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刑事赔偿案件中“确认”程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赔偿的确认主体侵害应当由独立第三方机构承担,存疑不诉案造成的应当赔偿,确认程序侵害应当明确规定一个合理期限,侵犯财产权承担赔偿“直接损失”中应包括应得财产利益损失。  相似文献   

2.
再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三人实施侵害行为的情形下,由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补充义务的规定违背侵权法的基本精神,与先进国家的做法相悖,且不符合设立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初衷。故因第三人侵害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安全保障义务人与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人应按各自过失大小或原因力的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不排除在某些情形下,安全人保障义务人与侵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侵害债权直接源于债权的不可侵犯性 ,债权的不可侵犯性与相对性的对立因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成为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而得到统一 ,这两大原则是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得以成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斡旋受贿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斡旋贿赂行为侵害的是其他公民的正当权益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同时也侵害了社会公众对国家的信任感。《刑法》第388条中"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作为斡旋受贿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具有缺陷,应予取消。  相似文献   

5.
论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江伟钰1973年12月14日,第28届联大第2202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①这是一项对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关人员及其他应受国际保护人员进行保护并对侵...  相似文献   

6.
防卫行为侵害第三者法益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防卫行为的结果发生于第三者,对此应采用综合分析说,视具体情况分别成立紧急避险、假想防卫或普通犯罪。第二种类型是侵害者利用第三者之物,防卫者反击时损害该物的情况,这应成立正当防卫。第三种类型是侵害者将第三者的人身作为工具加以利用,防卫者反击时伤害到第三者的情况,这也属于正当防卫,但在成立条件上应从严解释。第四种类型是防卫者利用第三者之物导致该物损害的情况,对此需视情况分别成立紧急避险或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息保护法》调动各种法律责任方法,加强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其中民事责任在制裁个人信息处理者侵害个人信息权益行为,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该法直接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民事责任的条文是第69条,不过,其他大部分条文都与认定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民事责任有关。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适用侵权请求权和人格权请求权的方法,应当依照《民法典》关于人格权保护和侵权责任构成的基本规则,准确适用法律规定的归责原则,掌握好民事责任构成要件,运用损害赔偿以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全面保护好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  相似文献   

8.
侵害他人人格权获得利润,本为现今之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处置此种不当获益,乃民法上之重大课题。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0条对此设有较为周全之规定,但未言明该请求权之性质,对其适用恐嫌不妥。因此,以批判的观点检讨现行立法及学说的规定,认为其实质上是不法管理制度,并认为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人格权受侵害之财产损失,不及于精神损害。同时明确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明确其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修正和补充,并对债的相对性等传统学说造成了一定冲击。该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德国、法国等国的司法实践中多有运用,但关于其适用及其适用要件尚存诸多争议。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案件并不少见,但制度建设仍处于欠缺状态。为提出可供我国司法实践借鉴的立法选择建议,应在介绍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内涵及各国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在侵权法上适用的主要争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侵权行为的构成牛兴联一、侵权行为的概念。侵权行为形式多样,表现各异,难为定义。《民法通则》第126条叙述为:“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里的赔偿损失包括因侵害上述人身权引起的财产损失的赔偿和精神损失的赔偿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而结束了我国法学理论界对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成为我国一项法律制度的争论,表明我国民法把对人身权的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刚刚建立,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仅就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及  相似文献   

12.
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邵世星一、现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的缺陷一般认为,《民法通则》第120条确立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  相似文献   

13.
刑法第 2 0条第 3款明文规定的无过当之防卫 ,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不当侵害。但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 ,关于这一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拟就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中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运用该条规定追究网络环境中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时,尚需要对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责任方式等方面进行应用上的细化。对于网络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适用一般过错原则进行归责。在责任构成要件上,均有一些特殊性的内容。在责任方式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不带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配偶权中夫妻同居义务与忠实义务的立法规定及争议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剖析 ,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 ,论证了我国婚姻法修正案第四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的新规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提出对配偶权侵害的法律认定和处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婚姻法解释三确认了善意取得制度在婚姻法领域的效力,当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夫妻共有房产,而第三人已经善意取得该房产时,另一方的权利毫无疑问被侵害。探讨权利被侵害方在权益受损时可采取的对策,可以从完善房产登记机构的审查制度、完善夫妻婚内析产以及增强受损方举证意识和维权意识等方面来防范和救济,以求对受损方进行一定的救济。  相似文献   

17.
对不当或非法获取证据的排除是对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一种救济。这说明在加拿大宪法权利从整体上而言被视为第一位的权利,应该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作为《加拿大法案》附表B的《权利和自由宪章》于1982年4月17日生效,其中包含有“救济”,即该宪章第24条第2项的内容。如果一经发现证据在获取过程中对被告所享有的宪章保障的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并且此种侵害会败坏国家的司法荣誉,依据本条规定,该证据即会被排除。在多年的适用过程中,加拿大最高法院主导了对第24条第2项的解释,解释以一系到案例为基础,而其法理依据却是自由主义理论、遏制理论与体系完整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予以保护,意义重大。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侵害隐私权案件大多数是因为新闻媒介不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引起的,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权、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等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以及侵权原因进行法律上的探讨和分析,以引起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黑车"驾驶员与合法出租车驾驶员一样,具有高风险的职业特征,其非法运营的行为使从业人员更具有易被侵害性。当前"黑车"驾驶员已成为易感的刑事被侵害人群,尤其是遭受抢劫的问题最为严重。我们从"黑车"驾驶员被侵害前、被侵害中和被侵害后三个阶段,提出了"黑车"驾驶员应对侵害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法通则》第 12 0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该条规定的损失包括了对人格权侵犯所致的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 ,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个重大进步 ,是先进的民法理论战胜陈旧落后的民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胜利 ,也是我国民事立法思想从封闭、保守的苏联民事立法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大明证。《民法通则》第 12 0条规定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成功的 ,然而却是不完善的。我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