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军 《新青年》2022,(Z1):54-55
<正>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中,有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格外耀眼,她虽年轻,却因为“孝”而闻名,她就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刘羲檬。刘羲檬,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朝鲜语专业。她的母亲患类风湿三十年,现已致贰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羲檬出生后,由于母亲病情加剧,无法照顾幼小的她,  相似文献   

2.
王相民 《新青年》2005,(6):32-33
我曾经当过6年的坦克兵,在这6年的军旅生涯中结下深厚情谊的首长和战友,30年后的今天还难以忘记,他们还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出现在我的梦境里。在这些人中,就有我的老连长辛占廷。我称辛占廷为“老连长”,并不是他年纪有多大,现在他也不过就是六十多一点,当时也就是30岁左右。当过兵的人都知道,称对方为“老”连长,或“老”排长,那他就是你刚入伍时的第一任首长,他后来可能升迁、转业等已不再是这个职务了,便在他的职务前加“老”,以示亲切、尊敬。我入伍的第一任连长就是辛占廷,我在部队的6年生活中,有3年是在他的连队,3年来他给我留下了…  相似文献   

3.
金陵城内有二女,一推,一功,奖学爱父唱唱,吟吟,拍昆曲;父爱深似海:一稚女专“夜光”,一幼女号“明珠”,话说是“夜光明珠,在明掌上珠”……这是法国籍华人成之凡女士缅怀父亲的诗句。“一稚”即稚历(之见);“一幼”即幼殊。“夜光”是《世界晚报》副刊名;“明珠”是《世界日报》副刊名。在稚、幼的孩提时代,父亲曾这般亲见地称呼她们。之凡、幼殊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乡。父亲成舍我是我国著名的老报人,新闻教育家。母亲杨日(致殊)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学系,是“五四”运动时期活跃于学潮中的新女性,也是成舍我早…  相似文献   

4.
北京赵家楼的历史该不算太悠久,但却极有知名度,因为当年震惊中外的“五四”“火烧赵家楼”即发生于此。至今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标志地。赵家楼是老北京的一条胡同。楼为何冠以“赵家”,至今仍是一个谜。清光绪十一年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于当时北京坊巷考注甚详,也许是赵家楼在当时不甚有名气,朱一新对赵家楼主人未加注解。岁月流逝,至今更加湮没无考了。赵家楼是条小胡同,位于北京长安街东端之北,据考原为前后曲折U字形走向,总长不超过三百米,后被一分为二,前边称前赵家楼胡同,后边则称为后赵家楼胡同。“五四”一把火,曹汝霖宅邸的东院基本焚毁。上世纪50年代后曹氏旧宅被拆除,于原址建起新楼,成为某单位招待所。后来又改为赵家楼饭店,门牌是“东城区赵家楼1号”。  相似文献   

5.
“文革”前夕,我三次得罪康生,康生欲置我于死地。关键时刻,是毛泽东、周恩来保护了我十年“文革”结束之后,在为老干部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中央纪委书记黄克诚讲过这样一句话:“‘文革’期间,雷英夫是军队系统中第一个被关押的,也是被整得最惨的干部之一。”黄克诚是中纪委的书记,掌握冤假错案材料最多,也是我党党性最强的领导人之一,他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不过比起那些被整死的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多忠心耿耿的老同志来说,我毕竟还算是一个幸运者。所以黄克诚同志还对我说了一句知心话:“英夫呀,我们保住了…  相似文献   

6.
正4月29日上午,中国侨联举办"侨青心向党·建功新时代"青年干部演讲比赛暨五四表彰大会,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隋军出席会议。与会领导为获得2018年度中国侨联直属机关优秀团员青年、优秀团干部称号的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为在青年干部演讲比赛中获得优胜的选手颁发了奖杯。  相似文献   

7.
雷英夫 《海内与海外》2005,(12):8-12,21
“文革”前夕,我三次得罪康生,康生欲置我于死地。关键时刻,是毛泽东、周恩来保护了我。十年“文革”结束之后,在为老干部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中央纪委书记黄克诚讲过这样一句话:“‘文革’期间,雷英夫是军队系统中第一个被关押的,也是被整得最惨的干部之一。”黄克诚是中纪委的书记,掌握冤假错案材料最多,也是我党党性最强的领导人之一,他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2,(7)
公鸡一个农夫觉得自己家的公鸡太老了,决定买一只年轻的公鸡来,这样可以让母鸡们都满意。小公鸡买回来后,老公鸡对小公鸡说:“这样吧,咱们围着院子跑10圈,谁跑赢了,就证明谁身强力壮,母鸡们就归谁。”小公鸡同意了。一开始,老公鸡一马当先地冲了出去,小公鸡在后面紧紧追赶。母鸡们则都在呐喊助威。三四圈之后,老公鸡气力不支,小公鸡逐渐赶上,眼看它就要超过老公鸡了,忽听得“砰”地一声枪响,小公鸡一头栽倒在地上。农夫手里拿着一杆枪,气愤地说:“他们又卖给我一只同性恋的鸡!”  相似文献   

