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天气预报员无法预测飓风的确切路径时,他们往往告诫当地居民要"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准备"。这句箴言也同样适用于当前的全球经济气候和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欧洲的财政金融危机与美国的财政风险相伴而来,加剧了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不安情绪。这种不安情绪增加了2012年出现更为不利的增长情景的概率,迫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吸收2008年危  相似文献   

2.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字面上说的是山水风景,但它的寓意,指的却是友情、知音、知己。"高山流水"这句成语,人们把它当作真诚友情的代名词来使用,或者用来形容高雅美妙的音乐。为什么呢?先讲一个中国古老的故事,也是这句成语的出处。春秋时期楚国伯牙,从小喜欢音乐,跟随琴师学艺,不过三年,就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是他弹奏乐曲,还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达不到"情志专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印太"联盟战略是美国在变化了的时代和地缘力量格局下对亚太联盟体系所进行的扩展和深化。美国将作为冷战时代的遗产的亚太联盟体系注入了新的目标和动机,中国不幸成为美国这一尚在构建中的"印太"联盟体系的核心指向对象之一。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美国的这一联盟战略存在着两大根本困境。一个矛盾是来自联盟体系内部的,另一个矛盾是来自联盟体系外部的。这两大矛盾决定了美国的"印太"联盟构想既难以正式成型,也难以如美国所愿,真正达到借盟友之力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中国可以抓住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寻求突破,从而尽可能地削弱或消除美国的"印太"联盟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什·凯特新发行的CD里面有一首新歌,名字就叫<鸟瞰>.那是春天的一个下午,休坐下来听这盘CD.在城里的时候,我总是不断地提醒他调小音量."想着点邻居!"我会这样说.但是,在诺曼底这个地方,我得承认是我忍受不了这样的CD.音乐还马马虎虎,让我心烦的是那些歌词,尤其是当我坐在桌子前,想要找-个分散注意力的理由时,这些歌词就更让我无法接受.如果一句歌词是以"陌生人"结尾,那么我就试着猜想第二句合辙押韵的词是什么,可能是"危险",嗯,不对,这是一首圣诞歌,那一定就是"马厩"了,果然,第二句歌词就是以"马厩"结尾.  相似文献   

5.
奔跑的蚂蚁     
《新青年》2006,(11):28
西方有一位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我想描述一束光,它来自我的内心".我很喜欢这句诗. 与我而言,这束诞生自内心的光有可能是我们体内一只奔跑的蚂蚁、一只飞翔的蝴蝶,甚至是一面为我们呐喊助威的锣鼓.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后,美国战略精英在对华战略上取得了共识,这一共识是对华战略中的自由主义思路、现实主义思路和新保守主义思路的"三合一"。布什第二任期将延续这一对华战略,其中更多地体现现实主义思路和自由主义的思路,而具有"反华亲台"特点的新保守主义的影响将会受到一定的抑制。"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战略共识的达成冷战后,由于前苏联解体,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不复存在,美国对华战略就像美国的大战略一样失去了"定位仪"。美国两个政党之间、主流精英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纵横》2001,(6):38-39
直话直说语出惊人 文芳出道以来,常常"语出惊人",从当年"红星大奖"颁奖典礼上一句"我明年该拿什么奖呢?"到这届颁奖典礼上的"不小心"言论风波;她的片言只语,已经是各大报章媒体大作文章的常客.  相似文献   

8.
研究美国的战略决策能力,对判断美国全球地位走势有重要指标意义。本文试图评估冷战结束至今美国战略决策能力的变化及其对美国全球地位的影响。在确立了"认知力"、"谋划力"和"执行力"三个分析层次后,笔者评析了冷战后美国四届政府的战略决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到目前为止,美国仍处于持续的战略决策困境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全球地位。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国会与"导弹防御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从美国总统和国会关系的视角考察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背后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的权力较量,还探讨了小布什总统和107届国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合作机遇".未来美国政治格局可能出现的变化,也会对美国这一计划的实施进程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提出"南海冻结论"再次表明了积极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态度。美国虽然是南海的域外国家,但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霸权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二战后美国控制大陆边缘地带的霸权战略将南中国海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根源。奥巴马维护美国所谓"领导地位"的战略,使南海问题又成了美国战略利用的工具。美国不仅要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还要借南海问题达到其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目的。这使南海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场所。因此,中国在进行维权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战略利益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1.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对其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从美国官方不重视、美国舆论较少讨论到官方和智库系统性研究和讨论"一带一路";二是从美国不看好"一带一路"的前景到全面警惕其发展;三是从缺乏应对措施到出台和落实系统性的"印太战略"。美国对自身和对中国认知的变化、"一带一路"的快速进展等多重因素促成了这一系列变化。展望未来,围绕"一带一路"中美还将开展长期和复杂的磨合和博弈,这对双方及中美关系均将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2年4月的中菲黄岩岛事件和2012年9月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是两次比较典型的危机事件。在这两次危机中,美国都是作为第三方介入危机管理的,在危机中扮演的是"权力平衡者"的角色,但美国在两次危机中的基本立场和行动方式却存在明显差异。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美国在南海和钓鱼岛的利益诉求不同,而盟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美国实现其国家利益也决定了美国的支持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有句英文这样说:"Now sleeps the crimsonpetal,now the white",意即"绯红的花瓣和雪白的花瓣如今都睡着了"。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这意象像极了爹爹为我们建造的石头房子的门廊——我永远都记得每到春天来临,门廊上无数的鲜艳花朵,在微风中安卧,仿佛我们兄妹睡熟的童年。  相似文献   

