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到清代随着经学的解体而渐趋衰颓.但是,鸦片战争特别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社会结构中,不但还有支撑传统儒学的社会基础,而且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也不断产生出冲击与批判传统儒学的社会思潮,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挑战,再次处于历史发展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2.
儒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刘蔚华儒学诞生于春秋时的鲁国。但从一开始,它就不仅以地区文化的面貌呈现于世,而是以继承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同三代文化直续亲缘。因此,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约着儒学发展的历史。尤其,儒学对于社会现实生活所特有的干预精神和投...  相似文献   

3.
心理文化与现代主体意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文化,又可称为“文化心理结构”、民族心态或国民性,是指人类悠久文化传统在民族心理上凝结为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属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根植于民族心灵深处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人又无时不受其影响的隐形客体。其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等。心理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随着社会的变动、时代的发展,在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变化却相当缓慢。诚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传统,剖析国民劣根性,也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但由…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人没有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精神,也不能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实现,是提高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基础。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心理,维系着民族的身份认同,它不仅蕴含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同时也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化含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千百年来传递着百姓生活的常道,代表着最基本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孔子创儒学于春秋,但儒学真正对中国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始于西汉。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不仅被作为汉代文教政策的灵魂指导汉代教育,而且开辟了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先声。儒学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之后,便开始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辐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场所,承担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积淀与传承的任务,它在民族、国家、社会的总体结构中是一个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已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其昀作为我国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一生经历曲折,身份不断在"学"与"仕"之间更迭,其人格也在"学"与"仕"双重角色的张力中,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却能矢志不渝,始终保存着坚守道统、复兴中华文化的"民族心"。早期带有保守色彩的庭训,以及对传统学术文化授受不绝的师承,是其毕生致力于"文化复兴"的心理基础。而撰述、办刊、推广国学教育、增进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弘道"实践,不仅深深地契合了其个人文化信仰,也推进了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庙会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吸引千百万民众热忱参与。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不仅渗透着宗教信仰与传播方式的嬗变,而且反映出社会风俗与民众心理的变迁。京城庙会文化,这种具有千年古风的民族传统,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相似文献   

13.
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映,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中华民族有着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  相似文献   

17.
郑佳  柳娟 《湘潮》2007,(10)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古代医学,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古代文化对古代医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儒家的思想和医学联系较多。它所推崇的"仁"、"孝"观在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化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来影响其健康状态的,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不仅影响着医学所研究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医学本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管理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智慧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主轴。  一、中国传统伦理管理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以人类关怀和社会管理问题为中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哲学中 ,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倍受重视 ,其中 ,儒家是最重要的伦理管理思想学派。自西汉以后至清朝末年的两千多年时间里 ,儒家以其独特的德治仁政思想和社会政治哲学 ,受到历代社会的普遍重视。不仅统治阶级把它作为维护阶级统治和进行社会教化的政治哲学和理论根源 ,而且人民群众也把它作为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建立社会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一祭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祭祖风俗。这种在中国社会里特别发展的文化,它具有的信仰和宗教方面的特征与意义,它的各种类型和复杂程式与活动,它对于国人及其文化的影响都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杨 《探索》2011,(1):111-116,130
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包括本土文化运动、考古文化、团契性怀旧、人文地理旅游浪潮、纪念活动。其在全球化运动中对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大陆新儒家"否定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博物馆文化在仪式活动中仅处在一个烘托仪式环境的地位;一些团契性怀旧的社会组织偏离法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正在渐渐褪色;"纪念碑性"的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生命正在悄然消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和历史定位,而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身份的特质性标志,更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航灯。因此,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现代乡愁社会思潮,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本土文化运动,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考古文化和人文地理旅游浪潮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注入团契性怀旧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纪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