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宇 《江淮法治》2013,(12):59-59
在记忆和当下的困惑与压迫中,人就容易走入模糊的境地,这模糊在日月的流走中也就有了一种巨大的困顿心灵的力量,恰似一个人频频回首影子的行走,恍惚之间,就时常忘记了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哪里才是最初选择的方向?若干年前,离家外出,求学、工作,回家总是一种现实的情感需要。那时的村庄依然是熟悉的。父母也还年轻,村庄的人们大都认识,亲切的问候,愉快的记忆,以及那些庄稼和街道,河流与沟渠,日落月升,春种秋收,夜的田野,邻家嫁娶,就是这些质感温暖而熟悉的混合气息,  相似文献   

2.
张涛 《中国公证》2005,(12):50-51
一、现场监督类公证中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特点和形式 1、现场监督类公证中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一般是指那些内容和形式难以预料的、突然爆发的、对社会和公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件.其特点是:(1)隐蔽性.事向前往往没有明显的征兆.(2)突然性.突发事件往往让人措手不及,难以从容、理智地应对.(3)模糊多样性.事件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模糊、多样,让人很难认清其真实面目.(4)复杂多变性.公证人员如不能及时控制局面,妥善处理,将会产生超出事件本身影响以外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准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准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要求语言必须准确明白地记叙和说明,使人正确理解,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但语言是复杂多变的,有时,为了达到高度准确,不使用确切词语,反而故意使用模糊词语,把话说得模糊些、灵活些,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事物,或给一时难以概括得了的事物留有余地,这不但不使人觉得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反而比确切词语更能准确表情达意。因此,模糊词语的表达作用在法律活动领域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拟就模糊词语在法律活动领域中存在的基础、表达作用及其适用范围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一、导言在规范文本中使用模糊④表达怎么可能具有价值呢?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模糊规范,而模糊性看起来恰与制定规范的真正目的相悖。若制定规范之真正目的是为了规制行为,则模糊规范使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受规制。在某些情况下,模糊规范让作为规范对象的那些人不知该如何行为——规范的意义在于指导行为。规范体系若存在模糊规范,则无法控制规范适用者或争端解决者之行为——规范体系之价值部分地表现为对享有该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义 《政府法制》2014,(3):30-31
导游的讲解,有时让人捧腹,有时让人叹息.那些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贪腐大案,就这样真实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7.
王奇生 《政府法制》2011,(12):46-48
一个口号或一个名词能否产生威力,亦当视时空语境而定。如"反革命"之名只有赐封给那些认同革命的人,才会有被污或受辱之感,而对那些本来就不认同革命的人来说,"反革命"话语的威慑力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鉴定结论是司法工作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证据形式,但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事人及其司法人员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专门知识不能对鉴定结论进行科学评判。通过建构和完善我国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鉴定结论运用中存在的那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卢建军 《证据科学》2010,18(6):704-711
鉴定结论是司法工作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证据形式,但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事人及其司法人员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专门知识不能对鉴定结论进行科学评判。通过建构和完善我国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鉴定结论运用中存在的那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归真堂上市风波,闹得举国沸扬。熊胆汁有无疗效,该不该抽取,类似争议,怕是个跨世纪的话题,此处不议。说到熊胆,在汉语语境里,被借代指那些胆小之辈的人。原本熊胆已经够"小",用熊胆汁做药引,按照吃啥补啥的说法,岂不是人将变得更加胆小?数年前,《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中国畅销,因为尼尔曼指出电视媒介的发达,造成童年和成年的界限变得模糊,  相似文献   

11.
说法     
《政府法制》2013,(15):63-63
我们就是普通群众能否进入政府大门的“过滤器”.那些在我们眼中可以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  相似文献   

12.
模糊侦查     
模糊是一种逻辑理论,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当它与当今微电子技术融为一体的时候,也就成了一种模糊技术;当模糊与刑事侦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成了“模糊侦查”。模糊侦查的涵义及其基本原理模糊,实际上是浑沌与精确两者之间的一种中介理论,而模糊侦查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刑侦思维模式。它指导我们如何抓住案件的本质,从简择便,快速、高效地将案件破获。模糊,作为一种理论堂堂正正地跨人当代科学领域,应是从美国柏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扎德教授在1965年提出的模糊控制理论开始,在传统的电子控制理论中,因每一个指令和每一段数据都要求有一精确的程序配合,故在实际操作时,需耗费庞大的计算精力和很长的计算时间。扎德教授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有时往往显得没有必要。他打破了电子控制理论的传统界限,抓住本质的东西,在无关紧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应当由同他地位同等的人来裁判,这是最有益的法律。因为,在那些事关公民自由和幸福的地方,不应该让煽动不平等的那些感情作怪。走运者看待不幸者的优越感,下等人看待上等人的嫉恨心,都不能从事这种裁判。然而,当犯罪侵害的是第三者时,法官就应该一半是与罪犯地位同等的人,一半是与受害者地位同等的人。  相似文献   

14.
指纹编年史     
阿碧 《检察风云》2007,(10):36-38
仔细看看我们的手指,我们可以指纹由一连串的凹凸构成,而在那些突出的部分上,又有很多的小起伏.指纹中每个起伏、中断或者分叉都隐藏着无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成为地球上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指纹是最古老的身份证,早在7000年前人类就会利用指纹来代替签名.……  相似文献   

15.
王吉万 《法人》2011,(1):86-86
我们大多数人是看见才相信,只有少数人是相信而看得见,因此大成功就往往属于那些扛得住的人  相似文献   

16.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查摆问题时,某单位一名党员干部坦言:“对有些党员干部来说,是小查小问题,大查大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有着这样那样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往往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那些问题,只要对方不讲,神仙也不知道;只要群众不检举,上面就不会来查;只要上面不查,就不会出问题。俗话说:“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人做了违规违纪违法的事,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成克杰、胡长清以及王怀忠,他们身居高位,做事隐蔽,一般人很难了解到他们私下里的所作所为,也许正是存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还没能享够家中温暖的农民工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踏上回城的客车。而家中,那些年少的孩子只能再次把对父母的思念珍藏在心里,独自踏入新学期的课堂。这是一群父母健在的孩子,可他们很多人对父母的印象只停留在记忆里,甚至有的早已模糊。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不仅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期"代表访谈"栏目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专访了3位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还没能享够家中温暖的农民工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踏上回城的客车。而家中,那些年少的孩子只能再次把对父母的思念珍藏在心里.独自踏入新学期的课堂。 这是一群父母健在的孩子,可他们很多人对父母的印象只停留在记忆里,甚至有的早已模糊。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不仅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期“代表访谈”栏目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专访了3位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9.
<正> 五、公民参加讯问、辩认和其他侦查行动在现场进行讯问、对质、辯认、审查证言过程中的任务,就是从那些了解案件重要情节的人那里取得最充分的符合实际的证言或陈述。正如前面所说过的,勘查和搜查的目的就在于查明那些具有证据意义的物体和情况的性  相似文献   

20.
在多人死亡犯罪案件中,有的案件死者情况相对明了,侦查工作较易开展;有的案件死者情况朦胧模糊,侦查工作不易上路。在后一种情况下,查清死者的情况就成了开展后续侦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