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发生?人们在分析其原因时往往归于清政府的立宪动机:消弭革命,拉笼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粗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但详加考究则有两点难使人满意。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  相似文献   

2.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怎样看待革命导师关于和平发展的设想?它与暴力革命原则的关系怎样?这是我国理论界目前正在重新讨论的一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是,并不排除在一定的条件下,革命会出现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显然,在这里,和平发展与暴力革命是被当做无产阶级革命中互相对立、互不相干的两种形式看待的。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革命概念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分别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另外,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还重点使用了"社会革命"这一概念。研究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涵义及其互相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方面,革命概念、社会革命概念都是在广义上使用的概念,是同一个含义。社会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相对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更具深刻性及影响的广泛性。另外,在革命、社会革命的手段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强调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后来也指出了和平改良的合法手段,但始终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基本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类观点:一是认为恩格斯晚年肯定了合法议会斗争的策略,同时也并没有否定暴力革命斗争策略;二是恩格斯晚年确立了合法斗争的战略,暴力革命只是作为议会斗争的辅助手段或暴力革命没有必要;三是恩格斯晚年彻底放弃了暴力革命,把合法斗争作为唯一的斗争策略,恩格斯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5.
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败退台湾,仅仅四年的时间国民党就迅速地失去了在大陆的统治,除了其军事上的溃败,政治上的失败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上往往受到掣肘,经常使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逐渐失去了各民主党派对他们的支持,令自己处于政治上被孤立的境地.其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各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抱有很大的幻想,当时是支持国民党来主导和平建国.  相似文献   

6.
清末立宪改革是晚清最后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对其效仿日本的原因,学界论述较多,但多从当时之社会政治背景、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地域等因素来分析,而对当时的宪政文化思潮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及教育文化之反哺因素等都论述不够。本文从后面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以求深入探讨清末立宪效仿日本之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7.
试论清末的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改弦更张,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改革。从1901年的“新政”开始,进而发展到1906年的“预备仿行宪政”。可以把后者称为宪政改革。在宪政改革中,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模式,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种选择与清王朝的存亡和清末政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其前因后果,内容实质,重新估价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改革,并进而加深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的认识。 一 内忧外患中的选择 清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宪政改革,并选择日本模式?不少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剖析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动因,如拉拢立宪派、消弭革命等等。本文认  相似文献   

8.
黄权 《桂海论丛》2001,17(6):94-96
20世纪初叶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钦州曾发动了两次反清起义 ,钦州一度作为辛亥革命中心 ,为全国瞩目 ,但很快又归于沉寂 ,革命运动迅速陷于低潮。文章对钦州辛亥革命的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当时钦州政治、经济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宪政发展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中国的“宪政世纪”,自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开始,中国走上了探索宪政发展的漫漫长路。无论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还是北洋政府、民国时期确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尽管从形式上以宪法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政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创造了法律依据,但从实践来看,政府的政治反动性始终无法保证宪政的有效实施,人民权利也仅仅是一纸空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产生出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维  相似文献   

10.
郭金玫 《前沿》2005,(4):180-182
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本文着重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清政府的用人之策、清军武器落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比较完整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两点:第一,国家不仅有镇压职能,还有社会管理职能.随着社会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并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反对以暴力革命谋取国家政权,认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证明,革命所付出的高昂的社会代价与实际达到的自由与社会公正不成比例,所以必须通过议会民主,以和平变革的方式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正确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趋势,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战略决策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正确分析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和论断,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和我军战略指导思想转变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 一、时代特征的新概括: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世界上存在着三大矛盾,提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认为战争与革命是当时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的基本特征。这一理论在很长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在设领与护侨问题逐渐重视。但对等的外交权力,清政府的衰落,西方殖民者百般阻挠,致使中国在设领问题上进展缓慢。中法战争后,迫于对越南政治上地位的重视和对侨民提供保护的需要,清政府对在越南设领与法国进行交涉。本文将从中国在越南设领、护侨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6.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7.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8.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人WTO后,有论者认为“从1792年马聂尔尼访华失败,到今天加人WTO,竟然还是这8个字:‘自由贸易,协定关税”’。(马曼尔尼曾在印度任殖民地官员,1792年,被英国派往中国任特使,他出使中国的全部费用都由东印度公司负担。)在他们看来,马夏尔尼纯粹是一位要求和平贸易的使者,丝毫没有殖民侵略的意图;他带给中国的只是馅饼而非“陷饼”。实际上,马冥尔尼向清政府提出的要求中,第三条就是要求中国割地。至于关税,马冥尔尼要求清政府对英国商货免税或减税(当时清政府的法定税则已经远远低于世界通常的标准)。马夏尔尼只要求中国对英国商…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引人注目的相关讨论再度回归到宏观政治史.在如何看待革命的爆发上,有“必然”、“合理”、“偶然”、“不必要”的分歧;在革命中谁起主要作用的问题上,有革命派、新式知识分子和新军、士绅、立宪派、北洋实力派等说法;在革命性质的判定上,有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民主共和革命、反满民族革命、“封建的革命”、“王朝更替”等说法;在革命是文明温和还是暴烈的谈论上,认为其“激进”、“暴烈”的意见较少,多数人认为革命派“非常和平”、“文明”,而且革命“牺牲很少,代价很小”的原因,也有立宪派和清王朝的态度起了作用;在革命是失败还是成功的问题上,有既成功又失败,和革命“为军阀混战埋下隐患”,造成20世纪中国政治只有权力之争的否定意见,更有革命为以后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开了个好头”的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