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儒家思想从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人学",最主要的是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人?二是如何做人?三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对于何谓人的问题,孟子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禽兽则没有。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人成其为"人"的地方。二、如何做人是整个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种关系"。"一个中心"是指自我修为。其内涵深邃、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觉、不断涵养和扩充人之异于禽兽的仁、义、礼、智"四端",自觉、不断修身养性,继性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人在地里刨坑,一人在用脚盖土。一个农民看到问:"你们这是干啥呢?"两人回答说:"领导让种地呢。""那为什么不放种子呢?"又回答说:"放种子的今天请假了。"这则视频时长虽短,却反讽意味十足,不禁引人深思。安排工作的领导批准放种子的人请假不要紧,要紧的是没有及时安排另外一个播种人顶替,导致播种的环节缺失而使得种地的过程流于形式,将来不会有任何收获。领导  相似文献   

3.
正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不断传承和丰富的体现,也是改革理论创新的一大亮点——我们应当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其背后有着深厚的背景。一是改革已呈现"非帕累托改进"特点。"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且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临的主要障碍来自于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本身也呈现了"帕累托改进"特点,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4)
关于公共性概念,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但关于公共活动、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概念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从这些概念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任务的提出和深入,有一个问題越来越突出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要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问题。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塑造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別于任何社会精神文明最重大最基本的标志。我们应该看到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正>有一种情结叫"助人为乐"当看到身旁的弱者,主动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帮助;当为路边的乞丐撑起一把雨伞,这是帮助;当为流浪的小猫搭个小窝,这是帮助。但如果将这些行为串联起来发生于一个人身上,并且成为持久的行动,那就是"助人为乐"。真正的助人为乐是一种传递,一种持续的状态。它使助人者"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它使受助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传承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与乐。助人者怀"仁爱"之心,行"仁义"之  相似文献   

7.
张碧波  庄鸿雁 《学理论》2008,(22):19-25
根据考古文化学松嫩平原区域文化中的昂昂溪文化的狩猎文化特点与文献学上的北發族相对应,从發字的甲骨金文认定北發族为手持投枪或大弓箭的大兽狩猎民族,远古时早已与中原發发生交往,并向西周王朝贡纳奇兽"麃"。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在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北發族创造了狩猎文明模式,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邓伟志 《民主》2007,(11):37-38
孩子在娘胎里先是鱼,再是猴子,在呱呱坠地以后就成了人。是人,就应当享有人权。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不过,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虽然"成了人",但是,他们远远没有成为按年龄段划分的"成人"。孩子决不是成熟之人。不是"成人",就不应当、也不可能享有同成人一样的权利。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人"字第一号的难题。人生遇到的难题数不完,可这是第一道难题。正因为难,才需要把孩子的权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正因为难,才需要专家与群众一起切磋琢磨,破解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参照与康德同时代的卢梭、赫尔德、洪堡特等人关于语言的学说,分析了康德关于语言分散的说法,得出十五条基本判定,进而通过比较,看到康德及其时代关注得更多的是人的问题,而后来成为哲学时尚的语言哲学问题在当时只是从属和次要的论题.康德关于"人的问题"并没有在后来的语言哲学中被解决或消解.因此,在康德逝世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思考如何追问:"什么是人?"  相似文献   

10.
论人性的层次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这从现实人的类归属、人的自然成长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等级角色三个角度可以得到分析说明。由此进一步解析人性的复杂性,便可看到,人性的复杂性表现为多样性、多变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社会进步论具备理论认知和实践运行的双重品格,是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在其视阈下审视生态文明,要看到生态文明缘起于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诉求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在于解决生态问题,而且要诉诸文明的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审视生态文明的价值,不能回避"代价"和"补偿"问题,需分清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应该克服的"代价",后者需要"补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辛格的人性论的探讨及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准绳评价了辛格关于人性论的四个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理论的缺陷。我们可以看到,辛格的人性思想都是站在以动物、以自然界为逻辑起点上,这些思想显然是不对的,这严重贬低了"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了"人"的概念。因此,他的人性思想在学术界招致不少批评之声,引来了激烈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的提出和建构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是在当下人与自然关系语境下介入人的问题思考的一种理论努力.其理论基石是"生态中心"原则.这是一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转型,但也有可能造成美学中"人"的光彩的暗淡甚至是缺失.生态批评的学理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权利冲突中的少数主义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利冲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法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而多数人权利与少数人权利的冲突问题,则可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因为处理不好它有可能导致民主制度的颠覆或多数人的暴政等问题.考虑到法学首先是一种实践性学科,因而对这个在实践中经常遇见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就是法学的当有之责--而"少数主义原则"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可能答案.  相似文献   

15.
虚拟生存是一个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时代性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可逆转的宏观背景和趋势。"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虚拟生存不仅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而且也为马克思人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难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探讨虚拟生存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傅德田 《学理论》2008,(24):42-45
环境伦理学关于"人是什么"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它是现时代实践根据与传统"人的预设"理论逻辑两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人的预设"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偏颇,在内容上偏执于理性、轻视甚至搁置自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其扬弃自己,走上新"人的预设"。而这正是环境伦理学对人探讨、对人重新设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逝世的著名党史专家龚育之先生,于2002年的一天,专门打电话委托中央党校的一位校领导,请他帮忙开个"后门",代其找一找教育部领导,请不要提拔他的儿子,"还是留在大学做学问"。党校领导听后感到既惊讶又为难,说"这要影响你儿子的前程呀"。龚温和地说:"当大学老师是很好的前程。"这件事以后是如何发展的不再细考。只是说,从两人简短的对话中,让人看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前程观。  相似文献   

18.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提出是刑事诉讼领域的重大改革,也对现有刑事诉讼的立法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在时间成熟时将其列为独立的特别程序。在适用这一程序时,只要求被追诉人自愿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即可,无须要求其必须认可追诉机关指控的罪名。要求被追诉人同时"认罪"并"认罚"才可以获得"从宽"处理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建议删除"认罚"的适用条件。同时,从新时期司法改革的总体目标来看,被追诉人认罪后的"从宽"效果应当更加侧重于其在程序方面为提高诉讼效率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奠基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危机家庭"的数量愈益增多.在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益始终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如何切实地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每个人的责任.笔者拟通过百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实证调查,探讨"危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以期为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贺琦 《学理论》2011,(19):55-57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进行经济研究的前提假设,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为经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假设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性也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单从经济方面去界定人的本性,只有把人看做不断发展的、全面的人才是对人的正确认识,从这一方面来说"理性经济人"假设又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应该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作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