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学时间过了许久,上初一的儿子才回来。吃饭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儿子神秘地对我说,他和两个同学在商量一件大事。我禁不住有些好笑,便试探着问:“你能告诉我吗?”儿子有些犹豫地说:“这是我们三人之间的秘密。”“如果我替你保守秘密,能让我知道吗?”儿子思考了一会儿,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尔后,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2.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8):58-59
梁实秋先生有篇随笔《电话》,写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刚开通电话时的情景和感想。那时老辈人总觉得这洋玩意属“奇淫技巧”一类。但他们想要几斤黄酒,一只烧鸭时,打个电话餐馆立马送来,又不得不承认它的方便。随着电话的开通,烦恼也跟着来了:有的拔错号,有的打电话无话找话,有的短话长说,长时间占用线路;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97,(6)
自《南风窗》推出“个人成长、生命成熟、事业成功”的口号以来,“城市故事热线”不断接到读者的来电,在电话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倾诉了同一个心声,那就是:不满足现状,却又找不到奋斗的突破口,我该怎么办? 一个沉迷千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人是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的。但同时,仅仅是不满而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成功一样是遥不可及。一名海南读者打电话来,诉说自己在海南打工几年,却仍然是打工仔一名,他说自己自学了不少知识,却苦于无法进入白领阶层。他也曾多方尝  相似文献   

4.
愚人节玩笑     
夜已深,丈夫仍加班未归。忽然,电话铃响了。一定是丈夫的,我很欣喜地跑过去接听。电话里传来的却是一把略带沙哑的女声:“请找梅而。”我说:“我就是。”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下,接着说:“哦?我是你丈夫的朋友。他喝醉酒了。”我的心不由抽紧了。接下来,电话里传来一阵男女的哄笑与嘈杂声。我握着话筒等了好一会儿,然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慈善家,动员他的朋友去募捐,供建教堂用。募捐的进展很不顺利,其中一位朋友,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用“十叩柴扉九不开”这句古诗,来说明募捐的困难。这位慈善家听后,对他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十叩柴扉九不开,可这也是说十叩柴扉有一扇会开。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些,多敲几十个门就是了。你说的那句话,我看可以改成“百叩柴扉十扇开”。他的这种解释,鼓舞了朋友们,完成了募捐,建成了教堂。  相似文献   

6.
清晨,把姐姐一家人送上去九龙的列车后,我便匆匆赶回单位上班。回到车间,听见有人在窃窃私议:瞧;阿君穿得多漂亮,准是她的香港姐姐又回来了。我们加班加点,还不如阿君有个大“南风窗”呢……以前,我听了总是不置可否,微微一笑。今天听了,心里好象有点不舒服,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好友阿秀看出我有点不高兴,就说:“君姐,别理她们,眼红病!”我轻轻叹息说:“唉,她们看见我多一两件光鲜点的衣服,就以为一定是香港送来的,其实……”我姐姐是在50年代去香港的。妈妈孩子多,就把姐姐送给香港的舅舅寄养。舅舅是一间工厂的小老板,没日没夜地干,也攒了几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95,(8)
那个女陔一连打了几个电话来,寻找那位被电梯夹伤的可怜的孩子,编辑一开始竟有点戒心,实在怕那个已经太不幸的孩子再受干扰。我问那个女孩你找他有什么事吗?可不可以先告诉我? 女孩迟疑了一下,仿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也没有什么大事,只不过‘六·一’快到了,想给那孩子寄200块钱。你说会不会钱太少。起不了什么作用?”电话的这一边我已经无地自容,为什么我心里只想着敲诈勒索,只想着雪上加霜,只想着有人会在不幸的人身上打自己赚钱的主意。在这一刻,我竟没有想到善良,竟没想到爱心,也没有想到世间终究还是温情多于冷酷、好人多过坏人。我想诚心诚意地向那位好心的女孩说一声“对不起”,我也在电话里告诉那个女孩:钱不在多少,在乎的是你那一颗美丽的心,我先代表那个不幸的孩子和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谢谢你。  相似文献   

8.
一天下午,广州番禺县万顷沙的一个农妇忽然接到农金员送来的还贷通知书,一时傻眼了。“这死鬼什么时候借了1000元?做什么用?他是不是瞒着我,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时,丈夫刚好拖着沉重的脚步,醉醺醺地跨过门槛,还没站稳脚,就劈头盖脸地挨了一顿骂:“你这个酒鬼,你借1000元钱干什么去了?你是不是把钱送给婊子了?你说!”“少啰嗦!我用钱还得请示你。”丈夫瞪了妻子一眼,把头扭向一边。妻子把还款通知书掷到他的面前,气愤地说:“这1000元钱,看你拿什么还!”“没钱还,就把冰箱卖了。”  相似文献   

9.
办公室三叹     
电话为节约电话费,单位特做一木匣,并购锁一把,把电话给锁起来了,两位领导各执一枚钥匙。职工或公或私需打电话,领导碍于情面,不好不开。这样电话费没节约多少,倒给领导平添了许多麻烦。又一次因公需打电话,去请示领导,领导对  相似文献   

