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蔚  常廷彬 《理论月刊》2006,75(3):102-104
消费者纠纷本质上属于民事纠纷,但其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各种化解消费者纠纷的方法利弊共存,功能各有所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功能相辅的,从而构成一个科学的纠纷解决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萍 《中国人大》2011,(24):18-1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实施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土地是农村的基本生活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之一。由于我省的省情及种种原因,土地及山林权属纠纷还大量的存在。这些纠纷的存在,给社会埋下了不安定因素,甚至产生群体性的纠纷和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沈政轩  张长春 《群众》2013,(8):64-65
一点小病,如果不及时根治,就会累积成危害健康的重症;一点小矛盾,如果不及时化解,同样会演变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近年来,海安县坚持把大调解工作作为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抓手,抓早抓小抓实效,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百姓稳定在基层。2012年,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5%,公众安全感达97%,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为93%,均位居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当前,农村土地纠纷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屯昌县为例,近年来土地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05和2006年全县土地纠纷分别为259、270、291宗,分别同比上升 访也大幅度上升,占信访总数比例近五成,并引发了相当数量的治安刑事案件。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土地纠纷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宋汤 《当代广西》2009,(12):46-46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许多因土地权属、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何妥善化解这些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容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时事资料手册》2009,(4):110-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6月27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0年1月1目起施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民的土地权利意识增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呈多发趋势。2008年全国农村基层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受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有15万件。该法的出台.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提供了相对规范、统一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5,(4)
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的大量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基础,既包括历史的、法律的,也包括体制的、思想的。只要存在这些社会背景和基础,农村土地纠纷便会连续不断地发生。因此,从土地纠纷的预防以及纠纷解决这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土地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矛盾调处难度加大,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群体上访事件。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特征,积极探讨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切实做到“纠纷可解、命案可防”,是当前公安机关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台商区近三年来矛盾纠纷的现状、特点,就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普陀法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法官,他们在社区内“坐堂问案”,定期定点解答居民们在法律上的疑惑;他们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他们以法律为依据调处邻里关系;他们在纠纷的第一线运用调解技巧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定纷止争。他们就是把纠纷化解在基层的社区法官.  相似文献   

11.
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力争矛盾不上交,是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的基准。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调解工作中,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信息预警机制、1+N调解机制、领导责任机制和民意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孟栋  章琰钰 《群众》2022,(24):34-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强调要“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是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锡市惠山区针对社会矛盾纠纷阶段性特征,以“建强平台、健全机制、建优队伍”为突破,努力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7,(4)
场社土地纠纷是指国营农场与周边农村围绕土地权属、使用等问题所产生的纠纷。它具有纠纷范围广、盘根错节,纠纷比重大、矛盾尖锐,持续时间长、成因复杂等特点。对场社土地纠纷问题的探讨,现有研究主要居于两种理论视角,即产权残缺的制度性视角、调解滞后的治理性视角。在情况万千、现象繁杂的场社土地纠纷问题面前,制度性视角及治理性视角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静态化特征已经难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微观层面个体性的视角,立足于土地自身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与增值功能基础上,研究农民与农场土地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逻辑,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在解决医患纠纷中,介入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宁波市医疗纠纷理赔处理中心为主导的“第三方”,创新性地把保险理赔和人民调解引入医患纠纷处置。通过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介入,增加医患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建立了一套预防处置医患纠纷的新机制.被各地称为医患纠纷的“宁波解法”。  相似文献   

15.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目前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急剧上升。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法院共受理一审劳动争议、人事争议案件4765件,同比上升47.2%。由于不少纠纷呈连锁性、群体性特点.如果把握和处置不当,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全市法院民事条线根据年初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推出多项举措,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调解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调解具有简便、高效、经济,而又能彻底解决纠纷、促进当事人间的互谅互让和友好合作、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等独特的优势。在知识产权审判中,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特殊性,市二中院更将知识产权案件的调解工作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力图在解决当事人纠纷的同时,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近年来,因为土地征用、承包而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造成的群信群访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执政能力。近两年出现的非诉调解协议确认制度,在解决群体性事件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柳玉祥 《群众》2023,(16):28-2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权利。构建有效、便捷、合理的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体系,实现对各类纠纷的有效预防、高效处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传稳 《公安研究》2011,(11):18-22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尤其是农村中各种矛盾纠纷是众多农村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新时期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是主体复杂化,种类多元化,化解困难化;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公德的偏差、基层民主管理的不足,是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开展矛盾化解攻坚活动,加大调解工作保障体系建设,探索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是化解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林龙娇 《人民政坛》2007,(12):27-28
2004年以来,随着农村均山政策的落实,林业矛盾凸显,林地、林权纠纷不断,群众因林权纠纷上访不断,连续三年的代表建议中涉及林业方面的问题均达17%以上,林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顺昌县林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年来,顺昌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六次组织调研组,对林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