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和个人的私欲,以为单位创收为名,搞起了非法交易,使创收严重变了味、变了质。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国家的经济秩序,给国家带来了损失,而且使一些党员干部蜕变为腐败分子,因此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变味”创收花样多利令...  相似文献   

2.
偏离了法制轨道的乱罚款湖南刘八西罚款,是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和单位无视国家法律,超越职权乱罚滥罚,甚至把罚款作为单位创收、个人致富的途径,罚款这一管理手段,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了很多严重问题,成为社会一...  相似文献   

3.
杨丽媪 《廉政瞭望》2006,(10):12-13
行政执法经济化是近年来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的一种公权异化现象,一些行政机关和单位通过“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的方式,以执法的名义胡作非为,大搞变相创收,实现权力寻租,将公共权力转化成个人或者小集体谋取私利的工具。有的部门和单位还堂而皇之  相似文献   

4.
易伯春 《唯实》2001,(3):40-42
“公贿”,就是公款行贿。它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包括正当和不正当利益),以个体或小团体的名义,向其它单位或从事公务的人员进行贿赂的行为。这种贿赂往往在“未进个人腰包”的掩护下,使一些当事人逃避处罚,从而导致国家和集体的财产被肆意侵害。还由于“公贿”案件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形成了“公贿”案件发案的多,处理的少.本文根据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提供的大量“公贿”案件线索,试对当前流行的“公贿”现象进行透析。 “公贿”现象的高发领域 “…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个人创收项目五花八门,各类创收群体中不乏高手绝招。其中,谋取灰色收入是一些领导干部先富起来的专利。灰色收入专指领导干部利用特殊身份在非公务活动或与公务有关的活动中获取的钱物或零支出的物质与精神消费。由于“创灰”之风屡禁不止,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致使各级党政部门在逢年过节之时不得不专门行文加以警戒和威慑。  相似文献   

6.
敛财:各施法术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人的各项资金。在现实生活中,“小金库”的钱来路很多,敛财形式多种多样。 1、罚款。一些执行法律、法规职能的单位,在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处罚中,将部分或全部罚款收入不入单位的“大帐”,而入了单位的“帐外帐”。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7,(8):54-54
沈泉涌在2007年第13期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当前,一些干部把进党校学习视为个人升迁的一种途径,陷入庸俗交往之中,使本来应该充满学习、研讨、探索气氛的地方,成为一个“公关”、“社交”以至行贿受贿的场所,严重影响并败坏了党校校风。一些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属下一些工作、业务对口的部门和单位,借机大拉关系,频频开展“公关式慰问”。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的原因,扎赉特旗是一个“农业大、工业小、财政穷”的国家重点贫困县。穷则思变。旗委、政府决定开展“两放一创一节”活动。放宽政策为了缓解财政困难,1995年6月旗委、政府下发了《扎赉特旗放宽政策;增加收入,节约支出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内容是“两放、一创、一节”。“两放”即放活机关,放活人员;“一创”即创办实体增加收入;“一节”即勤俭办事业,节约经费支出。在实施创收过程中,他们采取严格规范强化管理的方法,将办实体搞创收工作严格规范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并制定了“四不限”和“五不准”原则。为使“两放…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个人创收项目五花八门,各类创收群体中不乏高手绝招。其中,谋取灰色收入是一些领导干部先富起来的专利。灰色收入专指领导干部利用特殊身份在非公务活动或与公务有关的活动中获取的钱物或零支出的物质与精神消费。“创灰”之风屡禁不止,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致使各级党政部门不得不专门  相似文献   

10.
机关“创收”该停了!王绍博前一时期,很多党政机关都开展了“创收”活动。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口号下,机关干部纷纷“下海”经商,兼职办公司、搞实体,甚至直接以党政机关的名义搞“经营”。的确是热闹非凡。对这一奇特的现象,笔者认为,党政机关搞“创收”...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由于“单位人”变“社会人”、“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和流动人口的剧增,使我们地方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传统渠道不那么畅通了。沙坪坝区委“打造党组织广泛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网络”的一系列探索,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春节将到,“送温暖”活动又掀高潮,许多单位、部门纷纷派人下到乡村,给困难群众送钱、送物,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而,也有少数干部行急功近利之举,甚至制造“泡沫政绩”,使送温暖活动变了味,或流于形式,不计成本,不讲效果,或声势大,解决问题小。一些单位和部门“送温暖”还存在着忽冷忽热的现象,“送温暖”一阵风,年初或要过节了,就一齐“送温暖”。这也是导致一些贫困地区返贫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会议礼品越来越普遍,礼品规格越来越高。这种极具隐蔽性的“会议腐败”,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人情交往、公款送礼的途径和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  相似文献   

14.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干部的理论教育和业务培训,是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三种不良倾向,值得注意和克服。1.盲目追求办班数量———“追名逐利”。一些地方、单位为了应付检查考核,抑或为了“创收”,不顾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办班搞“车轮战术”盲目追求办班数量,结果是劳民伤财。主管干部教育培训的部门或机关单位,在一个时期内,到底办多少班,办什么班,一定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根据规划目标和当地的客观条件而定。不可不办,也不可滥办。2.降低学员入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传华 《党课》2006,(7):58-58
时下,一些单位组织的送技术、送健康、送欢乐、送知识等下乡活动,确实实让农民兄弟得到了实惠,也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出了一把力。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下乡助农”活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也导致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既跃跃欲试又有所顾虑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6.
王中玉 《发展论坛》2001,(10):53-53
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综合财力不断壮大。但我国的乡镇单位财务一直采用“多头开户,条条分管”的办法。这种办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一些乡镇单位乘机擅自开设银行账户,自收自支,自行核算,导致乡镇单位财务管理十分混乱,部分财政专项资金被挪作他用,甚至流入个人腰包。而且自行乱收费、乱罚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阻碍了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零户统管”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头开户,条条分管”办法的弊病,它是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权、财务收支自主权不变的基础上,做到了“五取消”、“四统一”。“五取消”即取消乡镇下属…  相似文献   

17.
近来,中央纪委屡次发文,严禁节日期间公款送礼、吃喝等。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运用网络交易逃避监督,而且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反腐斗争向纵深发展,腐败现象也在发生衍变。某些部门和单位从小团体和个人利益出发,对用得着、攀得上的或握有一定权力的单位或个人,不惜大慷国家、集体之慨,用公款行贿。这是经济犯罪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浊流,是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公贿现象面面观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罗辑称,仅1996年全国侦办的34879件贪污受贿案中,“公贿”案件就占很大比例,而且仍呈上升趋势。“公贿”触角已伸及社会诸多领域,“公贿”的方式和手法也五花八门。凡此种种,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明目张胆列支。一些单…  相似文献   

19.
“土地隐形市场”──看不见的黑洞木水在我们这样一个公有制的国家,“国家和集体所有”这个概急可谓人人皆知,就立地来讲,大多数人也都抽象地懂得它属于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禁止侵占、买卖。但是,对于一个单位占用的土地或个人私房下面的那块地的权属关系,许多人却...  相似文献   

20.
“执法设计”,布下陷阱等你跳近年来,有些执法者通过“算计”国家的政策法规来“算计”人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执罚对象,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和管理的那方百姓为资源,并“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效益优势”,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在这种“创新意识”的支配下,执法就成了幌子,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则沦为某些执法机构和个人创收的“工具”。据《南方日报》披露:广东省化州市平定镇国土所,一开始口头同意农民可以边建房边等指标,等房子建成后,国土所却将房子按违章建筑予以罚款。只要建房户交了罚款,剩下的手续办不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