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当前,导致一线民警精神压力的主要原因来自:现代形势的快速发展,警察队伍管理体制与警务机制的改革,警务工作“质”和“量”的高要求,社会的负面氛围,一线执法工作的危险性,以及生活各方面的不利因素等六个方面,这些精神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较严重地降低了一线执法队伍的士气。采取相应的对策减缓一线民警的精神压力,对于提高一线公安民警的工作效率,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阿坝州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五个主要问题:一线民警数量与质量均存问题,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交管部门整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亟待提升,道路基础设施落后,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应对措施是:优先考虑民警向一线下沉、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整合基层单位、建立科学的值班备勤制度、推进电子警务,加强预案建设、提升突发事件预测和资源保障能力,提升道路规划层次.切实改善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3.
"二十公"会议精神指出,"全面实行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的实战必训.要把每个民警每年接受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根据不同的警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职责要求,有针对性加强实战训练和培训,既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又练习体能、技能,全面提高一线执法办案民警技能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促进良好作风的养成."但是,如何对"三队一所"基层民警警务技能战术的培训,一直都是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基层民警警务技能战术培训的内容、时间安排、培训的方法和考核方式,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有利于基层民警对警务技能战术的掌握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针对全国公安民警在侦查办案、执行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出现的"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的问题,在2004年公安部组织开展了"警务战术技能的大练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使民警的体能素质和执法中的战术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警务战术技能与体育运动技能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警务战术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关系,分析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民警警务战术技能不过硬的问题,可以提高民警的执法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5.
警务督察是公安机关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和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重任。要充分发挥警务督察的职能,深化督察工作,就必须使警务督察工作的立足点从以督促、查纠为主向服务、保障为主转变,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加强事先、事中的深层次的现场督察,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帮助基层公安机关和一线民警提高执法、服务质量。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6.
警务督察是公安机关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和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重任。要充分发挥警务督察的职能,深化督察工作,就必须使警务督察工作的立足点从以督促、查纠为主向服务、保障为主转变,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加强事先、事中的深层次的现场督察,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帮助基层公安机关和一线民警提高执法、服务质量,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层民警,在执行各项公务时,特别是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其维护自身私权利的地位是弱势的,究其原因有:民警执法压力空前高涨、公安机关作为专政机关的专门性和权威性有所淡化、公安机关缺乏"发声"技巧和途径,影响社会认同、民警执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不够,袭警成本低、警察维权机构建设滞后,民警缺乏维权意识和途径等。应从完善法律法规,重树和强化民警执法权威;建立健全公安机关维权工作机制;建立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共信息平台,完善警务公开,谋求社会认同;加强基层警务保障等途径进一步维护基层民警执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民警执法风险的存在必然影响到民警自身的权益、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本文以风险管理的源起与界定为导入,在陈述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民警执法风险管理机制,弱化和消除执法风险的初步策略,以期为降低警务风险,充分保障民警合法权益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场执法语言是警务实战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警察规范使用现场执法语言,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一线民警现场执法规范用语包括:到达现场表明执法身份用语;现场调查用语;应急处置用语;特殊警情处置用语。现场执法语言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简易原则;实战、实用、实效原则;履职避责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明确提出完善人民警察警官、警员、警务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据此,从事一线执法勤务的人民警察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民警察将从警察队伍中划分出来,形成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综合管理、执法警务机构警员和警务技术三个职务序列。对于公安机关而言,上述改革将拓宽民警晋升渠道和空间,特别是有助于解决量大面广的基层一线人民警察任务重、职级低、待遇差的问题。为了顺利推进上述改革,应注意重点解  相似文献   

11.
德国基本法律与内部规定对卧底警察不作为犯罪的不同规定给执法实践带来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将警察的一般义务适用于卧底警察,忽视了卧底警察的特殊义务。在卧底警察只是违反一般义务的情况下,不构成不作为犯罪,即使符合普通意义上的不作为犯罪条件,宜应排除其可罚性。卧底警察只有在违反特殊义务且有能力履行而不予履行导致危害结果出现的情况下才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具备可罚性。  相似文献   

12.
民警在执勤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装备保障是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案(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从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加强警械装备的配备和规范警械装备的使用,进一步提高警械装备的科技含量以及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等七个方面入手,有效预防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论警察权益及其保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权益是国家特别赋予作为公务员的警察所享有的权益。从词语结构上警察对权益进行限定,使警察权益有了具体指向并被赋予特定内涵。要切实保障公安民警的执法权益,应从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安单警装备作为警察实施对抗性执法的工具,其自身是没有战斗力的,只有将单警装备与警察有机结合,在队伍建设、实战理论、教育训练、单警装备管理保障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公安单警装备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5.
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良执法环境、警察超强负荷的工作状态等问题,使得对警察婚姻家庭权利义务的保护处于不利状态。为扭转这种现状,应当从立法上予以改变。建议在《人民警察法》或《警衔条例》中增加特别条款,以保障警察的法定婚姻家庭权利义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应对阻碍警察执法行为,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立法维护公安机关和警察的执法权威,协调检察院、法院追究阻碍警察执法行为人的妨害公务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维护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委员会应当履行监督、指导、咨询、代理等职责,对阻碍警察的执法行为及时应对,营造正常的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背景下进行公安法学教学改革是摆在公安院校法学教师眼前的首要问题。试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执法职业技能培养和法律综合素质培养的双重方向上。构建突出实训的公安法学教学模式成为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背景下公安法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公安法学实训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和实习教学法,实习教学法又包括专业实习教学法和实训基地实习教学法。拓展的公安法学实训教学方法包括情景体验教学法和观摩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警察法学是以警察法为对象,研究其法律规范、体系、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而警察法则是所有调整国家警察机关在行使警察权力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应当确立警察权在警察法学基础理论中的独立地位,同时构建警察权的理论体系,包括其权力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和法律结构。内部结构是警察权的构成要素:法律要素、主体要素和职责要素;外部结构是权力的种属结构,即权力可分为:总权力、类权力、权力项;法律结构分为三层:即《人民警察法》、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9.
在公安派出所推行综合警务,具有警务全能性、执法综合性、治安动态性的特点,顺应改革开放以来派出所职能综合化发展趋势,符合现代世界警务发展潮流。其改革前提必须做到交警、巡警与派出所民警"三警合一到所",使派出所具有既管治安又管交通的综合执法职能;其改革实质必须由"三警合一到所"向"三警合一到人"转变,实现一警多能,进一步提高综合警务效率;其改革难点在于打破传统固有的单一警务思维束缚,在实际运作中体现派出所面上执法应急与块上基础管控的有机统一、统筹协调,切实构建"扁平指挥、属地管辖、网格巡逻、责任到人"的综合警务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在全面提高基层公安机关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过程中,公安派出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逐渐地在派出所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和提高了派出所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探讨构建公安派出所青年公安干警的激励体系建设,是无法回避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