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海娜  姚寰宇 《美国研究》2023,(2):100-123+7-8
美国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个“政治进程”。美国保守主义的变化受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利益集团、族群人口等现实因素影响,尤其与美国激进自由主义的变动相对应,落实到共和党的政策执行中深刻影响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分化组合。冷战期间由传统保守派、南方保守派和新保守派组成的联盟,以推翻新政联盟为其宗旨。冷战结束后,保守主义影响力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下行。特朗普上台后,其执政理念代表着民族与民粹保守主义对激进自由主义的再度反击,保守主义思潮也一度复兴。特朗普败选后,共和党内部派系林立亟待调整,保守主义的发展也陷入困境。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的结果恰恰表明特朗普效应的双重性和共和党极度保守的社会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现实。此后,美国保守主义的走向和共和党内部未来的变化,关系到美国两党政治走向及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2.
夏敏  崔萌萌 《美国研究》2023,(4):95-117+7
通过分析1980~2020年的美国大选民调数据,可以发现蓝领工人的投票取向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政党认同,而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摇摆。经济和种族议题在美国大选中对蓝领工人有很强的动员作用。当发生经济危机时,民主党的经济主张更有吸引力;而近年来共和党在贸易保护相关议题和种族议题上更能获得蓝领选民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形态,对于蓝领工人投票取向的变化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蓝领工人的经济地位下降,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种族意识抬头;另一方面,工会的衰落瓦解了蓝领工人的政党认同,加剧了碎片化议题对他们的影响,从而给民粹主义的煽动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在特朗普竞选2016年美国总统前后,建制派成为民粹主义的攻击对象。建制派是美国政治经济精英的一部分,其中的共和党政客是可能对特朗普施加政治影响的团体。建制派概念指代政治经济精英团体,由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不平等和华盛顿日益紧密的政商互动,民众对经济精英的不满转移到华盛顿的官僚政客,因此导致"建制派"概念被泛化。在特朗普在共和党中拥有高支持率的情况下,共和党建制派与特朗普形成一定互补关系,其中的技术官僚也缺乏挑战特朗普的能力与动机;这种情况可能要等到特朗普支持率下降才会改变。  相似文献   

4.
石渝 《新民周刊》2012,(5):56-57
美国人是否仅仅四年后就又准备迎回曾令美国经济掉入深渊的共和党?角逐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初选战,于2012年1月3日打响,民主党因奥巴马宣布争取连任而暂时无初选之累,美国2012年大选在共和党"独角戏"序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自1994年国会选举以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一次胜利,本次选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在于:经济状况未能如期改善引起了选民的愤怒和"反在职者"情绪、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和蔓延、两党选民之间的"投票热情差距",以及中间选民转而支持共和党。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打破了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政治格局,将对奥巴马今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牵制,并对美国两党政治和选举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九一一事件到如今的16年中,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反恐战略、穆斯林移民政策,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民主党与共和党业已严重的"极化"更因在穆斯林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恶化。两党在穆斯林政策上的分歧不仅在其各自政府任内有鲜明体现,而且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遍布全球的利益,以及强大战略力量和全球干涉能力,美国对穆斯林的态度对其自身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应对处理朝鲜半岛危机中,美国一直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奥巴马上台后,朝鲜半岛危机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也让人们对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更加关注。实际上,在2009年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亚洲后,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朝鲜半岛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使得美国有机会重振其世界领袖的雄风,重新确立美日韩在东亚的铁三角同盟关系,并通过不断的联合军事演习对朝鲜施加了除军事动武以外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侧面敲击和缓解了中国力量在亚太地区伸展的势头。奥巴马的外交理念是做一个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其对朝政策的核心策略就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以硬逼软。  相似文献   

8.
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导致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因素很多,其中民众对奥巴马支持率下降、对国家前进方向和联邦政府不能有效应对美国面临的外交、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不满所形成的不利政治环境是主要原因。参议院控制权是本次中期选举两党争夺的重点。共和党夺回对参议院控制权所形成的两党分别控制白宫和国会的"分裂政府"格局将对奥巴马第二任期最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掣肘,从而进一步加剧业已激化的府会冲突,导致更多的立法和政策僵局。选举的结果还进一步加强了共和党"南部化"的趋势,引发了民主党内部在政策上和策略上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州政治的"极化"。  相似文献   

9.
潘亚玲 《美国研究》2022,(3):25-49+5-6
美国选举政治的新近发展表明,郊区正上升为新一轮政党重组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民主党控制城市中心与近郊、共和党主导广大农村及邻近地区的格局日益明显,郊区特别是中远郊日益成为竞争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各自传统优势的迷信,民主党和共和党均长期忽视了郊区对选举的重要性的上升,而既有相关研究更助长了这种忽视。从冷战结束至2018年,尽管民主党大力推动郊区战略并取得了重要的选举成就,但由于共和党的严重忽视,郊区的选举竞争仍是自发的。自2016年以来,郊区在三次选举中持续摇摆并对最终选举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郊区竞争由此从自发走向自觉。共和党在2020年人口普查后的选区重划中进行的战略调整,意味着郊区竞争即将全面展开,地理要素特别是郊区对政党重组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0.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7,21(4):7-22
本文分析了影响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三个基本概念:"吓阻""两面下注"和"威慑"。"吓阻"旨在阻止中国与美国开展军事竞争,"两面下注"是要应对中国战略走向的"不确定性","威慑"则是要防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动武。作者认为,在这些概念指导下的美国对华安全政策增加了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加剧了台海地区的不稳定,并对本地区的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了负面影响。它有悖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会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中引起张力,其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