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升亮 《台声》2007,(1):72-72
1月22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以卫星连线的方式正式签署“国亲联盟”协议书,决定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发展更稳定的“政党联盟”关系.并共推“最有胜选希望之候选人”参与年底“立委”选举,以发挥“温和理性力量”,“稳定台湾政局,开创两岸和平契机”。国、亲两党的正式结盟.不仅有助于强化双方合作的稳定性与有效性.而且也给泛蓝整台乃至于最终的合并增加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声音     
《时事资料手册》2005,(1):90-90
2004年12月11日.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揭晓,在总计225个席次中,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结成的“泛蓝”阵营取得114席,超过半数的113席。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结成的“泛绿”阵营得到101席,其余席次为无党联盟及无党籍人士取得。选举总投票率为59.16%.创下历届最低。  相似文献   

3.
2000年7月2日,墨西哥举行6年一度的大选,有11个政党和竞选联盟参选。选举结果,由国家行动党和绿色生态党组成的竞选联盟“争取变革联盟”候选人获得1500多万张选票,得票率为42.77%;执政的革命制度党候选人获1250万张选票,得票率为35.73%;民主革命党候选人也获580万张选票,得票率为16.25%。这样,反对党联盟“争取变革联盟”候选人福克斯当选新一届总统,从而结束了革命制度党连续执政71年的历史。世界舆论惊呼:墨西哥“变天”了!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束,泛蓝军获114席,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泛绿军101席,无党联盟及无党籍人士10席。选举结果极大地提振了泛蓝士气,重挫陈水扁的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2日,台湾举 行花莲县长补选。花莲 的选民结构一向是蓝七绿三,如果泛蓝不分裂,可保稳胜,这场选举也就不会有什么看头。然而,由于国亲联盟共推的候选人谢深山有某种争议性,引发蓝军基层一定程度的反弹,先是已故国民党籍县长张福兴的遗孀刘诏娥  相似文献   

6.
12月11日,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举行。计票结果显示,被称为“泛蓝”阵营的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获得过半席次,而以民进党及“台湾团结联盟”为代表的、一直叫嚣台独的“泛绿”一方则铩羽而归。14日,陈水扁声称愿意为败选担负责任,辞去党主席一职。陈水扁连任之后,推动“台独”力度不断加大,已由过去的渐进式变为急速式,试图更改“国号”、“国徽”以及改变护照字样、修改台湾历史教科书等连串动作,都显示“台独”行为无处不在,此次选举前他还强调,只要年底(立法院)选举泛绿(席位)过半,他将终结“中国宪法”在台湾实施等“四大…  相似文献   

7.
《统一论坛》2004,(5):41-43
2004年8月14日美国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举行“台海两岸关系在新形势下的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与会者指出,伺机搞“台独”的陈水扁在其任内不可能推动“三通”及与大陆恢复谈判,自今年5月20日后两岸没有对话,危机越来越深。与会者对岛内的“泛蓝”阵营为了竞选而不敢谈“统”、“独”的做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9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国民党以较大优势胜选台北市长,民进党险夺高雄市长,而且台北市长候选人的得票率大幅上升。此次选举是在民进党陷入弊案泥潭、陈水扁执政基础重挫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小赢”的结果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都将产生一定影响。陈水扁暂时自贪腐危机中脱困,民进党遏止住“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2008之路充满险阻。“北蓝南绿”格局未能突破,“蓝涨绿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北、高市长选举虽是一次地方选举,并不直接涉及“中央政权”的…  相似文献   

9.
国际     
《时事报告》2012,(6):90-91
法国大选奥朗德获胜 5月6日,法国总统选举投票结果揭晓,左翼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以51.24%的得票率对48.76%的微弱多数,击败了右翼“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卸任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当选新一任法国总统。  相似文献   

10.
又一轮台湾“三合一”选举于2005年12月3日结束了。23个县市长,泛蓝阵营获17席,泛绿阵营仅获6席。岛内泛蓝阵营以“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今天”、“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了今天”的心情大胜了泛绿阵营。2005年台湾县市长选举的特点民进党自己打败了自己。以往无论是岛内民众,还是岛外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2月1日,攸关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走向的台湾第五届“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成为“立院”第一大党,但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的“泛蓝军”仍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总体实力仍优于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组成的“泛绿军”。这一结果表明。陈水扁操控岛内政局的筹码有所增加,但台湾局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钟文 《时事报告》2004,(4):22-26
过去的一年是,台湾政局发生复杂变化,两岸关系经历严峻考验的一年。一年来,“泛蓝”,“泛绿”两大政治势力围绕2004年的所谓“总统”选举展开角逐,竞选异常激烈。陈水扁当局纠合各种“台独”分裂势力加快谋独步伐,特别是企图利用公投手段进行分裂活动。“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活动,使两岸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3.
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选后,台湾政局出现了“变”与“不变”的情况。所谓“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朝小野大从“中央”扩大到地方。本来在“立法院”,泛蓝过半,现在虽然有4位泛蓝“立委”当选县市长,但仍勉强保持过半的态  相似文献   

