持续的冲突性关系,从而削弱了东亚金融安全合作的政治前景。最后,东亚作为美元回流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将美国排斥在外,无疑会增加东亚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矛盾。因而,东亚金融区域主义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其稳定地区货币金融秩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有可能制造地缘政治安全问题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日本区域主义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可称为东南亚区域主义 ,属于区域主义理论中的“旧区域主义”,同质包容 ,异质相斥。同时 ,由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 ,这时日本区域主义具有以美国霸权为中心的特性。冷战时期日本区域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可称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展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 ,出现了由“旧区域主义”向“新区域主义”转变的趋势。这种区域主义仍带有异质排他性 ,但中国已被包括在内 ,具有了开放性。同时 ,由于美国力量的衰落 ,日本区域主义表现出填补美国力量空白的倾向。因为合作对象的多样性 ,日本区域主义将实际合作放在制度建设之上。此时 ,日本政府设想的区域合作 ,基本是在“低级政治范畴”的“功能”领域  相似文献   

17.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复合体理论”采用物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混合的研究方法,以区域为聚焦点的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阐述了由权力分配主导的物质结构和友善—敌意模式主导的社会结构组成的区域安全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国内—区域—区域间—全球”多层次的动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领域议题、“国家—非国家”多样性行为体和从“冲突形态”经由“安全机制”到“安全共同体”的连续统一进程。本文以此为理论工具,在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次动力和安全区域化现实的基础上,描绘了东亚安全区域主义走出现存的“霸权”、“均势”和“联盟”等“弱安全机制”,经由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混合体为基础的真正的“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强安全机制”,最后至区域一体化推动的内生的“安全共同体”的可选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合作安全"作为冷战后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实践中一种最重要的安全机制,它是西方"共同安全"观和本区域"综合安全"观融合的产物。"东盟方式"是其运行的基本程序。在实际运行中,它表现出明显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领域的互动;东南亚国家、东盟、"自然经济区"等市场组织和"第二轨道"等公民社会组织以及外部的区域间组织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多领域和多元行为主体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国际社会始终是一种不间断的和平与战争、合作与冲突并存的状态, 并且总是与相应的 群体和群体行为有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因此,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应从人的群体本性的角度出发, 来客观认 识整个人类史上的各发展着的群体及群体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相应的社会秩序建构, 说明群体行为与国际关系中的 重大问题及国际秩序的演绎和发展变化的关系。群体主义是根植于人的群体性本性的群体行为的, 是国际关系秩 序不断构建和演绎的根本取向和规律尺度。群体主义内在法则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并决定了世界秩序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