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国君 《新青年》2023,(2):58-61
<正>晁公武说道:“拙作多年经营,还待修订,且请雅正。”陆游答曰:“久闻先生大作,今得之如宝,无以回报,我必攻读,以报盛意。”晁公武说道:“陆公饱学,但请不吝指正,拙作有讹误处,可书信告我。”陆游拱手说道:“从命而行,但恐才疏学浅,辜负厚望。”  相似文献   

2.
靳国君 《新青年》2023,(1):58-61
<正>他人在成都,心在前方。一次,他与几位朋友饮酒,他是“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他心中之思,渴望得到一纸命令,为国建功立业:“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胡来即送死,讵能犯金汤。汴洛我旧都,燕赵我旧疆。请书一尺檄,为国平胡羌。”(《江上对酒作》)在成都只有短短几个月,他又被调任蜀州(今四川省崇庆)通判,  相似文献   

3.
靳国君 《新青年》2023,(4):58-61
<正>1177年,吏部知孝宗有意任用陆游,先在八月下令,任陆游为叙州牧。叙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在川、滇、黔三地交界处,鸡鸣三省,时为荒僻之地,多山多水少人居,民风剽悍,常聚众械斗。陆游接文后,筹划去叙州赴任。出乎意料,1178年正月,陆游接到内旨,孝宗召其东归回京。友人们纷纷祝贺,叙往事,谈东归,自是情深谊长,陆游亦有不舍。晁公武对陆游说道:“仍留别墅,待陆公来蜀终老。”陆游说道:“蜀地九年,承蒙诸友相护,久住天涯,归心渐懒,留也难,去也难,人去京,心念蜀。”  相似文献   

4.
靳国君 《新青年》2022,(4):58-61
<正>“千古一人虞允文”每到一地,总有地方官吏按惯例来迎,引岸接风叙旧,倒也有他乡遇故知之感。两岸风物怡人,山光水色变换,“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令人胸襟开阔,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过金陵,走黄山,上九华山,至采石矶,陆游与家人疮疾痊愈。他站在船头,看采石矶突入江中,峭壁千寻,晚霞落照,大江奔流。晚泊舟后,问诸子曰:“尔等可知采石矶大捷?”  相似文献   

5.
靳国君 《新青年》2024,(2):58-61
<正>平日,远近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见话桑麻,乡情温馨。偶有新闻,三五传开,却也多了话题。这几年,有临安火灾灾民沿路乞讨,乡人怜悯,无不施以饭食。每问大火,灾民流泪,不堪回问。有两女十六七岁,面有菜色,愿做佣,沿途无留,抹泪无声远走,南去。月余,有人来寻,言系火中从青楼逃出,乡民摇头,皆曰不知。  相似文献   

6.
靳国君 《新青年》2023,(12):58-61
<正>二十、忧思萦怀陆游对“嘲咏风月”的罪名嗤之以鼻。十年前,他自号“放翁”,这回他索性将小轩命名为“风月轩”,言下之意,这是“嘲咏风月”之室,台评诸公如之奈何?他在诗中写道:“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放逐尚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他深知所谓“嘲咏风月”是借口,其实是投降派容不得他。  相似文献   

7.
靳国君 《新青年》2022,(9):58-61
<正>山径漫行,不觉重阴微雪,秋风萧瑟,凉意沁人。至秋风亭,陆游肃然而立,久久仰望秋风亭三字,耳闻寒蝉凄切,始有流落天涯之叹,转而想到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觉坦然,微微一笑。王康年等陪陆游离开秋风亭,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周遭群山环拥,古木森然,王康年说,  相似文献   

8.
靳国君 《新青年》2023,(3):58-61
<正>走过书坊书铺,道畔桂花香气袭人,芭蕉宽叶高拂。进扇子巷,又见另番景象,团扇、六角扇、折扇摆满店铺和街面摊床,扇面多有水墨丹青、仕女美图,清雅秀润,精致可人。巷里人头攒动,有江浙客商,有公子王孙,多者是百业之民。范成大对陆游说道:“这蜀扇名不虚传,女工之妙织,匠人之巧制,名人之书画,自唐以来做贡品入宫,实为袖中雅物,亦是随身珍玩、手中清凉世界。”  相似文献   

9.
靳国君 《新青年》2022,(3):58-61
<正>柯桥离别陆游虽从未去过夔州,却不陌生,自幼在诗文中常见。他知道夔州远在三峡,是穷乡僻壤,地瘠民贫。他想到唐代诗人杜甫,曾漂泊到巴山蜀水,在夔州生活了两年,留下了八十多首伤时悯农的诗作。离开夔州两年后,多病缺医,病逝于湘江船上。晚于他的诗人刘禹锡两次遭贬,二十三年间,一直辗转在巴山楚水的边荒之地,也曾在夔州任刺史,在写给白居易的诗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陆游默诵此诗,为刘禹锡独自伤怀。好友李浩,四年前,  相似文献   

10.
靳国君 《新青年》2022,(7):58-61
<正>陆游说,李白《赤壁歌》云“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所指赤壁亦非此地。说是此地,误传也。窃以为苏公疑之甚早,他在《赤壁赋》中,概写赤壁:“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随之有保留地设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全篇语境中,这般表达,有深意,若不然,岂不大煞风景?文章怎么做下去?知州对陆游说,他曾细查舆图,确非此地。  相似文献   

