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1982,(Z1)
社会历史现,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是各派哲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是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的主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和它的根源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总的看法。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是唯心史观或历史唯心主义;一是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心理活动决定的;有人说,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时代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出发点。然而,这种世界观和历史观不会提供社会发展的现成答案。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即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后,各个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国家必须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4.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如何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则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社会生活的根本。因为,它是任何一种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决定着解决社会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基本立场。所以它  相似文献   

6.
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任何学科,都应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作为历史学科的中共党史,当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和方法。那么,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同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关系呢?多数研究者认为,历史观同历史理论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基础,是指导,不能代替后者,否则会导致历史研究的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对此,我们也持相同看法,并在已发表的文章中有过表述。但仔细一想,好象这种看法还值得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说到它的内容,人们总会想起教科书中列出的条条。其实,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概括,而教科书中的条条已超出这个范围,加进了低于哲学层次的若干理论。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只包括: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这一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当前,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历史观,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其方法论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  相似文献   

8.
正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哲学,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两条根本原则。一、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首先,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从根本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⑴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应用、鲜活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石,它不但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  相似文献   

9.
在什么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福 《唯实》2002,3(1):3-7
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仅仅是把 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一种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自然观 或物质本体论。本文提出,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 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样,马克思的整个哲学,包括他的社会历史观、认识论、自然观或 本体论,就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理解才真正揭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在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作的第二版序言中,马克思实际上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思考,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对两种错误历史观——将"英雄"神圣化或将历史神秘化——所作的批判;二是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究竟具有什么作用;三是如何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超越,但是只要历史还没有真正翻开新的篇章,种种异化的历史依然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形而上学神话,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可能被错误地理解为某种超历史的"历史哲学"。在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有的同志提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什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曾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凡是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拿这个观点去解释历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现在有的同志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由:(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仅仅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只有不仅承认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而且承  相似文献   

13.
王虎学 《唯实》2011,(3):35-39
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历史辩证法的真正自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表明,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个案生动地再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历史思维,这是系列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智慧、有力量,能够直抵人的心扉、说服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现象,对回答和解析历史问题和现象提出了真知灼见,为我们以史鉴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是一类特殊的实践活动,属于社会历史领域,应当归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说来,它应当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并列,属于标志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的实践过程的范畴。它们的成果即物质文明(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也应当并列。把握国家治理的理论定位对于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加强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科学的联盟、促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遇,把实体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把存在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现实感性世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建构,蕴含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基于这种世界观而逻辑形成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生产力提到首位,认为生产力是历史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才能进行。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一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它使得科学的自然观与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使得“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11页)这是社会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由此,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可能。唯物史观的创立,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总结,是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看家本领。一、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这种天下观与人民观的内涵意蕴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主体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充分汲取和凝练,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协和万邦的理念精神存在着历史诠释上的内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双向互动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集中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审视“现代化中国”的大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关系,并且找出了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形态的划分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而一个社会内部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则以生产力为标准。一般地说,任何社会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分成若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力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