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日本的中介作用王中江说起中国的进化论思潮,人们马上会想到严复的名字,这是很自然的。严复作为中国近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其所输入的西学中,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就是进化论,但是,除了严复这种直接从西方传入介绍外,中国进化论思潮还与...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宗教报刊《万国公报》在宣教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大量西方知识,在不断改革中逐渐演成为一份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倡导变法的政治报刊.从而对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新运动--康梁变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万国公报》对西学的传播和其变法主张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西学始与我国学界发生联系。在西学初传的过程中,我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其作出过何种反应?这些反应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西学东渐又是如何影响我国学术走向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联系文化传播的内在理路和外在境遇,逐层揭示了西学东渐在促使传统文化走向近代转型的初次尝试中所经历的曲折和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于学无所不窥",在近代"治西学者,无其比也"。深厚的西学功底,使得严复更能洞彻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旗帜鲜明地提出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救国论。在指出科举取士与传统学术的弊端之后,进而身体力行地通过办报馆、译西书、兴学堂来增广见闻、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严复的教育救国论的特质体现为:以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的致思理路、冶中西于一炉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是在保持传统与学习西方的两难选择中产生和发展的,"中体西用"论从其根源到理论成型都是以这种两难选择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论这个核心命题.从中西学观、御侮图存、开放思维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我们正确、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正规西学教育的冲击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知识者群体发生转型.以读书取仕为业的士大夫社会角色,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孕育诞生出来,形成一个新生的知识分子阶层.正是这一支新兴社会群体,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理论,力图运用西学来变革中国社会.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也给其后的历史演进以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大环境中,晚清小说不仅在向近代转型的士大夫中广泛传播,并拥有一个新的壮观的读者群体———由近代新式学堂培养出来或通过出国留学而形成的新型知识分子。而“小说界革命”以开启民智的宗旨,使之自觉地将读者定位于下层市民,小说开始真正地在广大下层市民中传播开来。因此,晚清小说读者的构成成分已发生明显变化,队伍不断壮大。而这些读者群的知识结构也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时传入的西学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的西学过程是个被迫启动的过程,前后经过了“师夷——制夷”模式的西学、政治制度方面的西学和精神文化上的西学三次大的转变,相应地在思想领域由最初的盲目排外发展到后来的全盘西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然而,面对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的民族声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近代国人在处理中西文化问题时,先后提出了“西学中源”、“中体西用”、“西化论”及“文化调和论”等文化观。文化观的流变既是国人对西学的认知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不断融合加深的过程。文化激进论与文化调和论在本质上是互补而非对立的。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是传播和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因素。国家权威传媒对区域形象的传播与塑造起关键性作用。人民日报社的两报在加强福州海西形象在海外塑造的同时,却弱化了福州海西形象在国内的传播。福州需要加强对国内受众的海西形象特别是宜居宜业优势形象的宣传。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实践中认识到西学之根本在于算学,于是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由此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在教学西学问题上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通商口岸城市的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打算用英语教学西学,这一举措随即引起传教士就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对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作用展开了全面的争论。比较这两次争论,相同的是争论的内容都是用什么媒介教学西学;呈现南北之争的趋势。不同的是争论持续的时间长短悬殊;争论动机不一;争论分别具有妥协性和非宗派性;争论的结果不同。前一争论对后一争论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出土清代刘光贲艹墓志铭,对晚清学者刘光贲艹发展出版、振兴教育、创办实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学者阐述中学,介绍西学的具体实践。该墓志铭的出土,即是关于刘光贲生平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西学在陕西传播的珍贵资料,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14.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并非直线地扩伸。中西文化的结合才是近代文化的主要形式。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中华文明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建立起近代文化。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作为一种高一层次的科学文化长驱直入,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倍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不仅因为他作为一个地主阶级军事家在国内战争和收复新疆有特殊建树,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念。左宗棠的西学观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典型的两面性,颇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近代教育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的社会转型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着冲击。中国传统的从科举为中心的单一走向的教育格局逐渐瓦解,而以教会教育的逐渐兴起、发展和以西学学堂的兴办,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主题的内涵。它们在近代教育舞台上共同存在、互相影响,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类人才,这些教育主题的变化推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7.
福州船政局在其发展历程中,从开设厂房到创办学堂,从制造商船军舰到派遣留学生,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多项第一。福州船政局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航空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福州船政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与其自身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立国之本,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人心,抓住了生产力,抓住了未来。自1860年开埠以来,天津便成了东西文化碰撞的窗口,成了西方文明输入与传播的中心。天津所建新式学校之多、种类层次范围之广,都位居中国前列。1.教会教育天津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传播西学的学校是由传教土建立的。基督教的一支伦敦会于1861年来津,该会以新设学校、诊所的方式吸引人入教。1864年在海大道(今天的大沽路)开设一所圣经学校,后改为新学书院,培养通晓洋务的知识分子。其所学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及较普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①。以后各教会又建立了很…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20.
福州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国企业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那种参与、协作、奉献的爱国精神,不断改革、追求创新的经营哲学和重视科教与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在大力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事业中,仍具有其独特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