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2.
李坤 《当代贵州》2014,(6):11-11
正新春佳节,贵州高原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这里,人们除了感受到家的温暖,也重拾那些悠远的文化记忆。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呼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异常强烈。春节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亲情、友情和乡情。但是,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与信息化时代不期而遇,沧桑巨变中,春节的"年味"似乎在变淡。"过年了,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还能做什么?""除了放爆竹、看春晚,还有什么年味?"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本位特征,这种原生性的发达的实践理性与西方的逻辑理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思想肇始于中国在步入文明社会时宗法血缘文化的保留,以后在儒、墨、道、法等文化流派中均有一定的表现和发展。这种伦理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重德的耻感文化心理传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乃至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思维路向都无法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完整、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内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等战略构想与要求的角度看,在当前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可以跟凝聚与重建道德共识同建同构的过程。不断满足主体各方的根本利益需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突出政府诚信的表率与引领功能,彰显和引领形成知荣明耻的社会风尚,重视借鉴与运用国外优秀伦理文化建设成果,不仅是当前社会凝聚与重建道德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思维路向与实践基点。  相似文献   

6.
刘同君  夏民 《唯实》2002,3(3):24-28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存在价值的悖反。现代伦理精神的建构,有赖于对传统伦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现代伦理精神建构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道德教育的扭曲变形、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可避免地引发道德及其行为的失范;而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家庭几千年的发展积淀着深厚的伦理文化,它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家庭已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而在更替着自己的形态,但是,传统家庭伦理中折射的生态价值观却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芽、生成及发挥作用均受人之生理条件、情感—生命意识、代际—族权契约性交换与边际效用,以及人所处之地理环境与生产—劳作方式、宗法制度与政治王权、文化权威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场影响,随不同因素作用的强弱变化,孝具有了情感性、伦理性、物质性、制度性四重属性。认识传统孝德文化场的组成与影响,认识诸文化场因素在现代社会的变化,注重人之个体人、社会人、国家人、文化人四个特点和孝德的四重属性,遵循并完善新时期孝德的文化生态场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新时代孝德。  相似文献   

9.
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在价值选择、调节范围以及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梁漱溟"人生三路向"这个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是受到东西方"利益计较之心"以及"内外倾向"不同的影响。正确对待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就是要坚持义利并重的诚信理念,建立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定居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塑造了中国以儒家伦理为灵魂、以法家政治结构为骨架的"家国一体"的文化。以家国一体的社会伦理结构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它产生了中华文明"家国一体"的共同价值、基于等级制关系本位的"内圣外王"的社会结构法则、用"天人合一"文化模式来包容外部世界的思想方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代中国发生了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基于个人自由的资本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结构及其内在矛盾。而中国奇迹的文化原因在于:资本力量嵌入到中国文化基因的内部而发挥巨大的动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大国的政治构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超包容性"文化基因对外来文化的容纳与吸收,中国原有经济部门与由资本部门形成互补性经济结构。中国当代文化基因结构面临的问题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资本对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资本化、对社会成员的外在社会行为的资本化。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不是消灭资本,而是改造并塑造出具有当代中国新文化色彩的新型资本,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高德明 《求实》2008,1(2):32-34
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蕴含着公平仁义、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中的古代哲学和美学的核心"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以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理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资源、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热"持续不断。一方面,"文化热"关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企求超越利害的考虑,从传统本身说明传统;关注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企求有助于观念的变革,从现实出发反思传统;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企求确立稳态的系统,从预测需要规范传统,有助于国家文化发展。另一方面,由文化炒作而生的"流氓文化"、"色情文化"、"现代造神文化"、"造假文化"、"恶搞文化"等垃圾文化对社会危害甚烈,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文化的形象,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值得人们警惕。"文化炒作热"的兴起是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出了偏差,对国家社会的整体文化利益的漠视、对个人和小团体文化利益的重视和争夺导致了文化领域乱象丛生。对此,政府文化部门有责任加强监管,文化人也有必要提高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文化尊严。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功能。继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之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也离不开儒家伦理的推动作用,这样一种文化动力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关于中国奇迹,通过对儒家伦理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考察可以发现,这只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变革的自然结果,而且前途未卜,政治变革已经成为推动儒家伦理真正走向现代化的最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伦理观。建立在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伦理政治观,不仅包含着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其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原则。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集中体现为儒家学说的传播、延续、变化和发展。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深远影响启示我们,文化的因素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火车加速拐弯式"的转型期,而加速拐弯所引发的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已经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意义重大,是当代中国转型期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指导。我们要摆脱文化自卑,坚定文化自信,重中之重是要重建信念伦理。信念伦理的基本特征是: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的理想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或道德类型学研究,来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在当前,重建信念伦理对于我们整个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有着紧迫且重大的意义。重建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是:积极回望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根植于民族思想深处,是链接亲族血亲伦理的纽带,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对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继承与弘扬孝文化对保持家庭和谐、培育优良品德、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同情弱者的苦难处境、肯定弱者的物质需要、尊重弱者的生命和尊严。这一文化传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了伦理文化支持。但由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具有道义论和工具论的双重特质,所以必须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其传承原则,首先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进行,二是要在把握其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其传承路径则既要进行制度建设,也要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孝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脍炙人口的"百善孝为先",正是古今对孝文化推崇的经典总结。本文拟以传统孝文化为切入点,就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孝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内涵与价值上的不同,谈一点个人看法。目的仅为在中华传统文化讨论异常炽热的今天,能从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素的大家处,获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20.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