14.
许琳 《东北亚论坛》2012,21(4):36-41
21世纪初亚洲地位的迅速提升正在引起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目标,是要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里,"保持和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能力,改善安全,扩大繁荣,促进美国的价值观"。为此,美国将以"前沿部署外交"为开端,按照"六条关键性的行动路线"向前推进:增强美国的双边安全同盟;深化美国与新兴大国的关系;发展与区域性多边机构的接触;扩大贸易和投资;打造基础广泛的军事存在;增进民主和人权。这表明,"现实的理想主义"构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的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评估了"9·11事件"以来10年所谓"反恐时代"对美国内政外交的重大影响,认为美国在过去10年"超越反恐"的种种做法虽产生一定收益,但从长远看极大消耗了美国国力,导致其今日的内外困局及发展方向迷失。终结"反恐时代"虽然成为战略必须,但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否因此而重新确立,从奥巴马"新政"实践中仍难有明确答案。近期看这将取决于2012年大选,但最终则取决于美国能否丢弃霸权心态,理性看待自身和变化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长期以来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面性政策导致"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近些年来更是在主张维持台海现状的同时纵容"台独"坐大。美国自认为可以掌控"台独"势力,实际上对"台独"的遏止是有限的,这是当前台海局势潜伏危机的严重所在。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要以"新愿景"统领美国,旨在建设一个"美国优先"和"让美国重新伟大"的"新世纪"。从历史角度看,"特朗普现象"既是美国中下层民粹主义运动的结果,也是对美国自由主义的纠偏。国际形势的巨变与特朗普的崛起使美国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变量,为中美关系平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如此,中国并非只能被动适应,而是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增强对中美关系的塑造。为避免重蹈历史上大国对抗、两败俱伤的悲剧,中美应成为建设性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合作共赢的前景,这正是习近平主席所指的搞好中美关系是"中美两个大国对世界的应有担当"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8.
美国"棱镜门"所曝光的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让人震惊——从"棱镜"到"梯阵"等系列窃听项目,标志着美国对整个世界的监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棱镜门"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是美国反恐、霸权政策中自由与安全分裂的问题,更是美国不断将网络信息问题"安全化",进而"军事化"的问题。这意味着,网络信息领域将成为新世纪争夺最重要、最激烈的领域。其中,窃听与反窃听、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将持续且激化,这将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隐患。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出路在于从个体层面应立法加强隐私、信息的保护;国际层面则应增强信任与合作,及在网络信息领域"去安全化"。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期,国际形势的变化让中美走近,美国改变过去咄咄逼人的南海政策,不再公开否认中国拥有南海主权,对南海主权争端采取一定的"中立"。但是,出于维护霸权目的,美国仍然看重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仍然在南海耀武扬威,仍然没有公开承认中国拥有南海主权,仍然侵犯中国的南海主权。这说明美国的"中立"是相对的,是一种对中国的"隐性遏制"。美国这种表面"中立"、背后仍防范中国的南海政策在1989年到1991年间逐渐了发生了变化。在对中国"和平演变"失败后,美国重新采取公开遏制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金灿荣  刘宣佑  黄达 《东北亚论坛》2013,(5):3-12,117,127
2010年美国提出了回归亚太战略,这是冷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全球战略调整之一,也是对中国外部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政策。虽然美国方面用"战略转向","亚太再平衡战略"等新说法取代了有争议的"回归亚太"一说,但其针对中国的实质不变。迄今为止,关于亚太再平衡战略最早,也是完整的论述是2011年11月,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女士在《外交政策》上发表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她正式高调宣称美国重返亚太。"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包含政治、军事和经济三方面,政治上开展"前沿部署性外交"、"多边外交"、"价值观外交"等;军事上"巩固老朋友,寻找新伙伴";经济上欲主导《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的建设,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与美国的平衡关系产生影响,激化"南海问题",使得东亚地区出现离心化趋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后,美国对此战略进行了微调。中国拥有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空间,应继续加大中美之间的合作和共识,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