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褚凤英 《理论探讨》2008,3(1):122-124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由此,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委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推行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的实施办法》规定,今后在干部任职前考察中,除了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考察外,还将通过适当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和社交情况进行延伸考察。主要是到其单位、社区和街坊邻里那里去了解其在生活圈、社交圈中的表现,了解其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本《办法》只是杭州这次整体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集中制定出台的8个文件中的一个,除此之外,杭州还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推出了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了改进和完善考察方法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党对干部队伍监督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地方的党组织都把超前监督和全面把关提上了议事日程,就是说,要下大力气把住干部的“三个圈子”──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 把住干部的工作圈。这个圈子是个“明圈”。党的干部因分工和岗位不同,或管人或管事或管钱管物,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个工作圈子。这个圈子本来并不可怕,问题是有些干部总是想利用工作圈子办些别人办不到的事情,一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地位,二来捞取个人好处。这就很值得警惕和深思了。要把住这个圈子,就要打破这个圈子,化工作圈子为公正行使…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领域的交往理论从隐匿于理性高扬的主体性哲学到敢于承认他者存在、确立交互主体思维,经历了逐渐展开、充实和具体化过程.其间,从唯我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境遇对交往理论的审视,提高了人们认知和评判理性、自我与他者交往关系的能力;以人身体不完满性为依托的交往媒介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桥梁,推动了交往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主体间交往并不必然达成协作的社会目的,相反通过意见互换与沟通包容矛盾冲突、使协作与对抗共存才应为交往的常态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人的认识具有意向性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意向性行为在对感觉材料的加工整理过程中赋予感觉材料以意义,并使它们成为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化内容显现于人的意识并为意识所体验.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对象作为实践客体,在交往实践中成为多重主体交往得以发生的中介客体时,交往实践活动建构对象的意义,实践决定相对于多重主体的多重意义.从对象意义来源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实践,认识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在平等的互动交往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进行思想、情感和德性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8.
徐立娟  韩苗 《学理论》2011,(14):39-4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 入,一些腐败分子纷纷落 马,党对干部队伍监督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使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超前监督和全面把关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比如有的地方明确提出要把住干部的“三个圈子”(即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就很有见地。 各级干部作为社会中人,既要工作,又要生活,还要社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圈子,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圈子中活动。这些圈子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游戏规则”,或大或小,或隐或现,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对干部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作用。而扩大视野,切实关注和把住干部的这些…  相似文献   

10.
"媒介交往共识"是主体间互相理解、一致融合、共担责任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差异性的技术条件、公度性的制度条件和价值性的观念条件的制约。它是由被动共识、客观共识、自由共识与消极共识、中立共识、积极共识这两个三元结构构成的两大系统。实现媒介交往共识要找出可能条件、建立务实行动、深入理解客体、善于融合意见和敢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应实现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包含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压你服。这种居高临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具有强制性和不平等性,把客体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挫伤了客体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欠佳。当今时代,客体的素质普遍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民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的活动空间急剧扩大,社会交往日渐频繁,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圈”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影响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领导干部在这个圈子里的言行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为人、思想品德和综合能力。因此.坚持考察领导干部“工作目”和“社交圈”相结合,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一个干部的全面情况。 一、考察领导干部“社交圈”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讲,考察领导干部社交圈主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要看其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品质如何。有的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王冬云  王晓明 《学理论》2009,(32):158-159
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它不仅仅是主体间一般意义上的往来,真正的交往实现还关涉到以下几个重要的要素:交往实现的前提;交往中介;交往外在环境及交往的目的。交往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增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基础;支撑青少年社会化的桥梁并能促进青少年“共在”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余芳 《学理论》2009,(11):39-40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和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彭未名教授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及德育研究中的种种人文缺失的弊端和误区做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16.
认识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客体不仅包括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产品,即客观的知识系统。与这两种系统相对立的主体系统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自身以实物形态把握客体的物质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主体自身以观念形态把握客体的精神器官,即主体认识结构。主体借以把握客体的各种物质器官,是一种物质性的认识工具、手段和中介,它为主体把握客体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因而它相当于主体认识的“硬件系统”;而主体认识结构则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脑皮质外”的精神器官,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周玉明  朱颖琦 《学理论》2009,(14):18-19
中美军事交往以1989年美国政府以北京“6·4”政治风波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制裁”为分水岭,至今大约经历了20年不平凡、不平坦的历程。本文以中美军事关系中断、恢复的循环反复为线索,归纳总结出几个重要特征试作探析,即:中美军事交往时断时续、跌宕起伏;美方应对中美军事交往受阻负主要责任;高层接触往往对中美军事交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地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因此,与生产实践一样,交往实践同样构成人类社会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哲学界对交往的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从交往的观点看,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定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将人对客体物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做明确的区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持有者,担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特殊的身份、地位和作用,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榜样群体。如果说,一般社会成员中的优秀分子是在某些方面发挥着榜样作用的话,那么,领导干部这个榜样群体则应在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