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的科技功能观,对深层思考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界自20世纪末起对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研究始终热情不减,但对于我国是否建构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的现代性模式研究较少。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把握现代性与现代化的伴生关系,从探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成逻辑出发,将之与我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对比。通过对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互通点与不同点的厘清,最终得出我国所建构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了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超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研究文学的现代性的根本目的,应当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研究文学的现代性必须和探讨社会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必须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性和文情出发,来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闫玉霞 《工会论坛》2006,12(3):108-108
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实践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是取得这一成就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为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确立了历史起点、基本方针和目标、根本道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结构分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具体表现在改革中共中央的领导制度;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的作用,扩大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实行正确的党对国家的领导原则;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共时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不同哲学范式基础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不同视角。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理性、精确、直观和清晰,而后现代性所倡导的却是想象、模糊、抽象和混沌。在变革的多元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公共行政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共生的特征。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仍然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奋斗目标;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公共行政又必须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挑战,方能适应内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能不研究邓小平与改革开放30年的关系。邓小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开辟者,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原生的初始形态,而且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奠定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近百年的体育电影发展史中,女性运动员形象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体育电影创作的勃兴,女性运动员成为我国体育电影中常见的重要形象.在这些电影中,女性身体成为折射百年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多棱镜.在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白话现代性、革命现代性、启蒙现代性作为三种主调交替出现,而女性身体则成为这些历史主调的重要写作载体.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现代化必然推动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这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那么如何建构中国的或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就成为我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上,邓小平为实现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主要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重新评价并正确认识领袖;重申集体领导这一领导原则的权威,在宣传上反对过分突出个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市场化、民主化进程。通过这些举措,邓小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权威从传统型权威、超凡魅力型权威向法理型权威转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主体性角度对资本主义所体现的人与人对立、人与物对立、主体与客体对立的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与重塑,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基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深刻的理论内涵,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度,开辟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境界,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向度。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一书的作者以邓小平关于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的论述为基础,吸收了中国政治学界20多年的研究成果,力图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大胆尝试.作者遵循了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学必须注意的四点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为源泉;二、以中国人民根本政治利益为出发点;三、以邓小平的政治观点为主要内容;四、以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为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正确把握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其主要依据的。邓小平在发展理论上超越前人和同代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他说:“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发展理论较之其他发展理论更深刻,更富于时代的针对性。 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出发,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并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邓小平发展理论有一个内在逻辑体系:即发展模式——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层次递进;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现代性”关涉到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抽象、最深刻的层面,这就是价值观念的层面。文化对现代性的影响是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现代性”这种提法意味着现代性的多元性。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处理好现代性的普世价值与中国国情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发展科学技术与遏制科学主义的问题,世俗化与超验话语的问题,现代性认同的理性筹划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尚未实现突破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或中国经验的个性特色及其原创性的研究目前还欠“火候”。而邓小平哲学思想或中国经验的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个通病,是没有真正站在基础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前沿而限于传统马哲教科书框架,或处于“经验研究”层面。邓小平哲学或中国经验的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过程应该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主旋律.邓小平依据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对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一次巨大飞跃,进一步开拓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不仅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且还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性的思维方式 ,它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新特征 ,不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途径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进程 ,而且孕育着世界社会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只能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它的内涵源于自工业革命至今的时代特征。全部近现代思想史,思想家们都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着现代性,以至于一个如此简单的词汇内涵变得如此复杂。然而,纵观各种关于现代性的叙述,唯有个体主体性才是其中的主轴。马克思的资本叙述为现代性的个体主体性的反思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基调,事实上也是最为深刻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性的发育,而健康发育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世界主义的普遍原则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其中国特色的理解和解释现在还不能令人满意.可以把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特色"界定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关于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是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特殊问题涉及传统模式的影响、现代化后发优势与内在生长力的培育以及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等.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道路创新、目标创新、动力创新、过程创新和内外关系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