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波 《各界》2011,(10):33-33
设计出一种监察官吏的制度,使官员在监督之下奉公守法,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御史”一职已兼有监察的职责。到了秦朝,“御史大夫府”成为专门的中央监察机构。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期,沿用秦朝的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协助御史大夫,设“丞相史”监察各郡,也就是说,整个监察体系是相对松散的.直到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一个州设一个刺史,作为州的固定的监察官;在京师和京师附近则设司隶校尉,作为监察官.这才有了比较成形的国家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形成于秦即将统一天下之时,该书试图通过整合先秦诸子思想来为即将到来的政治大一统做思想上的统一,是一次意识形态构建的尝试。秦王朝建立后,对《吕氏春秋》的弃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构建问题上尚不具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是当前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所具有的独特现象。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继承了传统王朝“大一统”观念和体制的核心要素。要跳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循环,需要实现中央和地方由权责模糊的“泛化治理”模式向权责清晰的“分化治理”模式的转变;而要推进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治理现代化,则必须超越传统“大一统”的观念和体制,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逐步实现从“权力国家”向“权利国家”的转型,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家。在他留下的著作里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现仅就其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一、官吏的职责与任务官吏怎样看待自己同人民的关系,官吏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柳宗元的意见如下。(一)要当人民的仆役,不当人民的老爷。柳宗元说:“夫为吏者,民役也”,(《柳集》即《柳河东集》,下同,卷二十二:《送宁国范明府诗序》)“非以役民而已也”(《柳集》卷二十三:《送薛存义序》)。意思说,做官的都是人民的仆役,而不是奴役人民的老爷。在《牛赋》一文中,他还提倡官吏要当人民大众的(?)  相似文献   

6.
吴江 《瞭望》1997,(19)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但究竟有无桃花源其地其事也是千古疑窦之一,一般认为那只是寓意之作。最近听说被陶渊明所指的桃花源所在地——古之武陵即今之湖南常德市,颇有些认真起来,他们准备复制一个新桃花源,以充旅游资源。此事确否?待查。又因偶阅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其中有关《桃花源记》一文的考证颇有趣味,特介绍如下。 陈寅恪先生为著名史学家,对魏晋南北朝史及隋唐史用功尤勤。据陈氏考证,《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也是西晋以来战乱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因此也是纪实之文。真实的桃花源应在今河南灵宝(古称弘农),不在南方的武陵。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的“秦”应为苻秦(北方氏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而非赢秦(秦始皇建立的秦朝)。  相似文献   

7.
马凯 《学理论》2014,(8):163-164
金代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主要长官,出现于熙宗"天眷新制"后,为金初(太祖、太宗、熙宗、海陵朝)政治的稳定统治,及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史料可考金初共有御史大夫11人,女真人6人,汉人3人,渤海与奚人各1人。通过对金初御史大夫职务迁转的考察,可看出金初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8.
项羽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抗秦,三年后他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将领,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划分天下,分封诸侯,发布政令,建号“西楚霸王”。公元前202年,他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他悲歌慷慨,吟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  相似文献   

9.
在前几年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那些腐败分子似乎肆无忌惮,不畏法律。尽管也惩办了一些犯罪分子,但并未“惩一儆百”,使后来者望而生畏,不再重蹈其覆辙。在一些地方,贪官上演“接力赛”的现象一个接着一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自有政府以来,就有腐败,就有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因此,历朝历代,肃清腐败都是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的重要课题。有的收效显著,有的收效甚微。 从历史的经验看,北宋开国之初,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堪忧。尽管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但由于官吏从中作梗,…  相似文献   

10.
邱实 《公共管理学报》2023,(2):151-163+176
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优化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已有研究主要是从结构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应急管理协同机制进行探讨。但从我国应急协同的实践角度来看,一直缺乏一个能够有效链接“结构”与“程序”的理论“抓手”作为分析框架。基于我国政府体系的现实结构,由“条块”特征而生成的纵横复合的政府职责体系可以作为分析应急管理困点生成及优化进路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南京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的深入调研,从职责失序、职责间隔、职责沉降与转移等几方面归纳出应急管理协同的能力弱化、条件不足和资源不平衡等困点,并从政府职责视角阐析其生成原因。基于理论框架和调研结论,并结合政府职责在应急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从优化职责载体、职责规范、职责条件、职责效能、职责保障五个方面分别提出重构协同机构体系、推进协同制度规范、实行协同转换机制、建构协同评估体系和完善协同资源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优化进路。  相似文献   

