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珍金 《学理论》2020,(3):49-51
诚是周敦颐《通书》中的核心观念。从天道层面讲,诚是天道本质、圣人本有。从人道层面讲,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天道之赋予人而成为人道之德性。周子认为,只要一日而决,果敢决断于外,坚守深藏于内,就能贯通天道与人道。周敦颐通过对"诚"这一观念分天道与人道进行阐发和论证,贯通了天道和人道,使天道落实到了人道的心性本体之上,同时也使人道有了天道这一本体论的依归。周子以诚为中心建立了他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克荣 《学理论》2012,(25):58-60
孔子的《论语》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领导学,是我国古代社会领导智慧的结晶。《论语》认为春秋时期社会混乱的原因有二:一是执政者对人民群众实行暴政,苛政猛于虎,天下无道。二是执政者多是贪得无厌器量狭窄的斗筲之人,缺乏执政干事的能力。研究孔子的领导思想对于今天领导者为人为官及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的水平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也难免存在着消极性。从家国礼乐制度、人治思想等角度对《论语》政治思想进行批判,从"正统论"、"官本位"、"关系文化"等角度对《论语》时代文化观念进行批判,从君子标准、中庸弊端的角度对《论语》道德伦理思想进行批判。以《论语》思想批判为题,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发展的利弊得失,对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彦飞 《学理论》2008,(10):71-73
《论语》一书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教师的品德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等也作了深入的探讨,这对我们现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公民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均有诸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知、“勤”是行。敬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勤是具体的外在表现,但不全来自敬之思想的支配,知行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知”应在第一位,也即敬字当先,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够指导人格修养的形成。但当“知”之后,“行”更重要,因“行”难。  相似文献   

6.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  相似文献   

7.
孝廉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就曾对此予以探讨,并围绕这一命题提出了"孝顺亲长"、"孝治天下"、"廉能正直"等思想,其中"孝顺亲长"是立身之本,"孝治天下"是执政之策,"廉能正直"是从政之基,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经过创造性地转化,仍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儒家经典《论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廉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仁义为先、乐天知命等方面。不过我们也要对此辩证分析:仁者爱人不能等同于以民为本,礼治不能等同于法治,圣人之治的理想只是乌托邦,天命信仰仍旧包含迷信成分。在客观分析《论语》中廉政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之后,在扬弃礼制、仁义、君子人格、天命信仰等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论语》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表现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根基,人民至上是官德的核心,集体主义应成为所有人的基本处世原则,共产主义是值得所有人拥有的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奥的治国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更证实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既需要大量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需要挖掘自己的文化瑰宝。本文从行政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论语》中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齐之以礼”的政治观、“为政以德”的行政观、“举贤任能”的人才观和“正名”“立信”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孔令环 《学理论》2010,(29):187-189
许地山的小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与韵味,《命命鸟》尤为如此。其中意象的有意设置是一重要因素。他借鉴了大量佛教意象并加以改造,这些意象既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又是他生命哲学的承载体,因此是理解他作品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范畴和最高道德。中庸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庸字,亦即提出了对待中的看法和态度——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的,并无特异之处。执两而用中,用中为常道,常道可久远,这三层互相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中庸的主要意蕴。因此,中庸之道内在地包含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的难易辩证法,即中庸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而要做到中庸,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付出百倍千倍于别人的努力。因此,中庸思想为我们践行道德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内容的恕道原则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儒家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想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来践行仁.孔子强调对恕道要终身行之.恕道不仅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对它的遵守应以不违仁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何为廉政三本账?就是道德账、经济账和诚信账。为何要算好廉政三本账?因为只有算好廉政三本账,人生才能心安、平安、福安。如何算好廉政三本账?一是营造读书学习氛围,增强算好廉政三本账的文化底蕴;二是强化道德诚信教育,夯实算好廉政三本账的思想基础;三是深化廉政制度创新,健全算好廉政三本账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召公,西周初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在辅佐周天子的过程中,召公通过总结历史,并结合当时实际,提出了"敬德"、"勤政"、"保民"等思想,对周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所效仿。对于当今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召公的敬德思想启示我们要加强细节修养,以德正民,以德待民;召公的勤政思想启示我们要能够居安思危,节制欲望,勤俭节约;召公的保民思想启示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赢得群众拥护。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历史成就,然而,伴随而来的环境破坏不得不给人民敲响了环保意识的警钟。事实上,生态环境问题要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国民经济刚刚步入正轨,国家工业化也是刚刚起步,环境污染问题只在局部地区出现而未引起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敏感地察觉到此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植树造林、水利建设、控制人口、开垦荒地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言论。这些言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给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小说《大瀑布》中展示了作家欧茨关于生态正义问题的思考。生态正义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正义问题,也包含人际之间的正义。其中,人际之间的生态正义又可分为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小说通过爱的运河诉讼案展示了德克等人捍卫生态正义的行动,也表达了作家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经典,它通过对老子哲学的神学改造,初步确立了道教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研究多侧重于《道德经》与《想尔注》的对比,以说明道家思想向道教的转化,但却忽略了从老子到《想尔注》期间若干历史的与逻辑的发展环节,尤其忽略了从战国、秦汉之际到汉末神仙思想发生、发展这一大的理论与社会背景。道教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神仙信仰宗教哲学化的必然结果。《想尔注》借老子哲学实现了对神仙思想的宗教理论化,从而把神仙思想纳入宗教的理论体系,使之与原始宗教和世俗迷信区别开来。本试从这一新角度,说明《想尔注》的道教理论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