11.
靳国君 《新青年》2023,(6):58-61
<正>推崇诗人尤袤陆游对乡村生活,辄有感怀。这一时期,诗作多为写日常起居、乡野情趣、听雨咏雪、观花赏月、酬答友人、追思过往、访僧问道等。读书依然不舍昼夜,神游百家。诸葛亮的《出师表》,他少年时早已读得烂熟于心,而今再读,又有新悟。忆起过去岁月,他愤愤然,心有不甘。他的《书愤》一诗表达的就是这时的心境: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相似文献   

12.
靳国君 《新青年》2023,(5):58-61
<正>陆游全面部署,指挥救灾,却迟迟不见朝廷回文,也不见各地车船前来,心急如焚。眼见灾民死者日增,他当机立断:“开仓救民!”身边粮官面有难色,委婉说道:“大人,且暂缓一两日如何?”陆游眼盯着他说道:“缓不济急,缓不得也!”粮官支支吾吾:“没有朝廷旨意,启用官仓,这、这……”陆游问道:“你只管说出来,我无他意,你无二心,只为救灾,你这、这,这什么?”  相似文献   

13.
靳国君 《新青年》2022,(1):58-61
<正>七、敢谏直言1163年,陆游再获重任,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枢密院是南宋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编修官,是起草、编写政令和整理枢密院军政文件与档案的文职官员;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负责修国史和当今皇帝的圣政记录。陆游撰文,同僚皆称道。他起草的国书,言简意赅,不卑不亢,气度恢宏。孝宗每览,辄曰:"国之笔也!"周必大、范成大诸人甚是推崇。  相似文献   

14.
靳国君 《新青年》2022,(8):58-61
<正>一窗秋月意未平自离柯桥,溯长江,穿巫峡,入夔门,一路行来,青山看不尽,绿水去更长,一家人皆觉大开眼界,沿江风物,处处有出奇之处。在富池(今湖北省阳新县),遇一木筏,长五十多丈,宽十余丈,上住三四十家,中有小路来往,有鸡犬,有神祠。船工说,这尚是小者,大者于筏上铺土做菜圃,还有酒肆。陆游说道:“这般水上生活,见而知真。若说与江南人,人听人疑,必以为是妄言。”  相似文献   

15.
靳国君 《新青年》2023,(7):58-61
<正>汉唐时,已有专业组织,是最早的足球协会,豪门的球队似是足球倶乐部雏形。你言我语,张镃回身说道:“陆公曾有诗句“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陆游说道:“贤弟,此言不差,敢问是哪首诗?”张镃对曰:“自然知道……”未待张镃说出,章德茂走上前来,轻轻捻开扇子,手指扇面,说道:“这扇面有题:《春晚感亭》——陆游。”  相似文献   

16.
>缓冲> “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放下西凉无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还不知道王宝钏,亦不知是谁为她身骑白马走三关. 歌是沈嘉棋推荐给我的,他发了个坏笑的表情说:“好巧啊,唱歌的也叫徐佳莹.”我百度了一下,果然有这么一位台湾女歌手,气质清新.那时候我并不明白,只觉得这一小段闽南唱词很是动人,于是将播放模式调成了单曲循环.  相似文献   

17.
一中考分数下来后,卢子萧给我打了电话,他说:我俩可真是同病相怜啊!你差三分,我差四分.就这样,我和卢子萧不得不自费继续高中生涯.  相似文献   

18.
罗西 《新青年》2006,(5):42-43
曾经张牙舞爪的刘晓庆终于安静下来了,是因为疲劳还是领悟,也许只有她知道,我们只是看到,她圆润了、平和了、低调了,更关键的是,有个叫阿锋的男人陪伴在她身边.  相似文献   

19.
叶平 《新青年》2002,(2):20
门铃在响,刚打开,厚重的男高音劈空而至:"怎么搞的,又在闭门造车啊!"看时,眼前一片金光,朋友西装笔挺、气宇轩昂,携珠光宝气的妻子和花团锦簇的女儿远道而来了.不亦乐乎之时,朋友伸出戴着金戒指的手与我紧握在一起.陋室立时充满了桅子花的香味,朋友妻子的笑容如朝霞般的灿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界对东欧文学和东欧历史的介绍与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从国际问题或世界政治的视角对(中)东欧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大抵与改革开放同步。从研究对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大体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东欧研究和东欧剧变后的中东欧研究。而从研究的系统性和变化趋向来考察,中国(中)东欧研究则经历了一个不对称的“N型”进程,即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显学”、2004年数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前后至2011年期间的“险学”以及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倡议启动以来的“热学”。在此过程中,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强政策导向性、重热点追踪性以及国别关注非均衡性的特征。与之相适应的是,有关研究机构经历了从恢复新建到骤然减少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从业人员则出现由相对集中到部分改行再到“跨界汇”的趋向。为强化学科建设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中)东欧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剖析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差异,总结中国(中)东欧研究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查找中国学界与国外学界的差距,归纳中国(中)东欧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探求中国学界对于该区域的定义,形塑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唯一性或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