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是梁启超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道德革命时,他用资产阶级的“公德”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在进行道德建设时,则用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去补充资产阶级的“公德”。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的转化,是从道德革命到道德建设的深化,是思想上的前进,不是思想上的倒退。  相似文献   

2.
个人私德是与社会公德相对而言的。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列宁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个人私德则是指个人私生活中有关个人的做人品德、作风、习惯等,即古人所谓的“修身立德”、“克己复礼”等。“德,国家之基也。”“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公德便‘不能群’,无私德则‘无以立’”。可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品德的重视。人要在人群中和谐生活必须讲公德,要自立修身、自我完善,必须讲私德。个人私德的修养和操守,是  相似文献   

3.
石晶 《理论视野》2023,(1):86-92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鲜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道德观。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政德观的应然要求和实践关切。理解新时代政德观的内在逻辑,首先要对共产主义道德观的信仰属性和规范作用进行理论确认,然后厘清政德建设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规定中应然与实然的“内在紧张”,最后通过构建“权力—制度—文化”实践机制激活新时代政德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将提升国民素养作为解决国危时困的基础与前提已经成为共识,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论则是最具体系性的国民素养提升方案。他认为强国要从"新民"开始;"新民",即国民素质的培育要重视"内"部素养("私德"),更要重视"外"部素养(公德);公民素质培养应以"内"部素养("私德")为基础;"私德""公德"的内涵很清楚,"私德"的培养是我民族传统所长,方式方法无需外求,"公德"的培养是我民族传统所欠缺,应多学习西学所长。整体上看,梁启超的国民素质培养体系("新民"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这是当时国家强盛目标对国民素质体系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李怡坤 《学理论》2009,(23):24-25
在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道德滑坡已成为世人所认知的一种共识现象。而公德和私德作为伦理学道德的两大范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莱州市“三德工程”的具体实践,让我们从中找出了公德和私德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途径和方法。莱州市把“三德工程”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责任”这样一个环节,它初步形成了一个家庭责任、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道德责任体系,解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问题,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从道德维度看,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大德"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友善",从道德维度分析,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公德"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从道德维度看,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私德"的道德要求。其中,"友善"既关乎"公德",也关乎"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统一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也统一于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故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加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领导干部道德品行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传统文化视域,即大德意识、公德情怀、私德修养三个维度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问题展开分析,进而寻根溯源、以古鉴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破解领导干部道德品行提升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在观念变革中,道德观的变化直接显示着整个时代变革的深度、程度和水平。尤其,对于思想、观念和心态变化总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来说,十多年来道德观的变化历程和他们现时的道德状况,则又构成了这一时代道德及其观念变化的典型脉络。对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开放地区大学生道德问题研究”课题小组几年来进行了研究,本文是对于地处次开放地区大学生的道德观所作的一次相关调查总结。调查主要基于我们于92年2~3月对本校所  相似文献   

9.
作为起点和源头,马克思道德观不仅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西方关于马克思是"道德主义者"还是"非道德主义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缺乏对马克思道德观之辩证性的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观的正确认知。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主要体现为,强调道德特殊性与认可道德普遍性、强调道德被动性与明确道德能动性、强调批判道德工具性与弘扬道德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不光直接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提供了道德理论支撑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0.
公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伦理底蕴,并使之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着眼于现实需要,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一、新时期公德应有三个层次公德,是道德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公德是指反映国家、社会或民族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关系的道德,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阶级、民族、国家等人类群体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  相似文献   

11.
作为起点和源头,马克思道德观不仅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西方关于马克思是"道德主义者"还是"非道德主义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缺乏对马克思道德观之辩证性的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观的正确认知。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主要体现为,强调道德特殊性与认可道德普遍性、强调道德被动性与明确道德能动性、强调批判道德工具性与弘扬道德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不光直接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提供了道德理论支撑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理论主张,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又是对“历史必然目的”的理论澄明,持有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精神和以人民解放、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揭示了道德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强调道德的实践能动作用,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志。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内在融合启示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总体评价包含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两个基本方面,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才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不应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与“利”是道德关系的基本范畴,是“人我关系”在利益维度的折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宗法礼治秩序与整体主义的人伦环境,为“重义轻利”提供了充分的价值合理性基础。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生存方式的深化,重义轻利道德价值观逐渐消融。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相似文献   

14.
郝晓燕 《学理论》2012,(14):73-74
个体道德行为选择要把握两个领域公德和私德,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应该同时注重。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关系就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公权与私权之间的使用界限体现为公权在私德领域内可以介入私权,也就是说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公权介入私权具有合法性,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人权和隐私权的践踏;同时还包括私权对公权不造成危害时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社会不良反应。因此,要保持公和私权利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公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提高综合国力,道德建设尤其是公德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正确地界定公德的性质,科学地把握公德的作用,是深入开展公德建设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道德,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的规范,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过程中,有必要对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当代青年农民的道德观,作一番调查与研究。这部分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者队伍的精神面貌,影响乡风民俗,影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本文拟就当代青年农民道德观的总体特征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德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公德阙如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讨论道德问题时绕不开的话题。公德涵育制度化本质在于将需要公民遵守的公德规范转化为正式的制度存在,借助制度的强制力量来推进公德建设,监督、督促公共生活参与者的行为,以此涵育公民的公德素质,实现个体公德素质的提升与社会整体公德环境的改善。以制度化方式涵育公民的公德素质符合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是公德涵育的根本保障和长效机制。公正是公德制度设立应遵循的首要价值,惩戒是公德制度设立需要关注的重点,培育制度信仰是实现公德制度历久实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刘轶梅 《学理论》2013,(10):93-95
从年初到现在,哈尔滨市涌现出多位道德模范人物,他们高尚的道德行为感动着这座城市,成为全体市民学习的楷模,催生了哈尔滨特有的"哈尔滨风尚"。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市民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和公共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与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要求存在差距,有道德环境、公德意识、公德教育方面的原因,急需发挥模范道德人物事件直接教化功能,提升文明素质;以道德模范人物为引领,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形成全社会崇尚道德模范的氛围,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使大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如下:丰富课程教育体系、充盈素质教育体系、延展社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宋佳 《学理论》2022,(12):75-7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风建设,而红色家风中蕴含着深刻的红色基因,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红色家风家教的潜移默化中,汇聚起哈尔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