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是公安部1996年7月25日颁布,自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本标准适用于一切违反《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造成的轻微损害。《民法通则》作为制定《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的根据之一,主要是规范和调整因人身损害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关于公民的民事行  相似文献   

2.
正《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是公安部1996年7月25日颁布,自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本标准适用于一切违反《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造成的轻微损害。《民法通则》作为制定《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的根据之一,主要是规范和调整因人身损害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关于公民的民事行  相似文献   

3.
人身伤害案件的鉴定结论,是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法律证据。修改后的刑诉法把人身伤害医学鉴定结论有争议需要进行重新鉴定的权利交给了省人民政府所指定的医院,这不仅需要对医学鉴定的概念及其职责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同时也对医学鉴定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李守斌 《证据科学》2000,7(4):181-182
牙齿损伤在法医检查中时有发生,因对齿损伤、拔除指征、牙病等的认识不一,时常出现分歧意见。笔者结合多年的检案实践,论述牙齿损伤有关问题,并就相关鉴定标准条款的修改,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牙齿损伤的认定 1.对于“求拔”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充分审查病史记载的同时,应着重于对经治医师的调查,从侧面了解掌握伤者要求拔除牙齿的动机和目的,对认定牙缺失的性质大为有益。  相似文献   

5.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临床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的法医临床学而言,其内容是该学科的骨架和脊梁。目前,我国法医学领域对此理论研究较滞后,指导思想和鉴定原则没有统一确立,造成鉴定实践中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本文试图从鉴定标准的角度论述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同时兼与伤残程度评定进行比较。1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人体损伤程度存在社会学、医学和法律上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社会日常生活中基于一般的常识,人们通常有损伤重、损伤轻之分。医学主要依据生命体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等,而且各系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审判实践中,涉及刑事、民事人身伤害赔偿案件不断增多.法医鉴定在案件审理中的重要地位已匆庸置疑,审判人员对法医鉴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细.从笔者本地区赔偿案件鉴定情况看,近几年除要求对伤者进行伤情程度鉴定外,还要求对伤残程度、医疗时限、医疗费用等进行鉴定.实践中,法医技术人员与审判人员在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有些问题上认识差距较大,确需不断探讨、研究,逐步统一认识,以使案件得以合理公正地解决.  相似文献   

7.
在治安行政诉讼中 ,大量涉及到伤害类案件。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2 2条的规定 ,作出治安处罚 ,在轻微伤构成问题上反映在案卷中的材料则是五花八门 ,而对于这个问题 ,公安机关内部、公安机关与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人民法院内部均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此 ,在审理治安行政案件时 ,对轻微伤的认定问题意见无法统一。笔者对十年来自己接触到的治安行政案件进行了分析 ,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安机关在受理治安伤害案件以后 ,对受害方进行伤势检验 ,作出一个公安局法医活体检验报告 ,对受害人所受的是否轻微伤作出…  相似文献   

8.
王增良 《证据科学》1998,5(4):169-170
因为现行的各类人体损伤和伤残程度鉴定标准,对某些类型的损伤或伤残程度的规定不一致,所以在法医实际鉴定工作中,有关鉴定标准冲突的事时有发生.研究和制定人体损伤和伤残程度鉴定标准的冲突规范,对正确地选择适用鉴定标准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徐斌 《证据科学》1999,6(3):115-116
受害人心理类型特点的研究,属于犯罪学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对减少或预防犯罪以及司法审判中经济补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1975年和1976年先后二次在耶路撤冷和波士顿召开了受害人心理学国际讨论会.受害人心理类型在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早已被不少法医学家所认识.作者就近年鉴定的3 676例伤害案中受害人的心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司发[199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伤》)和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自发布以来已经二十余年,但两个标准的部分条款尚有不足之处,笔者进行浅析总结,为新标准的修订提供一些信息。1标准内容规定不够全面在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中,所遇到的损伤经  相似文献   

11.
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作为法医评定重伤的标准,并正式施行.至今,该《标准》已施行了22年,这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准》的出台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法医学鉴定意见的案情趋向性;法医学鉴定中的案情资料价值;法医学鉴定的科学局限性。从而说明法医学鉴定在很多情况下依赖案情,对法医学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常林 《证据科学》2007,14(4):311-315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法医学鉴定意见的案情趋向性;法医学鉴定中的案情资料价值;法医学鉴定的科学局限性。从而说明法医学鉴定在很多情况下依赖案情,对法医学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医疗纠纷的发生有增多趋势,其鉴定也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医疗纠纷的鉴定目前通常有两种形式,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也就是法医学鉴定。这两种鉴定的性质、决定权、委托方式、受理权限、主体范围、目的、责任方式不同,鉴定内容、结论的申诉方式以及鉴定依据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是两种形式鉴定的概念和性质不同,决定了两种鉴定具有截然不同的适用途径。法医学鉴定更适合医疗纠纷的司法处理,具有可行性,也更具必要性。法医学鉴定中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参与鉴定,有助于弥补鉴定人临床医学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可使鉴定更为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15.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草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现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与新制定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草案)(以下简称“新《标准》”的比较,刍议新《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法医学鉴定标准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法鉴定标准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司法话题,伴随我国司法改革的实施和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我国将迎来建立法医学鉴定标准体系的黄金时代。然而当前我国法医学鉴定标准却存在标准少、质量参差不齐、更新缓慢、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司法鉴定工作与实践脱轨,很多鉴定项目缺乏鉴定标准。为此,作者建议,正确认识法医学鉴定标准的法律地位和存在的错误,致力于法医学鉴定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鉴定时机的选择是法医学伤情鉴定中的实践性难题。在理论上,鉴定时机可以分为"发生时鉴定"和"稳定时鉴定"两种。选择"发生时鉴定"或"稳定时鉴定",均有其不尽合理之处,恰当的选择应当是将两者结合起来,采用二次鉴定的方式进行。为此,需要对二次鉴定的性质以及鉴定的时间作适当的规制,以保障其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8.
黄文杰 《证据科学》2004,11(1):58-59
目前正在适用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伤标准》、《重伤标准》)及《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以下简称《轻微伤标准》),一般法官对此比较熟悉,法医也严格按照这3个标准进行司法鉴定,但很少有人对这3个标准的法律依据问题进行探讨。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对这3个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法医学鉴定的范围也日益拓宽,涉及到影像学资料的法医学鉴定案件日趋增多,合理有效地应用影像学资料来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是法医学鉴定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X线片及CT片的有关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探讨。1利用骨折愈合过程推断受伤时间骨折愈合过程在X线的表现征象可以分为4个阶段犤1犦,即骨痂形成期、骨痂连接期、骨痂成熟期及骨痂塑型期。其中骨痂形成期在法医检案中的应用价值颇大。此时常常需要鉴别受伤时间与X线片征象改变提示的时间是否相符的问题。学术界通常认为[1,2,3]骨痂形成期的时间为2~4周,但…  相似文献   

20.
余家树 《刑事技术》2003,(6):55-56,60
由于各种生物性、化学性、机械性因素作用,可导致人体精神的、生理功能的和解剖结构的异常,以及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因此,人体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就成了涉及审理刑事、民事案件中人体损伤与残疾程度的评定,公正确定侵权行为人所应承担合理赔偿的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研究人体损伤与残疾程度的评定是法医学、伤残赔偿学的迫切需要,并且对人身损伤与伤残赔偿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刑事技术2003年第1我国人体损伤与伤残程度鉴定的现状当前,人体损伤与伤残评级鉴定人员分专业司法鉴定人员和未实行司法鉴定人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