9.
高敬欢 《新青年》2024,(2):56-57
<正>曾经,我是学生,坐于课桌前,像一朵小小苔花,接收着老师洒下的雨露与阳光。如今,我是一名师范生,在这追梦正当时的青春,我立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润泽祖国的花朵。苔花初绽放——爱是教育的沃土2022年的寒假,我第一次参加学校举办的“苔花朵朵”关爱留守儿童线上公益课堂项目。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拨通电话时紧张的心跳,记得孩子用清脆稚嫩的童音喊出的“老——师——”,记得朴实无华的家长给予我的信任和鼓励……  相似文献   

10.
1929年,上海文坛正处在反革命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中。然而,一位没有参加左翼文化组织的青年作家。却大胆地把毛泽东作为正面形象写进了小说。他就是徐雉。 徐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时期的诗人和“三十年代”的小说家,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相似文献   

11.
中老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在我周史籍中,老挝曾称为“堂明”,“道明”,“文单”、“挝国”、“猛老”、“老告”、“哀牢”、“潦查”、“南掌国”等。“老挝”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史籍。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多称老挝为“寮国”,则是老挝的同名异译。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国外考古学者曾在老挝地区发现  相似文献   

12.
端砚歌     
1994年,我赴安徽屯溪为三百砚斋写了一首《歙砚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广东肇庆友人来京,望我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写一首“端砚歌”。十年后,我赴广州开会余暇,去了古端砚产地(今辖肇庆市),浏览了端砚老坑、宋坑等产地,观博物馆精品,看制砚作坊,随即吟出此歌,以了夙愿。肇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2023,(7):10-11
<正>黑龙江科技大学团委牢牢把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认真念好“学、观、思、说、绘、行”六字诀,深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多渠道、全覆盖,号召团员青年“学”。建立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组织专职团干部、各级学生组织功能性团支部开展集体学习会、读书班三十余次。依托“三会两制一课”阵地,组织全校825个基层团支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这是埋藏在我心底多年的一篇文章,几次动笔又都放下了。我曾自卑地认为,怀念老诗人的文章,怎么也轮不到我写,每当眼前浮现出臧老那亲切的面容,尤其是耳边回响起老诗人几次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我对你抱有不小的希望”时,我便有种无地自容的愧疚。后来自己安慰自己:得到老诗人教诲、恩泽的文学青年不计其数,我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我至今没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什么成绩,臧老不会怪我,毕竟不是谁都能成为诗人的。  相似文献   

15.
西欧“共同市場”至1960年1月1日已經成立一周年。就在它成立一周年的前夕,西欧七国——英国、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于1959年11月20日在斯德哥尔摩正式签訂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通称西欧“小自由貿易区”)条約。至此,西欧已經正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經济集团。  相似文献   

16.
小城     
邵文静 《新青年》2023,(12):56-57
<正>“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的《乡愁》如是说。对我而言,乡愁是年过九旬的姥姥和一个不大的小城,姥姥生活在小城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玫瑰阿姨     
《新青年》2003,(3)
看母亲年轻时和她好友玫瑰的合影照片,两个女孩简直就是黑白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母亲是个美丽的人,她的好友玫瑰亦是。我高兴时称呼她们:美女。不高兴时喊她们:老美女。去年,玫瑰阿姨的先生去世了,她痛不欲生。来家里做客、散心。和母亲说话,颇有诀别的意思。看着两个老美女默默无语两眼泪,我耳边响起母亲的骂声,“死丫头,还不快劝劝我们。”我问玫瑰阿姨:“为什么要死呢?”她说:“你伯伯没有了,我没儿没女没意思没生趣。”“你有房子有钱有健康啊。我也没儿没女,到老了,与你相同,你要我学你的样子吗?给我作个好榜样,小时…  相似文献   

18.
在我离任前夕,牛津大学崔占峰教授请我们夫妇到KEBLE学院吃饭,这是欢送,也是让我们体验一下牛津大学“高桌晚宴”的特殊风味。  相似文献   

19.
这张影碟你看过没有?”晓晨从后座轻轻敲敲我的肩膀。2002年元旦,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到郊区的一个风景区开会兼休闲,两天后回城的路上,天黑黑,车摇晃,大多数的人都在昏昏欲睡。“什么名字?”我问。“《花样年华》。”“很老的片子了。”“我问你看过没有?”“没有。我住的地方没有影碟机。”“老土。可以用电脑看呵。”“你一直带着的?”“是呵,我觉得你应该看。你写文章的,应该看看。”“谢谢你。”我接过那张影碟。晓晨没有再说话。又轻轻躺到了后座上,我估计。在黑暗里,我笑了笑。晓晨是个轻轻巧巧的女孩子,虽然顽皮,但很识…  相似文献   

20.
赵欣  佟银霞 《东北亚研究》2009,(2):78-80,73
清初至民国时期,长白山地区盛行一种质朴的民俗,祭拜一位名为“老把头”的首位开发长白山的汉人。改革开放后,长白山地区各市、县开始加强对传统民众文化的挖掘,因此对“老把头”的研究和祭拜之风也被重新拾起,但人们对“老把头”其人其事,众说纷纭。经考证,发现了“老把头”较为可信的史料,因此可以肯定“老把头”确有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