11.
秦兼并六国,在军事强权的支持下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都进入了新的时代.秦的统治不过短促的十数年,但是它以较剧烈的工作节奏大体上完成了为专制主义政体的长期支撑奠定基础的任务.秦王朝施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其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尽管后来的人们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有种种的否定与抨击,但是事实上秦  相似文献   

12.
《廉政文化研究》2010,(3):95-95
美国没有一套“大一统”的普遍适用于各高校的学术评价模式,学术评价权是学校自治不可分割的权力体系之一。欧美高校都看重论文引用次数,来决定其影响因子,而不是凭收录在哪一个级别的资料库来源期刊为简单的评判依据。美国各校都看重“同行评议制”和“学生评定制”,不过,是以不伤害学术自由为根本前提。美国社会领域的学术刊物一般都不会收版面费,即使收版面费或审稿费,  相似文献   

13.
正一、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1.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的国家。政治上安定统一,经济上实行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朝的生产发展和科技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实行残暴的统治,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汉承秦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且历时久远的  相似文献   

14.
商鞅变法出现于战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明显的"战时法治"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农战思想;重刑主义;文化专制。通过对法治标准的要素化与法治类型的多样化分析,可以明确从商鞅变法之后到秦朝灭亡之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战时法治时期,对秦亡之训也应有一个新的认识:其罪不在法治,罪在当政者不仅没有及时将"战时法治"转变为"平时法治",反将其推向了极致。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法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王强 《学理论》2009,(18):65-66
汉代迎来了中国第一个鼎盛的大一统时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汉王朝发展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汉画像石上可直接看到当时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6.
明代统治者的官吏考核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考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明王朝建立之后 ,太祖朱元璋及其传人牢记“为治本于任官”的古训 ,适应封建社会后期高度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积极“仿唐虞成周之制”,“远稽汉唐 ,……亦参以宋朝之典 ,建立起了一套“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的、颇为详备的官吏考核制度 ,并为清代所取法。其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基础等的客观要求 ,并“通过人们的意识所形成的”。明代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总结和…  相似文献   

17.
一、程序正义性的产生及演变公元前的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18世纪的孟德斯鸠也说过“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伟人的哲学思想与今天人们向往创设的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有着异曲  相似文献   

18.
“严于治吏”的精神在汉律中有深刻的反映。从零星记载的汉律条文中可以窥见:在汉代,“严于治吏”的主要表现是制裁各级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严惩各级官吏的经济犯罪活动;约束官吏结党营私、朋比为奸等等。  相似文献   

19.
林毅 《政治学研究》2020,(2):27-37,M0003
大一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实践遗产,时至今日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现实政治发展。围绕着大一统内涵、过程、性质与影响的认识与评价,思想史研究中也长期存在着诸多争论。但无论对于大一统本身所持态度如何,争论各方往往都倾向于将大一统视为一种独立于语境之外的固定结构。作为一种限制性认识前提,这无疑妨碍了对于大一统政治思想与实践发展史的全面理解,更影响到从学理逻辑上阐释大一统与现代中国国家建设与治理事业的内在关联。有鉴于此,在大一统政治思想研究中,有必要超越“正典解读”的束缚,以变的思维考察统的历程,同时也以统的逻辑来整合变的史实,将对大一统的思想史解读放在问题逻辑的语境中,关照智识语境与政治语境对其评价的影响,并慎重地探讨其内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唯其如此,对大一统的关照和本土化阐释才真正具有了历史性。  相似文献   

20.
纵观历史,大凡新兴阶级或各封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多是倡导廉政,要求属下官吏廉洁自律,奉法尽职;而各封建王朝后期的大多数统治者,虑不及此,奢侈荒淫,故其时政治黑暗、法纪松弛、官场腐化。政治廉明或腐败,必然会带来绝然不同的结果;世风尚俭或极欲,直接影响着王朝的盛衰。毋庸置疑,“廉”与政权的存亡息息相关。东汉末年,以曹操为首的政治集团,在其形成和崛起的过程中,展现出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究其原因,不仅缘于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基本正确,而且缘于集团内部保持着廉洁的“官风”。正如史家记述:“诸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