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身为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和西欧的其他国家相比,并未吸引太多华侨华人移民定居。华人移民瑞典始于清末民初,几十年间,在瑞华人数量从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数万人。为了实现在瑞华人的广泛团结与联系,瑞典华人自1978年开始陆续成立华人社团。数十年来,瑞典华人社团类型逐渐丰富,在组织结构方面,瑞典华人社团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稳定的组织结构,功能也逐渐凸显,展现出鲜明的双重文化认同,并体现出混杂融合以及利益优先的特性。在这样双重文化认同特征的影响下,瑞典华人社团呈现出组织形态本土化、规范化而运行模式灵活化、中国化的特点。在功能模式方面,瑞典华人社团从政治和经济上适应住在国规则,体制化趋势明显,从社会和文教上满足华人切实需求,凸显实用性。总的来说,瑞典华人社团较好地适应和融入了当地社会,有力地促进了中瑞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华侨大约在19世纪末开始移居阿根廷。由于阿根廷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吸收欧洲移民,华侨出国到阿根廷一直受限,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华侨人数十分稀少,在居住地的经营范围狭窄。到20世纪70年代后,来自中国台湾等地的移民日益增多。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后,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人数猛增。由于中国内地新移民的到来,阿根廷的华人数量和经济规模都得到迅速发展,从原来的微不足道,变为居住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以福建籍为代表的阿根廷中国新移民,迅速抓住阿根廷经济升级转型的机遇,尤其是抓住超市业兴起的契机,建立起自己商业上的半壁江山。那些从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来到阿根廷的华人投资者,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卓越成果。21世纪后,在当地经济形势艰难发展的形势下,阿根廷华人经济的成绩单仍然亮丽。华商活跃在商业经济各个领域,经营行业广泛,对阿根廷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莫光木 《前沿》2012,(14):169-170
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二战以来,由于国际移民环境与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美国华人社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华侨华人社团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本文从原因、性质、功能的转变等角度分析二战后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赵世玲 《思想战线》2005,31(5):94-101
加拿大华人社会从19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老移民团体在制度性种族歧视下受到了各种限制与压迫。新移民团体在不平等法案法规废除以后,通过社会流动取得了一些改善与进步。“唐人街”(中国城)的产生、发展及加拿大华人群体面对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各种适应性改变,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白人社会主流文化涵化与融合的过程。加拿大华人自身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也促使他们形成新的文化身份,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是当代中国移民的主要移居目的国之一。截止至2019年年底,华人是西班牙第一大亚洲移民群体,除长期以来不断增长的族裔数量之外,华人社团的发展同样引人关注。与世界范围的华人社团发展类似,西班牙社团在数量上的扩张与特征上的多元化是该国华人社团发展的整体趋势。从量上而言,西班牙华人社团经历了1984年至2000年的“低速发展”与2001年至2019年的“高速发展”两个阶段;从质上来看,西班牙华人社团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华人社团在地理区域上的“细分”与“聚敛”,而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结社主题层面上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发掘与对移居生活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社团林立,在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中起过重要作用,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研究新加坡华侨华人社团,也是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一个缩影。 本文利用现有资料,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出发,对19世纪以来,新加坡华侨华人社团的形成、发展变化、社团类型、功能作用及今后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考察,说明新加坡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经济意识非常浓厚的团体,它同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华人社团既有浓厚的中华文华的烙印,又有鲜明新加坡化的色彩,它们是参加新加坡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泰国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10年,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泰国中华总商会从无到有,从一个小规模的社团发展到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它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泰华社会,甚至于在泰中两国的友好合作、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975年泰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取消泰国华人双重国籍问题上达成一致,加快了泰国华人加入泰籍获得公民权利的进程。在这个背景下,泰国中华总商会作为当地重要的侨团组织,随着20世纪70年代泰华社会的转变,其性质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华侨社团"转变为"华人社团"。  相似文献   

8.
新移民的特点及工作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州统战》2003,(12):28-29
“新移民”主要是相对于老一辈华侨华人而言,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大陆移居国外并取得长期居住权和加入当地国籍的华侨华人。改革开放以来,开封市通过婚姻、亲友团聚、继承遗产、留学和投资经商等多种合法途径,移居他国的新移民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有3600多人,加上眷属有2万多人。其中留学者有1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东南亚;经商的有2000多人。做好新移民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做好新移民工作的重要性。新移民经过多年奋斗,大多在居住国安居乐业,不少人在政界或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民国时期刊物和古巴华文报纸等资料,梳理了20世纪上半期古巴侨团概况。20世纪上半期古巴侨团林立的深层次原因是因应和便利华侨在古巴的生存和发展。古巴华侨华人社会基本是一个独立小社会,自行负责侨社内部事务,各类侨团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古巴华侨华人主系单个的男性移民,大多数在古巴没有家庭,其空闲时间往往花费在社团,故社团参加者众。  相似文献   