14.
朱显龙 《台声》2004,(5):22-23
3月20日的台湾“大选”结果,“泛蓝”的连战、宋楚瑜以0.22%的劣势输给了“泛绿”的陈水扁、吕秀莲,“蓝军”所期盼的合作打败陈水扁与民进党的结局落空。选前,岛内各界预言,“泛蓝”落败后,国民党将会立即土崩瓦解甚至消失,台湾政党格局将彻底改观,民进党将永久执政。“蓝军”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相似文献   

15.
一、反对和遏制“台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首要任务1、台湾岛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政局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但民进党的势力在不断扩张。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时,泛绿的支持率仅为39%,2004年的选举中,泛绿的支持率达到50%,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在2004年12月的台湾“立委”选举中,泛蓝取得114席(上届为115席),勉强维持原来过半的格局,泛绿赢得101席(上届为100席),其中民进党为89席,仍为“立法院”第一大党。从支持率方面看,泛蓝由上届49.7%下降为46.85%,泛…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已在3月20日结束.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不到3万票的微弱优势领先。由于此次选举疑云重重.选举结果缺乏公信力.3月20日当晚国亲联盟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就宣布对选举结果提出“当选无效”和“选举无效”之诉。  相似文献   

17.
肖扬 《两岸关系》2023,(4):32-33
<正>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将在明年1月13日举行,对此岛内各阵营积极布局、蓄势以待,近期已有领先开跑“抢攻”的“急先锋”出现。而经过2022年底“九合一”选举的洗牌,现阶段蓝、绿、白等各方政治势力竞逐2024的近况存在变数。一、岛内竞逐2024参选人情况(一)国民党方面在3月22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宣布将采用征召方式推出国民党候选人后,据台媒报导,继国民党秘书长黄健庭约见了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中广”董事长赵少康后,朱立伦又先后与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以及前高雄市长韩国瑜等会面,预计最晚国民党将在6月推出候选人。目前,倍受关注的是新北市长侯友宜和郭台铭两者中谁将获得提名。  相似文献   

18.
3月20 日晚9 点多,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陈水扁以微弱优势当选。然而,台湾社会乃至国际社会都暂时没有接受这个结果,陈水扁当选的“合法性”受到广泛质疑,泛蓝军更是提出“选举无效之诉”。岛内媒体和法新社等国际媒体忧心忡忡地表示,由于“大选”揭晓却未落幕,蓝绿对抗加剧,台军军心不稳,族群严重分裂,“台湾岛已陷入一场无法确定的空前危机”,“台湾动乱危机一触即发”。选举不公,抗争浪潮逐日升级3 月20 日,选举开票不久,国亲联盟候选人连战和宋楚瑜就提出“这是一次不公平的选举”,并提出“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之诉”。连宋同时提…  相似文献   

19.
1月22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以卫星连线的方式正式签署“国亲联盟”协议书,决定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发展更稳定的“政党联盟”关系,并共推“最有胜选希望之候选人”参与年底“立委”选举,以发挥“温和理性力量”,“稳定台湾政局,开创两岸和平契机”。国、  相似文献   

20.
台湾“县市长”和“立委”选举确认了 2 0 0 0年“总统大选”后台湾政治生态变化的事实 ,本质上是对前次选举结果的一种精细的再切割。在野阵营的主导权已明显向亲民党移动。亲民党“关键第三党”的地位在根本上改变了其在“泛蓝军”中的从属位置。这就使它能够自信地展开结盟的运作。两党达成利益交换共推下届“总统大选”候选人将是整合的主要内容。 2 0 0 2年(台 )“北高”(雄 )市长选举将具有对两党整合最后下“交易定单”的性质。选后“国安联盟”运作旨在进一步分割“蓝军”板块特别是最大在野党国民党板块。但国民党败选所引致的党内矛盾并不构成其必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