10.
“你要把记者领来,就别怪我不拾你的面子!”王东灵在电话里“威胁”道。听她“威胁”的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宣传部长石旭民,他是应本刊记者之托,约请王东灵接受采访的。石部长没想到自己的请求会遭到王东灵的坚拒,一急之下,他说我现在就把记者领到你家楼下,看你见不见面?话音刚落,王东灵便果断地以开头那句话来作回应。此前,记者或托请当地朋友、或直接打电话约访王东灵,已数次被拒。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记者先后寻访王东灵,均铩羽而归,王东灵连面也没让他们见着。更早前的2005年12月底,王东灵获选“2005感动中原年度十大人物”第三…  相似文献   

11.
讽刺与幽默     
《南风窗》1985,(8)
迷路的老头高老头每天去公园而准时十二点半回家吃午饭。一天十二点钟,一辆警车停在高家门口,警察挽着老人下车说:“这老人家迷了路,打电话请我们送他回家。”警察走后,家里的人问老人:“你走公园的路有二十年了,为什么会迷路?”老人讲:“我感到有点累,不想走路回家。”  相似文献   

12.
纸上排气阀     
《南风窗》1996,(11)
暑假的一天,上小学的儿子突然问我:“你是几等爸爸?”我感到很愕然,心想爸爸还有等级之分?我反问儿子:“几等爸爸是什么意思?”儿子说道:“一等爸爸不说话,二等爸爸打电话,三等爸爸说好话,四等爸爸在家骂。”然后儿子又详细解释说:“一等爸爸有权有  相似文献   

13.
欠着五十元     
曾勇 《工会博览》2013,(29):50-50
我去买火车票,发现钱没了。谁这么坏,偷了我的钱包?这时,一个要饭的走来。我冲他发火:“我都想要钱了。”“你差多少钱回家?”“从南京到镇江,你说多少?”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五十元。你说我会拿他的钱?会的。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并说我过几天还到南京,到时还给他。  相似文献   

14.
八岁那年的一天,妈妈发现家里没有白糖了,就拿钱叫我去买白糖.因为没有零钱,她就把一张百元大钞给了我,叫我千万小心,不要弄丢了.我说了声:"知道了."便接过钱,高高兴兴地上街去了. 我来到一家小商店,把100元钱递给店主说:"叔叔,我买一斤白糖."店主收了钱后,称了一斤白糖给我,然后找给我8元钱.  相似文献   

15.
奇遇“119”听说上海街头的出租汽车已达八千辆,从绝对数上说,在北京、广州之后,国内排上老三。可我面对街上五颜六色,装着“TAXI”顶灯的出租汽车,仍不敢贸然招手,据说有些司机不太道德,上了车就连蒙带骗,大敲竹杠……。不久前的一天,虹桥机场有个客人要接,时间紧迫,我拉开了一辆“山达里克”豪华轿车的门:“上机场!”司机开口了:“你知道去机场多少钱吗?”我摇摇头。“告诉你,二十五块。”二十五块?那么贵?这……?我迟疑了,心想那司机暗算我了,下车吧。呼地一声,汽车发动了,我忙叫:“不坐了,你让我下了车再  相似文献   

16.
正当姐姐迈进婚礼殿堂时,弟弟却面临死亡 1998年8月的一天,王艳接到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着8000多元的入学费用通知单,爸爸伤心地对她说:“我和你妈妈都多病,且早已下岗。原来想你要是考上了家里说什么也得把钱张罗够,可偏偏上个月我又做了手术。欠下了2万元的外债!你弟弟重点高中的通知书也来了。也是几千块钱,家里哪能张罗上这么多的钱啊……”王艳知道,姐弟俩一万多元的学费.简直如不可逾越的雪山一样横跨在眼前。“那就保证弟弟读高中吧。我去打工。也好保证他把书读下去。”这时。弟弟王钢刚好从棉田里给别人做工回来,听到姐姐的话一下子愣住了。“姐,你不能这样!今天我就是卖血。也得让你读上大学啊!”  相似文献   

17.
怪从何来? 古人云:寸金难买寸光阴。今人却表示怀疑:那是老黄历了,我就可以买到时间。各位且听他慢慢道来: “我准备去日本、加拿大等地旅行。首先,我打电话给图书馆服务台,查到了美国驻那里总领事馆的地址、电话、办公时间。接着,我分别打电话办理签证手续。随后,我又向十几家旅行社和航空公司询问了飞机票价,从中找了一家信誉好的大航空公司订了一张最便宜的飞机票。我告诉了对方我的信用卡号码,让他们记帐,并请他们在下午5时前将机票送到家里。之后,  相似文献   

18.
惊闻孩子遭“绑架”,家长急汇八千元 5月6日中午,广西柳州市民胡某家中的电话突然响起.胡某听一男子在电话中说。“你儿子欠我们钱,现在被我的手下关起来了.赶快汇8000元到李辉辉的银行帐户里.不然第二天你就会收到你儿子的手指头……”并威胁说不许向警方报案。  相似文献   

19.
赴深圳开会前夕,上海市工读教育研究会会长周长根在电话里嘱咐我说:“你利用去开会这一难得机会,务必抽空去看看深圳工读学校。上海还从未有人去过,我们很想了解这所学校教育改革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五一”长假的第5天晚上9点多,我接到了老同学许冰的电话。她声音哽咽地告诉我:昨天,晓晓(许冰的女儿)静家出走了,今天把她找回来,她倒好,往自己房间里一坐,连我带她爸。谁也不理。说是没法跟我们交流。刚才她说了,可以和你谈谈,只好麻烦你了。你要是没别的事,我老公这就开车去接你。详细的咱见面再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