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开展需要环境法律的强力支持。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着立法理念错位与落后、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实践中执法效果不佳等弊端。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现状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实际执行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贵州苗族环境习惯法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环境习惯法对保护贵州苗族村寨秀美神奇的自然环境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苗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契机。本文拟就贵州苗族环境习惯法对苗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本土支撑资源。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典的规范基础应当在宪法上予以深刻阐释。我国自2018年以来形成了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独特的环境宪法体系,实现了环境立宪主义由薄到厚的转变。生态文明需要环境法典作为制度保障,环境法典编纂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体系内含着环境权的保障,环境法典既须对实体性环境权予以一般性宣告,也应完整塑造充分的公众参与机制来实现程序性环境权。环境法典编纂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体系化的国家环保职责,从而塑造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国家环保职责的法典化建构应当为合宪性解释与宪法审查预留空间,从而通过宪法调适实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民生论是针对我们国家迈向新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环境民生论思想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展现,也承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在新发展阶段突显着重要作用。环境民生论内在蕴含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势必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实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群体性事件基本都是长期积累或者是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高污染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令群众不满而形成的。加上群众的维权时常得不到保障,于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应该正确认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充分重视和积极加以预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法治和生态伦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环境法治目前仍存在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素,实现环境法治的生态化转型才能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文章从环境法治生态化转型的背景入手,明晰了环境法治与生态伦理的辩证关系,理顺了环境法治生态化转型的内核,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环境法治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环境法治生态化转型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环境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以环境文化为切入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导向,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公众基于维护生态利益而采取的环保自力救济行为的典型表现,实际上环保自力救济行为也为我国参与式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解决生态问题内在地包含于以生态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程之中。有序的社会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双向要求和逻辑结合点,因此,在环境管理中引入社会参与机制,既是参与式民主理念在环境事务中的应用和深化,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包括思想、实践和制度三重维度,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群众生态文明行为和群众生态权利与义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由政府部门绝对主导、单向推动,弱化了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导致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群众生态文明实践广度深度不够、群众生态权利与义务缺乏规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宣传,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群众生态文明实践;完善法制机制,协同群众生态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问题愈加突出,迫使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更新环境理念和提高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本文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结合国外环境教育的情况,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环保技能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指出了大学生应树立的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环境理念,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措施,符合国际上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只能由作为构成 ,不能由不作为构成 ,不应设立行为犯。立法上应设立危险犯 ,以便在危害结果还没有发生时提前介入 ,防患于未然 ,更大力度地保护环境。着重分析了疫学因果关系 ,并指出其有促进环境和生态保护、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减少并防止污染发生的作用 ,符合我国刑法的目的 ,所以是摆脱司法困境和打击环境犯罪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环境侵权行为认定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其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现代各国有关保护环境的立法均将无过错责任确定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我国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首先采用缔约方大会模式的国际环境公约是《拉姆萨尔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华盛顿公约》第一个正式使用"缔约方大会"一词,并使缔约方大会这种模式达到趋于成熟的程度。缔约方大会模式通常包括缔约方大会、专门性质的附属机构和秘书处三部分。缔约方大会机制倾向于采用非强制性的"内部化"的程序来保证环境公约的实施。其"内部化"的实施主要包括报告制度、申诉制度、援助制度、环境信息交流制度、处罚和补救措施等。缔约方大会机制的长处主要在于:运行成本低、运转灵活、影响范围广、监督手段和争议解决方式符合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资源严重破坏等引发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与其他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具有主体的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这使其归责原则也不同于一般的侵权归责原则。不论从民法理论还是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侵权行为都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5.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保工作由于政府的重视而逐渐进入了法制的轨道,大量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需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为新增罪名被写入97刑法中。目前法学界对该罪仍存争议,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对本罪主、客观要件作一些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法律规定,政府具有保证环境质量的责任。政府的环境质量责任是一种积极责任,需要政府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也具有可诉性程度低的特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要求政府保持符合标准的环境、及时修改环境标准、采取一定的行动并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实现政府环境质量的责任方式主要有政治责任、司法责任和行政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环境犯罪适用非刑罚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情节严重且触犯刑律的行为。环境犯罪具有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等特点,为非刑罚措施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创造了条件。在环境犯罪中适用非刑罚措施,使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用自己的劳动恢复被破坏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学核心问题之一,是随着世界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运动而生的晚近事物,其性质、内容均具有不确定性。应以环境权的私权化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环境权的要素之边界,从而使环境权和其他权利在私法体系中协调共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污染受害事件也频频发生,作为环境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益维护应该予以关注。在环境正义视野下对癌症村落污染受害个案进行分析,以国外相关救济方式为借鉴,分析其利弊,最终得出我国救济方式的应然选择:以事前救济和事后救济双重模式为基础,法律和经济相结合为手段,保障我国污染受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0.
环境新闻具有广泛性、冲突性、刺激性、相关性、复杂性等特性,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扩大认知视野、守卫环境生态、增强情感交流、提高思想教育、凸显经济价值、产生审美愉悦等方面。我国的环境报道在重视长期效应、拓展题材领域、强调内容科学等方面都还存有不足,尚待改进提升,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