10.
南非现有华人20万左右,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大多集中在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首都比勒陀利亚、伊丽莎白港等沿海城市。南非华人以经商为主,从事零售、批发、进出口贸易和开餐馆等。近年来,华人在南非的投资日益增多,涉及纺织、制造、房地产等行业。华文教育推广不易,但在华人社团和华人报刊推动下,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前景看好。华人参政刚刚起步,但步伐很快,而且能代表和维护华人权益。2003年以来,南非华人屡遭劫难,安全处境甚忧,主要是南非社会治安的原因,也有华人社会内部的原因。随着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速度加快,南非华人移民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不会因安全问题而止步。  相似文献   

11.
李龙 《八桂侨刊》2016,(4):34-40
20世纪初,福州人在黄乃裳的带领下来到诗巫,其集体移民的方式和以基督徒为主的移民构成在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史上独树一帜。随着福州人在砂拉越的发展,这些特点也对其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口结构方面,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较为均衡;职业分布上,由以橡胶种植为主向其它行业逐步扩展;社会生活方面,美以美会扮演了教化组织、政治和经济组织的角色,进而形成了一个以华人基督徒为主导的移民社会;领导层方面,除了财富这一基本要素外,社会及政治活动对领袖地位的获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人移民澳大利亚的数量迅速增长。导致菲律宾人大量移民澳大利亚的因素可以从菲律宾国内因素、澳大利亚方面因素和经济全球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原因,对于研究华人和亚洲新移民移居澳大利亚的原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勿洞位于泰国最南端,隶属也拉府,被誉为泰国的"广西村".在这里诞生了泰国第一个广西籍华人血缘社团和第一个地缘社团,而且该地也是目前泰国广西籍华人社团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勿洞广西籍华人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部权力分化到矛盾中协助共生的过程.华人社团的成立提升了广西籍华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伴随着发展延续的需要,广西籍华人社团具有团结乡谊、各属互助,慈善公益、圆融异族,联络原乡、开放交流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自17世纪开始,以商人为主的中国人移居暹罗者日渐增多。从吞武里王朝到曼谷王朝初期,暹罗华人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潮州人成为暹罗华人社会的主角。20世纪初,随着暹罗社会新因素的出现,华社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此时,真正意义上的暹罗华人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江阴市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4100多人、新移民600多人、归侨13人、侨属近2万人,华资企业864家,重点海外工作对象153名,常年保持联系的重点海外华侨华人社团12个,对外工作窗口3个。几年来,江阴市委统战部围绕江阴实现富民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最早的华文报刊是1900年前后保皇党人创办的《日新报》。二战前华文报刊数量很少,二战后的华文报刊日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人人口由于新移民不断涌入而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华文报刊也相应增加。近年来,加拿大华文报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大陆华人所办报刊异军突起,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可大致分为宗亲会、地缘类社团、业缘类社团、宗教类社团,以及文化社团等。文冬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较为集中的地区,玻璃口新村作为紧邻文冬市区最大的新村也有一部分华人社团分布其中,新村现有的华人社团为两家宗亲会、两家文化类社团和一家私会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内社团已经体现出了定位本地化和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成为联结当地华人的纽带,也是当地华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新村的华人社团在团结新村村民、促进新村和谐发展、发扬华人传统文化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社团经营后继无人、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1980年至2001年间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与以往的加拿大华人移民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在加拿大移民史上,华人新移民的特征变迁,不仅反映了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同时也被这些移民政策所塑造,华人新移民异质性与加拿大政府的依时性移民选择政策密切相关。另外,华人新移民的阶段性流动特征,是华人移民史上的特殊推力因素所造就的。不同的华人移民次群体之间,在社会性和人力资本方面具有多样性差异,不同的华人新移民群体的阶段性流动导致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异质性本质。加拿大移民选择政策和华人新移民的阶段性流动,共同对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异质性变迁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华人新移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局势的变化,在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地区出现的新的华人移民群体。他们人数众多,分布面广,不论是对所在国还是对当地的华侨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些与战前华人移民有很大不同的移民群体,他们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正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许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本文拟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这些华人新移民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